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期 •2006年7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

近年火速崛起的印度,無疑是全球經濟中的一個新亮點。高盛證券預估,假設能維持良好的經濟政策,印度的國內生產毛額( GDP )將在 2032 年超越日本,躍升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僅次於中、美

撰文/ 高宜凡


自 2003年10月,高盛證券發表了所謂的《金磚四國》報告後,印度就逐漸褪去神秘古國的面紗,搖身一變為全球最受矚目的新興經濟體之一。高盛預估,假設能維持良好的經濟政策,印度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將在2032年超越日本,躍升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僅次於中、美。

如此驚人的發展潛力,開始吸引各國資金前仆後繼湧入。據印度商工部去年 4 月統計, 1991 至 2004 年,印度總共吸引了 318.6 億美元的外商投資金額,包括美國、日本、英國、南韓、新加坡等,都在投資排行榜前 10 名內。同時期台灣對印投資額為 1,288 萬美元,排名第 43



印度的復甦軌跡,其實跟中國大陸有異曲同工之妙,皆是抓到了正確的開放方向,才發揮出本身龐大的市場價值。

1947年脫離英國獨立後,印度起先40年採取的是計畫型自給自足經濟,導致國內產業發展不振,一直被認定為貧窮落後國,直到1990年發生財政危機,政府才展開全面性的經濟改革,並陸續發佈一系列的產業、貿易、投資與外匯鼓勵措施,如取消工業證照管制、調降關稅、解除投資限制、調整賦稅、推動電信改革等,希望以開放的經濟政策與自由市場機制,帶動國內民生經濟。

經過 10餘年的努力,雖然目前城鄉差距仍大、基礎建設也有待強化,但印度不少產業均已邁向世界級水準,如軟體代工、商業流程委外(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汽車零組件、製藥生技業等。

從 1999年開始,印度的GDP成長率都超過4%,預計出口值將由368億美元倍增為2005年的880億美元。

復甦後的印度,不但是全球最耀眼的新興市場之一,遍地都是待開發的商機,更充滿許多未被滿足的龐大市場。如國內進口市場規模便一路由 1999 年的 497 億美元,暴增至 2004 年的 1,020 億美元 。



以最主要創匯來源──軟體代工服務業為例,由於數學教育基礎好、員工訓練扎實、善於培養軟體人才,加上工資較先進國家低廉,因此造就印度這項產業的優勢,如全球僅 120餘家通過SEI CMM第五級認證的軟體廠中,便有80家是印度公司。

2004年印度軟體業出口產值已達120億美元,而其僱用超過80萬位員工,出口範圍遍及130國,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 500大」中過半數都是印度軟體廠客戶,影響力可見一斑,而印度政府更預計在2008年達成500億美元出口目標,成為全球軟體業龍頭。

成長最快的 BPO產業,2004年出口額也來到40億美元。根據顧能研究公司(Gartner)估計,2007年全球BPO產值將達240億美元,光是印度就會吃掉135億美元的商機。若與美國比較,在印度進行BPO委外約可節省50%成本,加上境內英語人口眾多,導致目前印度已有超過200家電話服務中心(Call Center),總產值超過20億美元。

據 ATKearneys FDI Confidence Index 2004 評比,印度已是全球第 2 佳的 IT 生產基地,許多大廠不約而同地前往印度,包括 Samsung 、 LG 、 Nokia 、 HP 、 Dell 等。以 IBM 為例,印度員工便從 3 年前的 9,000 人增至 3.8 萬人,去年在印度業務成長超過六成。 除吸引製造商設置生產基地,善用其便宜的人力與生產成本外,印度超過 10 億的消費人口及廣大內需市場,也是吸引外資進入的另一誘因。

以電信市場為例,印度目前已是世界第 6大的電信市場,擁有4,800萬戶固定電話,以及6,500萬戶行動電話使用者,光是去年就賣出3,800萬支手機,但整體手機普及率仍只有6%,目前每月需求量多達500萬支。加上經濟成長快速、購買力上升,不少通訊產品,如電話機、答錄機、手機、傳真機、數據機及公共電話等,都有相當大的進口需求。而且政府未來也有意推廣寬頻連線及無線網路,眾多電信設備大廠如Lucent、Fujitsu、Siemens、Ericsson等,都已在印度設置生產基地,以直接供應當地市場。

金磚四國中,印度未來擁有的青壯年人口比率也是最高。估計到 2050 年,印度老年人口( 65 歲以上)比率只有 14.8% ,大陸卻會因「一胎化」影響而高達 22.7% 。印度不僅工作人口穩定增加,國民可支配所得比率也將由 2002 年的 54% ,成長為 2010 年的 74% ,對金融服務業及資產管理市場,都會有正面驅動力。如目前產值僅 187 億美元的保健服務市場,便預計未來 5 年內維持 15 %的成長幅度,到 2012 年倍增至 450 億美元規模。



面對印度各種蓬勃的商機,台商又該如何切入,才能達到雙贏的目的呢?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同時也是台印協會秘書長的何美玥指出,台商投資印度的策略應與投資大陸有所區隔,才能達到良好的全球分工佈局。一般台商到大陸設廠、生產、出口的模式,多為利用低廉的勞工與土地成本;但印度同樣擁有超過 10億人的內需市場,且未限制內銷,因此只要量身設計當地化產品,正可作為台灣耕耘自有品牌的藍海市場。

此外,台灣擁有很好的硬體製造與企管人才,如能結合印度的軟體人才,更可形成一種軟、硬互補的產業合作模式,嘗試發展出更多新的產品、概念及生產方法,共同創造領先世界的潮流或產業標準。

「印度現在就像 1990年代的大陸,但投資狀況比當年的大陸還熱絡。」經濟部長黃營杉也認為,印度以軟體業見長,台灣則擅長於硬體製造,兩者合作空間很大。如鴻海、明基、聯發科等電子大廠早已進入印度,前陣子國內機車領導廠三陽工業也併購了當地車廠,目前躍居印度第4大機車廠,中油也正評估投資印度的可行性。

至於印度過去常被詬病的基礎建設問題,過去幾年也不斷加速佈建,目前境內已有長達 330 萬公里的道路系統,有 1.8 萬公里的高速公路在興建中。而且還開放外資經營高速公路、港口、電力設備、加油站等重大工程建設,不僅成為外資投資另一焦點,也是台商很好的切入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