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期 •2006年6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

亞洲地區雖然受到油價和原物料價格飆高的影響,但其平均風險品質仍有不錯的表現。日本因為對亞洲和美國的出口貿易增加以及企業投資提高,經濟回溫力道強勁;而菲律賓因為金融體質脆弱和政治緊張態勢,從去年的 A4 評等被降至 B 評等;另外,中國大陸仍是帶動亞洲經濟成長的火車頭,成長力道強勁。整體而言, 2006 年,亞洲新興國家將維持穩定狀態 。

譯者/湘儀


亞洲地區的企業體,雖然受到油價和原物料價格飆高的影響,但其平均風險品質仍有不錯的表現。

日本因為對亞洲和美國的出口貿易增加以及企業投資提高,經濟回溫力道強勁,加上產業和金融領域重整,更鞏固了企業的償付能力;而日圓貶值延緩發酵,預計在今年,應能持續良好表現。亞洲新興國家,雖受惠於 2005年的強健經濟成長,但因仍需面對升高的原物料成本和激烈競爭所導致利潤空間被壓縮的問題,不過平均風險程度遠低於一般新興國家的平均值,預計2006年將維持穩定狀態。

菲律賓因為金融體質脆弱和政治緊張態勢,從去年的 A4評等被降至B評等,然而隨著政治危機解除,在新的評等中被列入正面觀察名單。

中國大陸仍是帶動亞洲經濟成長的火車頭,成長力道強勁,經常帳盈餘高,不過企業利潤嚴重下滑,信用風險不容忽視。東亞國家對中國大陸崛起開始產生負面效應,窮於應付中國大陸挾帶價格優勢積極搶攻高價位市場,造成有限度的成長衰退和出口貿易表現欠佳,導致失去市場佔有率。

基於此,東亞企業必須將產品外包,重新將產品銷售至中國大陸市場,或將產品定位於高價市場,以保有其在西方市場的優勢。此外,中國大陸政府當局不斷致力於更新公共建設,刺激企業創新和多角化經營,以確保當地企業在新興國家中能保有最佳的償付能力。

不若東亞國家,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能從容應付中國大陸崛起所帶來的競爭,以及「多種纖維協定」( MFA)的終止。在價格競技場上,這些國家絲毫不處於劣勢,甚至還受惠於中國大陸的產品升級。印度服務業更有極大的競爭優勢,快速成長的中產階級亦帶來蓬勃商機,2006年應能維持高成長態勢。不過由於高油價帶來的經常帳赤字,金融環境不如東亞國家穩定。亞洲國家仍存在企業環境帶來的風險,然而,就政府、透明度、法制效力和金融體系的穩健程度來看,各國之間仍有很大的差異。




日本

儘管原物料成本增加,日本因為有中央銀行的大量資金挹注和政府機構的支持,許多企業的財務狀況因此獲得改善,特別是出口貿易。

而由於企業普遍提高技術投資以維持競爭優勢,加上產能過剩的降低, 2006年的整體經濟處於回溫重整的狀態,中間產品和汽車業的前景尤佳,消費性電子、電子設備和建築設備產業亦有不錯的表現,不過由於銀行放款態度趨於謹慎,加上大型企業將下游企業外包給海外市場,中小企業仍無法受惠於這波經濟復甦。

日圓貶值雖能振興出口和保護國內市場,但家庭需求不振,影響零售交易和飯店餐飲業的償付能力和營造業的景氣回升;公共建設部門也因為公共投資降低而受創。

台灣

對電子產品的需求疲軟,能源支出提高和匯率提升都影響整體經濟表現,不過高科技公司為取得低廉勞動成本,於是外移至中國大陸,應能保有競爭優勢和全球 70%的筆記型電腦市占率,維持極佳的償付能力。

台灣金改腳步深陷於國會中朝、野兩黨僵持不下的角力戰;外匯存底屢創新高,負債比率低,外部財務狀況活絡,不過國內過於分散的金融業仍需持續重整。而基於緊密的經濟連帶關係,台灣應能與中國大陸保持政治現況。

香港

由於有中國大陸湧入的觀光客刺激觀光市場,加上出口貿易帶動經濟成長,經常帳盈餘屢創新高,企業償付能力佳,只有部分未上市公司仍存在著財務資訊取得不易的問題。

健全的司法體制、高效率的銀行系統和股市交易,加上中國大陸企業亦傾向在香港股市籌資,讓香港面對來自中國大陸的競爭壓力仍掌握相當優勢。同時,政府加強公共基礎建設,讓香港能繼續坐擁領導亞洲交易中心的地位。

新加坡

油價攀高帶來的投資意願低落,加上對電子產品的需求降低,使得新加坡經濟成長趨緩,不過有製藥業和服務業支撐,總體經濟表現尚稱穩健。企業付款能力佳,只有部分小公司有財務狀況不透明的情況。健全的司法體制和政府優良的執政能力,是新加坡吸引投資的優勢。



南韓

南韓的家庭過度負債危機解除,私人消費力回升,油價攀高減緩投資成長速度;然而,在中國大陸和印度市場占有率提高,加上汽車工業及電子業品質提升所帶來的競爭優勢,韓國的出口貿易仍是驅動經濟成長的主力。

其企業償付能力高於世界平均水準;出口導向的大財團重整財務狀況,而較仰賴當地經濟狀況的小型企業亦受惠於復甦的內需市場。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受惠於多樣化經濟,成長步伐緩慢卻穩健。電子業繼續帶動經濟表現,棕油、烴油

與天然氣等傳統產業跟著全球價格上揚而水漲船高。公共部門重整,加上企業環境改善,私人投資應能彌補公共建設的不足。企業償付能力及債務追討普遍令人滿意,然而,公司財務狀況有時仍不易取得。

泰國

泰國的經濟一直處於凝滯期,乾旱和禽流感引起的恐懼對佔全國 40%就業人口的農業產生負面影響。全球電子產品的需求下降,加上面對中國大陸帶來的競爭壓力,衝擊國內電子業,紡織業亦受到中國大陸興起的影響,但是泰國經濟的多樣性和靈活的私人投資,應能遏止經濟蕭條。

企業重整之後讓公司的財務狀況獲得改善,也提高公司償付能力,但整體企業環境仍有法律制度效力不彰和資訊不夠公開透明的問題;而泰國南部軍隊和穆斯林的衝突亦有升高的趨勢。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的投資熱繼續帶動經濟成長,只有少數有產能過剩危機的產業,如鋼鐵和房地產,成長力道將趨緩。外貿出口挾帶著價格的競爭優勢,對整體經濟亦有正面貢獻。但是國內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加上原物料價格上漲,企業利潤將降低。此外銀行放款速度變慢,企業必須自籌資金,國內、外任何動盪都會影響企業的償付能力。

中國大陸的固定匯率制在去年 7月走入歷史,卻絲毫不影響經濟成長力;人民幣仍緊盯美元,加上經常帳盈餘和外匯存底增加,中國大陸市場仍是熱錢滾滾,但銀行的審核人員不足影響放款品質,將使金融業充滿風險。

印度

拜 2005年充沛雨季和強勁內需所賜,印度的經濟列車仍加速前進,絲毫不受飆高油價的影響。資訊產業極具競爭優勢、企業外包服務優良、當地企業擁有國際格局,加上迅速興起的中產階級擴大內需市場,將繼續維持穩健成長。

高油價雖導致經常帳赤字增加,但印度外部財務狀況依然良好,企業償付能力貼近全球平均水準,不過政府財政狀況仍是印度最大罩門所在。

若希望合理控制公共債務、改善企業環境,結構性改革乃必經之路;不過聯合政府存在的差異性卻可能絆住經濟成長的步伐。



菲律賓

高油價使得菲律賓一直處於經濟蕭條階段,因此被列入 B評等的正面觀察名單中。其經濟活動主要仍靠家庭消費支撐;公司財務透明,償付能力仍維持在不錯的水平。

儘管因為窮於應付市場變化而導致政府財政狀況不穩,政局的緊張態勢卻隨著公共債務降低

和嚴謹的財金政策奏效而大幅和緩。外部經濟狀況良好,經常帳戶盈餘穩定、外幣儲備增加,負債比率降低。總統艾若育雖能避免被彈劾的命運,但是政府弱勢的地位,將使財政金融改革充滿變數。

印尼

企業金融重整雖讓經濟有復甦跡象,但有限的財務資訊、債務追討常出現的困難,加上規範債務人和債權人的法律不完整,影響企業付款行為;另外,普遍存在的貪污情形也影響商業環境。新和平協議雖降低了亞齊分離主義運動所帶來的衝突,但 2005年的恐怖攻擊,仍突顯了對抗穆斯林的困難。

越南

投資熱潮帶動經濟的積極成長,而拜蓬勃發展的民間企業所賜,企業償付能力令人滿意,低廉生產成本所吸引的外資向來能滿足國內財務需求。外匯存底偏低,越南雖緊盯美元,卻被帳戶赤字抵銷其貨幣優勢。銀行重整制度的腳步緩慢,信用貸款若不加以控制,原本龐大的金融呆帳將持續惡化,而政府能力不佳,加上法律制度和法規環境不健全,更打擊經濟發展前景。(本文轉載自 Coface 《 Handbook of Country Risk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