178期 •2006年3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

在以往,許多公司是「藏在科技背後,你可能很棒,但不必是世界最棒的,因為你不會想到自己要跟全世界競爭。」但在短短幾年內,我們的競爭對手就從隔一條街變成隔著半顆地球……。當世界的競技場已被抹平,你的立足點何在?你的優勢又是什麼呢?。

撰文/ 李婕


早上9點不到,幾位年輕的工程師走進裝設有遠距視訊設備的會議室,等著接下來要向美國總公司報告專案研發進度。會議中心的左右兩邊各裝了一台液晶螢幕、天花板頂端則裝置了數台攝影機,透過這些資訊設備,就可在任何時候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合作廠商進行對話……。這就是全球化!




另一個全球化的現象是──把報稅工作外包到印度,這種狀況在美國已經越來越普遍。外包的公司透過一種工作流軟體,提供標準化的程序,把報稅外包變得既簡單又便宜。首先,美國的會計師把報稅資料,包括各種扣繳憑單、紅利股息對帳單,一一掃描後,存入公司內部的伺服器;印度的會計師透過密碼從美國的伺服器調出資料,完成報稅後,再存回伺服器中。在美國的會計師甚至不必待在辦公室,大可躺在加州海灘,發封電郵,透過一套「虛擬報稅室」(VTR-Virtual Tax Room)軟體,就可以輕易地把報稅外包至海外。 換句話說,任何工作,只要能夠把內容數位化,把流程切割,靈活調動每一個部分,就可能被移往海外。成立於1977年,以做關聯性資料庫(Relational Database,也就是把所有資料都以表格的形式儲存,以降低資料的重複率,達到資料庫結構最佳化)起家的軟體公司美商甲骨文(Oracle),透過集中式管理,把不需要直接面對客戶的業務,例如人事、會計部門,集中於總公司;同時運用「集中器」(Hub,是對網路進行集中管理的重要工具,像樹的主幹一樣,它是各分枝的匯集點)的概念,提供全球客戶24小時、全年無休的服務。

當客戶有產品或技術上的問題時,透過網路傳輸,分布在各地的服務人員便會看到這張需求的清單;而其中的一位服務人員會「抓取」這張需求單,協助客戶解決問題。但情況較複雜、或需要人員親自前往時,客服人員就會再將需求單轉給當地的客服人員處理。意思是說,台灣客戶的問題,有可能是大陸或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客服人員來處理的(只要語言相通的話);而下一位接手的客服人員,也可能是在任何一個地區。




全球分工的概念,除了可運用在組織內部,也可透過委外(Outsourcing)來結合外部資源。例如,克萊斯勒為專注於發展其產品設計、流程設計及行銷的核心能力,引進豐田(Toyota)的平台團隊模式(Platform-team model),同時將許多周邊服務工作委外,像是將整個製造工廠的物流需求委由單一的外部物流供應商負責,而將其全球的通訊網路承包給美國微波通訊公司(MCI)來經營。 其他全球化趨勢如:越來越多的台商將生產基地移往大陸或其他生產、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沃爾瑪(Wal-Mart)利用全球供應鏈,讓消費者以最低的價格買到最好品質的產品……。

根據《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一書作者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的觀察,「與任何時代相較,現在有了電腦、電子郵件、視訊會議,以及不斷推陳出新的軟體,就有更多人可以在更平等的立足點上,同時與別處更多的人,就更多種類的工作進行合作及競逐。」



面對這股不斷席捲而來的全球化浪潮,企業該如何找到立足點?培養自己的優勢?

法則1?-與網路共生,利用網路建構本身優勢

台灣甲骨文總經理吳昇奇認為,雖然近年來許多廠商不斷地在研發上推陳出新,表示已警覺到全球化的競爭壓力,但應更進一步在下個產業趨勢來臨前,隨時自問「What’’s the next?」,以發掘未來商機。

其次,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善用網際網路的能力,也能讓廠商的全球佈局事半功倍。例如,以往企業要在海外設立辦事處或分公司,除了要有會計、人事等部門,可能還要有資訊部門;但現在,透過網路的串聯,可以全部集中在一個點處理。 以甲骨文在全球140幾個國家佈點的情況來看,只用了兩個Data Center(資訊及數據的中心貯存處,可供周邊網路化的企業或組織貯存、管理和傳遞資訊),當你到世界各地,只要透過網路,就可以拿到所需的資料。

甲骨文自1999年展開內部電子商業之旅,包括全球採用一致、集中化的資訊系統管理,部署顧客關係管理(CRM)系統和運用自助式網路軟體來運行一般行政業務流程等,在轉型過程中,成功地省下10億美元的營運成本。同時,甲骨文也把這項成功的電子商業模式,從產品端延伸到客戶端,像是協助財政部導入Oracle資料庫與Oracle Application Server應用伺服器,提高效能負載,以解決網路塞車的問題,進而加速民眾網路報稅作業的便利性。

法則2?-全球運籌,發展新的合作關係

佛里曼指出,「在抹平的世界中,越來越多的任務都必須透過企業內外的各種合作來達成,道理很簡單:未來的價值創造,都會變得複雜至極,絕非單一部門或單一企業就能掌握。」安侯建業(KPMG)會計師事務所,就是最好的例證。

KPMG是一家全球性的專業會計師事務所,提供客戶對外投資及租稅規畫等服務,以近年來國人興起一波加拿大移民熱潮為例,若是用「稅務移民」的方式,就會牽涉到台灣、加拿大兩國的稅務問題;這時,台灣的KPMG就會尋求當地KPMG合作的事務所的專業協助。
「一來是基於風險的考量,二來也因為職業區域的問題,」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卓隆燁說,雖然台灣的事務所對各國的租稅環境或課稅架構會有一定的了解,但因為實務上在執行時,會涉及到當地法令的見解與實務認知的問題,所以基於風險的考量,一定要由當地的事務所再做確認;尤其當地法令有可能隨時變動,透過當地人員對法令的蒐集與了解,才能立即、有效地掌握實際狀況。 印度科技大廠Wipro總裁保羅(Vivek Paul)曾說,「在被抹平的今天,創業第2天就要成為跨國公司。很多30人的公司可能是20名員工在矽谷工作,10名員工在印度工作;如果產品不只1種,有些製造可能會在馬來西亞及中國,有些設計在台灣,後勤支援在印度及菲律賓,工程在俄羅斯及美國。」因此,跨國管理的能力將是未來很重要的課題。

法則3?-專注於創新,將非核心業務外包

在抹平的世界裡,利基變「香草」(指其他公司也能輕易做到的)的速度很快,所以一流公司都會隨時界定自己的利基何在,並加以強化,同時把香草外包出去。 2004年,惠普贏得印度銀行1億5,000萬美元的標案,這是惠普第1次在亞太地區接到銀行核心系統外包的標案,惠普必須為擁有750家分行的印度銀行做好資料庫管理、語音、網路銀行、自動提款機等業務。

印度銀行做的事是所有跨國企業都會做的事──將所有不算核心競爭力的功能都外包出去,將自己做、也不可能做到最好的功能也外包出去。誠如之前所提到的,將報稅的枝節工作外包,而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與客戶討論重要的事務上,以爭取效率。「會移到海外的都是不需要創意或較低階的業務,」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主席張五益指出,例如如何避稅、節稅、投資規畫、經營客戶關係等這類需要創意的專業服務,這也正是企業或個人的核心價值所在。



企業必須有策略來因應「世界是平的」,以找出在新環境中可以讓企業成長或生存的策略,個人也一樣。

法則1?-讓自己變成「碰不得的人」

佛里曼的忠告是,在抹平的世界裡,每個人都該努力想,如何讓自己變成「碰不得的人」,也就是工作不能外包出去的人。因此,你就必須太特殊、太專業、太懂得深耕,不然就是太會調適,別人才碰不得你。 「太特殊」的工作者如飛人喬丹(Michael Jordan)、比爾蓋茲(Bill Gates),他們的商品及勞務有全球市場,有要求世界級報酬的本事,但畢竟這種人太少。你如果無法「太特殊」,你就必須非常專業,專業到工作不可能包出去的地步,像是律師、會計師、軟體研發,這些技能的需求始終很高,而且無可取代。

要是你不特殊,也不在專業的最頂尖,那麼你就必須要深耕,這適用於大多數人,像餐廳的廚師、服務生、護士、打掃的阿姨,他們的工作有固定的地方,在特定的地點工作,必須與人面對──這種工作無法數位化,也無可取代。薪資依當地市場而訂,因此有可能外包給其他薪資要求較低的人去做。 因此,如果你沒辦法太特殊或太專業,千萬別指望深耕就能讓工作包不出去,你還必須非常會調適。善於調適就是「懂得學會怎麼學」,你得不斷充實自己的技能、專業和知識,因為工作的汰換將愈來愈快,創新將越來越快。

法則2?-只要有機會,就「走出去」!

台灣甲骨文總經理吳昇奇認為,要讓自己成為「碰不得的人」,必須先拓展自己的視野。相對而言,台灣還算是滿適合居住的環境,這反而造成一種阻礙,「如果你一直安於現在的發展,那職涯就只能在那裡,久了就會停滯。」吳昇奇經常鼓勵員工,只要有機會,就應該「走出去」。

他以自己的經驗來說明。「我在1982年剛去美國、找第一份工作時,只要人家要求我做什麼,每一次我都說『好的,我會』。因為當時我是抱著去打拚的想法,所以只要有機會,我都願意去嘗試看看。」但也不是在什麼都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就「走出去」,而應該在自己既有的條件跟能力範圍內,碰到機會時去爭取。 在「走出去」前,自己可以先做好哪些基本修練呢?

KPMG卓隆燁認為,第一是分析能力的訓練,像如何將複雜的問題看完後,馬上知道重點。第二是思考邏輯的訓練,也就是當你面對問題時,一定要有創造性的想法,因為環境、客戶隨時在變,所以不可能有一套定型化的規則,而應該從多重的角度去想。 換句話說,解決事情的方法有很多種,必須先釐清,然後再評估適不適合實際的狀況;最後再透過知識的分享,但在分享溝通的過程中,沒有誰的想法是最正確的,否則永遠沒辦法創新、突破;而透過知識的分享,找出最符合客戶利益且能夠執行的方法。

在工作常更換,工作環境變化越來越快的今天,你能做什麼?該怎麼調適?在立足點被抹平時該怎麼運用自己的經驗與知識呢?套用佛里曼的說法是,你絕不要成為一個不太特殊、也不太專業、不懂得深耕、調適也不太好、偏偏工作又是可取代的人──你只有翻新技能、深耕客戶、一直發展新關係,你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遠離「被取代」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