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期 •2006年6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

在競爭全球化的微利時代,貿易商生存空間日益壓縮,經營日趨困難,亟待積極轉型、重新定位。對此,台北市進出口公會正積極推動「貿易商自願合併方案」研究計畫,希望能規劃出貿易商自願合併或合作之可行模式(例如提供租稅誘因,鼓勵貿易商進行整合、策略聯盟、推動共同品牌等),並提出政府推動貿易商自願合併或合作應有之法規與政策配套措施建議,以促進貿易商轉型、重新定位。為凝聚業者共識,《貿易雜誌》將以邁向貿易商整合時代系列,探討台灣貿易商的危機與轉機,借鏡其他競爭對手國貿易產業政策、新貿易業發展模式,同時探討台灣貿易商重新定位與轉型之必要性與建議,期能為台灣貿易商找出新的經營模式與方向 。

撰文/ 蔡孟佳(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


國際貿易可說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命脈。儘管缺乏豐沛的自然資源,但靠著堅毅的奮鬥精神,胼手胝足、篳路藍縷地締創了所謂的台灣經濟奇蹟。但近來隨著中國的崛起,以及全球化的風潮,台灣在國際貿易上的表現似乎有著節節敗退的跡象 。




根據 WTO的貿易統計,台灣在亞洲金融風暴肆虐下,儘管國內的經濟表現不甚理想,但1998年全球貿易總額排名仍居第14位,但自2002年退居至第15位,更在2005年再退後1位。整個貿易結構亦有很大的改變,進口貿易成長的幅度遠大於出口貿易,致使整體出入超表現產生極大的變化,嚴重威脅了台灣過去以出口推動經濟發展的成長模式。

此外,從國內的進出口廠商家數觀察,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統計數據,我進出口廠商家數在 2002 年為 21 萬餘家,到 2005 年為 23 萬 2 千餘家,但其間若扣除零實績廠商,則真正有實績表現的廠商家數自 2002 年的 12 萬餘家,到 2005 年僅為 7 萬 8 千餘家,一路呈現下滑趨勢。如何重振台灣貿易業雄風,不僅是政府有司,同時亦是民間公協會和業者所共同期盼的目標。



台灣對外貿易表現究竟如何?從台灣與其他亞洲三小龍、中國之比較中可以看出,台灣不論是在出口或進口貿易的成長表現上都是敬陪末座。

我國與亞洲四小龍在主要進口國(如美國、日本和中國)的進口市場比較中,亦看出台灣在主要貿易市場的表現亦均不理想;不僅出口至目標市場的成長率低於目標市場的進口成長率,同時,我產品在目標市場的占有率亦日漸衰褪;不像對岸的中國與鄰近的韓國所呈現旺盛的企圖與強勁的成長 。



從上述的統計數據中可以清楚看出,在強敵環伺的環境下,台灣經貿發展的困境,但造成此一情勢發展的原因,可歸納如下:

(一)對傳統貿易功能的嚴峻挑戰

以往貿易商的角色是相當重要的,因其所提供的價值與所扮演的角色很難被漠視與取代。但由於資訊日益發達及環境的改變,使得不論國外的廠商或國內供應或需求廠商,都可以在不透過貿易商的情況下與其上游的生產者或下游的需求者直接從事交易往來,貿易商在交易網絡中價值的地位日趨低落,傳統貿易商的角色與職能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貿易商如果未能透過各種策略作法(如採向後與加工廠垂直整合、或向前擴大通路結盟)提升企業在交易過程中的附加價值,很難對抗生產企業自行出口,以及國際買家向生產企業直接下單的壓力。

以韓國為例,韓國貿易協會在 2004 年指出,在 1980 年代擔負主導出口重任的韓國綜合大貿易商之出口功能已日趨衰落,其佔總出口的比重由 1995 年的 47.7% ,到 2004 年降至 8% 左右;而大型企業之出口比重則由 10.4% 急遽增加為 52.9% ,呈現急遽增加之勢。

過去綜合大貿易商在代辦出口方面的職能,隨著大企業在行銷能力方面的強化,若干的出口主力品項,例如汽車、船舶、半導體、手機等,均係由大企業直接來主導出口,貿易商能置喙之處不多。

(二)提升全球運籌能力

為因應國內產業不斷外移情況,貿易商在運籌作業及策略上,應該擴大經營格局,瞄向全球市場,隨時掌握貨源與客戶動態,積極建構供應鏈或貿易鏈(甚或貿易網絡)的合作關係,以節省貿易交易成本,俾以更具優惠、競爭力的價格回饋客戶。

當然,在國際競爭過程中,貿易商透過提升全球運籌能力,除了可以因應來自開發中新興國家產品的低價競爭,有效區隔與一些新興國家的競爭外,其尚可利用此一運籌優勢,回應各種不同市場的需求,提供客戶快速且滿意的優質服務。此外,倘若貿易商能更在品牌的營造上下功夫,其可能創造的貿易附加價值,應是不容小覷的。

(三)重視專業人才養成與訓練

在劇烈市場競爭中,貿易商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大憑藉與資產即為公司的員工(貿易人才)。然根據幾次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的調查結果顯示,國內貿易商對於國內貿易專才總有不足的喟嘆。因此,振興台灣貿易業,除了上述經營策略面的問題之外,另一個重要課題,即有關專業人才的養成與訓練問題。

儘管國內大專院校中設置有國際貿易的科系不在少數,且每年外貿協會、進出口公會、企管顧問公司及各校的推廣教育訓練中心都開設相當多的貿易培訓專班,但為何貿易商還是會有人才不足的反應?是否為教育、訓練部門欠缺明確訓練目標、遠景( vision)抑或訓練不得其法,致無法令用人企業感受訓練成效?

此一現象實值經建人力規劃、教育部門加以深入檢討。惟今或可透過有司之明確頒佈或宣示重振貿易服務業發展決心,協調各訓用單位的歧見與差距,並透過專業證照的落實執行,喚起各界對於貿易專業的重視與期待。

(四)提升公、協會的運作職能

發展貿易服務業過程,強化公、協會的職能,不僅可強化貿易商的協調統合,同時更可以提供貿易商專業諮詢和輔助,特別是在貿易商多以中、小經營型態呈現時,公、協會的角色與職能尤為重要。

但由於目前國內對於產業公、協會的建立與維持,缺乏一般性的制度與規範,不但對於企業缺乏加入誘因,更不具規範力,因此造成許多公、協會無法凝聚資源,在政策執行上亦無強制力,影響力相當有限。

因此,若能推動業必歸會制度,並透過專責輔導公協會組織,強化公、協會專業形象,確保公、協會營運及服務品質;如此,不僅可以提供會員入會的誘因並鞏固會員向心,同時更可透過公、協會參與政府重要經貿立法,並讓會員企業取得在貿易經營、諮詢上的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