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期 •2006年9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

捷克,向來以美麗的景致和細膩的文學舉世聞名。不過近幾年來,受當地經濟發展的改變,捷克已經成為各國汽車和電腦周邊產業的設廠重鎮,讓原本充滿文藝氣質的捷克,散發出一股柔中帶剛的氣息,晉身為深受國際汽車與科技大廠青睞的工業國家。

撰文/ 王曉雲



地處歐洲中部的捷克,擁有絕佳地理位置,東南靠斯洛伐克、南近奧地利、西接德國、北毗波蘭,等於連接了成熟的西歐市場及還在發展中的新興東歐市場。此外,捷克並擁有高素質、低成本的勞動力、金融自由化、經濟穩定成長等投資環境優勢。然而,捷克的策略性位置,在 2004 年正式加入歐盟行列之後,更為各界所看重。




歐盟目前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經濟體,消費市場高達 4.5 億人口,生產總值也超過 10 兆美元。由於捷克地點適中,透過捷克,等於要到這個全球人口最稠密的消費市場的任何一角落,都非常方便,可在歐盟暢行無阻。捷克加入歐盟的歷史性決定,助長了捷克出現有史以來最大的外資投資熱潮。

當然,捷克本身的經濟成長亦同步受惠,目前加入歐盟的正面效應仍持續發酵,例如外債比例下滑、經濟基礎強化與企業信用改善等,投資資金源源不絕流入,創造當地就業機會,提振消費支出。

於是,捷克的經濟表現開始截然不同。以 2005 年來說,捷克的國內生產毛額( GDP )成長率為 6% ,達到 2 兆 9,310 億 7,100 萬克朗(捷克幣別)。若以 2005 年平均匯率 1 美元兌換 23.947 克朗來計算,捷克去年國內生產毛額相當於 1,224 億美元,創下自 1993 年與斯洛伐克分開獨立以來,最高的成長率。

與歐洲國家相比,捷克經濟成長率毫不遜色。根據歐盟統計局( Eurostat )資料顯示, 2005 年歐盟 25 國 GDP 平均成長率 1.6% ,可是捷克竟然高達 6% ,明顯領先甚多,難怪近年來會有諸多投資大師高喊投資包括捷克在內的新興歐洲。



其實,在捷克亮麗的經濟背後,有一段非常艱苦的努力過程。很少人知道,捷克在今年 3 月,才為中歐與東歐國家中,第一個從世界銀行( World Bank )受援助名單中「畢業」的地方。捷克自 1989 年共黨政權瓦解後,便歷經了一段痛苦過渡期,如今成功邁進市場經濟,脫離世界銀行受援助國行列,無疑象徵了捷克在經濟上的成就,登上新的里程碑。

捷克的前身是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 Czechoslovak Socialist Republic ),由捷克人與斯洛伐克組成,屬於共產國家。 1946 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共黨在大選中獲得多數票,組織聯合政府。然而,由於人民不滿共黨統治,在 1989 年 11 月民間爆發大規模示威遊行,迫使捷共政府與民主人士分享政權。同年 12 月 29 日,聯邦國會選舉哈維爾為總統,此時,捷克才真正展開民主改革,共黨對政府的控制完全瓦解。

可是緊接著問題又來了。由於斯洛伐克人不滿遭到次級公民對待,要求政治地位平等,經過激烈的辯論後,聯邦國會又於 1990 年 4 月 20 日通過決議,將國號更改為捷克暨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 The Czech and Slovak Federal Re-pulic ),並開始採取一連串較激進的經濟改革措施。沒想到這些措施對經濟發展較落後的斯洛伐克帶來嚴重打擊,造成斯人不滿,於是, 1993 年 1 月 1 日,聯邦正式分裂,捷克與斯洛伐克分別獨立,捷克開始走自己的路。

為了穩定並刺激經濟,捷克政府實施一連串的投資優惠措施,對象涵蓋國內、外投資人,只要投資金額達 1,000 萬美元,便可享優惠,包括新設立公司可享公司營業所得稅 10 年免稅,每位員工最高補助 20 萬克朗,相當於 5,700 美元。補助員工訓練費用的 35% ,提供廉價廠房及基本公共設施建設補助。進口機器設備免關稅及加值稅等。

結果近 10 年,捷克吸引了 408 億美元的外資資金流入,還被《經濟學人》認為到了 2007 年,捷克將是歐盟新會員國中,經營環境改善最好、最適合經商投資的國家。



不過外界一定很好奇,捷克經濟的高成長,到底來自何方?經濟火車頭是為何?捷克 2005 年第 1 至第 4 季成長率,高達 5.3% 、 5.8% 、 5.8% 及 6.9% ,等於每季都維持在 5% 以上高成長,這股強大的成長動能,主要是由對外貿易所帶動,去年出口及進口分別成長 11.1% 及 4.8% ,可明顯看出出口之強勁,其出口市場主要是歐洲地區。

在此情形下,捷克貿易帳由歷年的逆差,出現了 17.22 億美元的順差。出口貿易賺進大筆鈔票,也讓人民變得比以往富裕,消費能力大增, 2005 年家庭消費就出現 2.6% 的成長,結果吸引了特易購 (TESCO) 前來開設分店,掌握零售業務長期發展潛力下。日本大企業如豐田汽車、三菱電機、川崎重工、松下電器、日立精工等均已在捷克營運佈局。

除了消費能力的提升,進而吸引零售和汽車業者前來投資,捷克的電腦資訊產業,發展得亦十分迅速。捷克在歐洲亦被暱稱為「小德國」,不僅無線通訊人才充沛,還擁有高素質工程師,也就是說捷克的人才素質具有德國的水準,可是成本比德國低廉,因此吸引了需要大量資訊、工程人才的 IT 產業前來,一些產業龍頭業者例如 Philips 、 Siemens 、 Accenture 、 IBM 、 HP 等,紛紛到捷克設立據點,成為印度之外另一個熱門的投資地點。



全世界第一大資訊科技國的台灣,當然沒有在這波捷克熱潮中缺席。台商除了在捷克經營電腦產品進出口貿易、委託代理商銷售外,目前包括大眾電腦、鴻海精密、松喬精密、華碩電腦及大同電腦等電腦廠商,均選擇在捷克投資設廠,以就近供應捷克及歐洲市場。

早在共產政權時期,捷克便與台灣達成相互設處協議,雙方互動密切。 1991 年 12 月,台灣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設置駐捷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捷克則於 1993 年 11 月,在台設立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是中歐各國中最先來台設立辦事處的國家,顯見兩國關係友好。

這份良好的關係,也反映在經貿合作上。根據我國海關統計資料顯示, 2005 年,台捷雙邊貿易總額為 2 億 9,540 萬美元,不僅比 2004 年大幅成長 20.4% ,也是捷克的第 2 大亞洲外資。其中,捷克出口至台灣的金額為 8,910 萬美元,比 2004 年足足成長 67.2% 。自我國進口的金額為 2 億 630 萬美元,比 2004 年增加 7.4% 。目前台灣對捷克享有順差 1 億 3,870 萬美元,主要外銷至捷克的產品,有電腦零件及周邊設備、機器、通訊設備零件、合成纖維、腳踏車、螺絲釘、電玩等。




隨著捷克人民消費力增強,通訊設備、消費性電子及汽車等消費產業也出現龐大商機,值得台商留意。目前除了電腦大廠已經掌握趨勢,搭上列車,近年台商已開始在捷克設廠組裝 LCD 電視等影音產品,以免錯失賺錢的機會。在此情形下,台灣技術也很強的汽車零組件產業業者,應該趕緊把握機會前去發展。

位於台中的台萬公司,就是前進捷克的成功例子。台萬公司是一家自行車業者,在 1998 年併購了捷克一家自行車零組件工廠後,業績一飛沖天。這家捷克工廠擁有百年歷史,在歐洲已是老字號的企業,擁有極高的市場佔有率。台萬併購這家這家公司後,等於取得歐美地區的品牌通路優勢。

台萬總裁特助張偉玨興奮的說,他們是以小公司併購方式購買品牌,萬萬沒想到經過 6 年,竟然能為台萬帶來極大利潤,說來應該歸功於捷克低薪但有紀律、高素質的人力。捷克工廠作業員平均薪資,還不到台幣一萬元。可是,捷克人習慣早睡早起,工作勤奮。

從事資訊周邊商品貿易事業的黃鴻銘,在一趟布拉格之旅後,亦毅然決然放棄以美國、日本市場為主力的貿易模式,全力鎖定捷克。他認為,在歐盟各國形成單一貿易系統,關務程序變得更簡化透明,而且歐盟執委會為了開發東歐,協助建立基礎建設,又編列了一大筆預算,帶來一連串的投資與貿易機會,捷克不僅是充滿商機的新市場,也是打入歐盟的重要據點。

「立足捷克、放眼歐盟、佈局全球」,可說是目前台商企業前進捷克的最大誘因。在歷史文化上,捷克或許像個落魄的歐洲貴族,可是種種與消費有關的現代商機,卻正在閃耀。已在捷克打下基礎的台商,應該趁勝追擊,更加積極去佈局卡位,透過捷克掌握歐盟 4.5 億人口的龐大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