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期 •2006年11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

世界經濟論壇( WEF)公布最新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排名從去年的第8名,今年跌落為第13,這是歷年來台灣在WEF排名中首度退居10名之外。台灣的競爭力衰退,究竟是短期現象還是長期趨勢?台灣的競爭優勢有哪些?我們又該如何保有台灣優勢,提升競爭力?

撰文/董珮真


台灣,在世界經濟論壇( WEF)最新公布的「2006-200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當中,首度跌出了10名之外,從去年的第8名退步至第13名,這是歷年來台灣排名最差的一年,台灣在亞洲地區也從第2名退居第4名。




台灣在這次 WEF報告的三大類指標當中,以「創新因素」排名第9的表現最佳;其次是「效能提升」第14名;最差的是「基本條件」第21名,是影響總排名落後的最大因素。加上這次WEF首度採用最新評比方法,過去統計資料分析比重占70%,問卷調查占30%;今年改為問卷調查占75%,總共125個經濟體1萬多名商業領袖接受問卷調查,重要性及影響力大為提高。

而過去的「成長競爭力」與「商業競爭力」,這次也統合成為「全球競爭力」,評比項目也有所調整,今年改為「基本條件」、「效能提升」、「創新因素」等 3大類、以及9項支柱指標,指標排名若是在20名以後,都算是負面表現。過去「成長競爭力」中的科技指標,占相當高的比重,今年則大幅降低。由於這一改變,過去台灣是以科技與統計表現見長,但這次改變之後,將影響台灣在世界的總排名。台灣在「效能提升」大類中,「高等教育與培訓」的表現良好,排第 7名,市場效能下的「待遇與生產力」次指標,更高居第2名,表現尤為突出。商業純熟度下「政府採購高科技產品」及「專利權」等次指標均居第3名,都很亮麗。

「基本條件」大類排名之所以落後,是因為在四項支柱指標當中,以「制度」排名第 32最差,其次是「總體經濟」排第27名、與「衛生與基礎教育」排第25名。問題最嚴重的,是總體經濟指標當中的細項,「銀行健全度」從去年的第74名,今年倒退到第100名,幾乎墊底,充分顯示金融改革的效果不如預期、金融監理不夠完善。

而「政府財政赤字」排第 72名,都是目前迫切需要改善的問題。此外,在制度指標細項當中的少數族裔保護、司法獨立、恐怖主義導致的商業成本,以及操守與貪汙、政府無效率等,排名也多在50名以外。




其實,台灣除了在 WEF的排名大退步外,今年初美國傳統基金會公布「2006年自由經濟指數」,台灣排名已從去年第26名倒退到第37名,退步了11名。同享盛名的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在今年5月發布「2006年世界競爭力排名」中,也宣布台灣排名由第11名跌至18名。這三個全球最知名的世界競爭力評比機構,台灣的排名都大幅下滑,值得各界認真來檢討。

無論是在過去或這次的全球評比排名中,凡是涉及公共部門的,幾乎全部排名落後,拖累排名;而屬於民間的部分,則活力十足,排名領先。其中最主要關鍵,財政赤字嚴重與基礎建設落後,聯手導致國家競爭力衰退;就長遠發展來看,更是令人憂心。台灣的「政府財政赤字」,截至今年 7月底止,已堂堂突破4兆元,這次排名第72名;而「銀行健全度」去年排名是第74名,今年卻排到第100名,明顯屬於後段班。經建會副主委葉明峰指出,金融指標表現不佳,拖累整體競爭力。

歷經二次金改的台灣,銀行健全度排名竟然落到後段班,金管會主委施俊吉表示,台灣的銀行分行廣義來說約有 6,000家,比便利商店還多。但整體看來,卻缺乏一家大而好、具國際競爭力的銀行。而二次金改的金控整併尚未展現成效,銀行經營效率不佳,今年又因為政經環境不穩定,加上卡債風暴,使得銀行資產負債呈現惡化,都會影響評比退步。

花旗集團台灣區總裁利明獻則分析, WEF是一種落後指標,從全球競爭力來看,「競爭力與獲利能力畫上等號!」台灣金融業一直有著銀行過多,欠缺經濟規模,海外拓點不易,又不能到彼岸設點等問題,導致銀行的規模與競爭力一直無法提升;近年又因雙卡風暴,獲利不斷下滑,當其他國家的銀行競爭力在提升時,台灣的銀行卻難以擴展國際與中國大陸據點,所以只能在台灣做價格競爭,無法進步。




台灣的競爭力真的衰退了嗎?過去台灣向來引以自豪的優勢為何呢?在 WEF報告當中,台灣並非毫無優勢,WEF認為台灣仍具有高度競爭優勢,今年總體排名雖然不佳,但主要是被制度與基礎建設所拖累。台灣在創新方面排名第9,顯示創新能力十足,專利註冊水準只排在美國與日本之後,繼續保持高運轉效率;而高等教育與培訓的表現出眾,政府採購高科技產品及專利權都居第3名,大學與企業研發合作第7名,表現都可圈可點。

經建會主委胡勝正也認為,台灣雖然在「全球競爭力指標」新制中滑落至全球第 13名,但在「成長競爭力」指標,仍拿下全球第6、亞洲第1的好成績。「成長競爭力」指標,代表對未來5至7年的成長潛力,台灣在成長競爭力排名相當亮麗,顯示中、長期的經濟成長潛力仍然很強。若依據舊制排名,我國今年的成長競爭力排名是第6名,只比去年掉1名。不過,台灣在創造國內總體環境基礎建設與效率方面,競爭力相對落後,確實需積極檢討改進。

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 BERI)今年發布的第二次「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也指出,台灣的投資環境評比仍維持全球第6名,台灣投資環境,在「營運風險指標」、「政治風險指標」及「匯兌風險指標」等三大綜合指標中,仍持續被列為最高的「1A」等級,屬於「低風險、適合投資」的國家。在全球排名上,僅次於瑞士、新加坡、荷蘭、日本及挪威。BERI認為,台灣的營運風險處在穩定且持續改善的狀態;但在政治風險評比上,台灣表現則比較弱。




從剛榮獲第一屆「投資台灣最佳夥伴獎」的杜邦公司眼中,台灣可以作為一道橋樑或跳板,因為,「台灣是亞太地區,除了日本之外,最具潛力的經濟體。」以台灣作為運籌中心,投資台灣的觸腳可以延伸至全球台商所及之處。台灣擁有相當獨特的創業精神與企業經營的野心,加上製造業實力相當強,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在經營模式上擁有很大的彈性,這些優點,對於外商投資者都成為不可多得的吸引力。

台灣的電子產業群聚效益高,供應鏈完整,而且「在半導體與液晶顯示器這兩大兆元產業上,無論是研發或技術,都已經執世界之牛耳!」所以為了服務主要客戶,許多大型跨國企業一定要跟隨著客戶,非到台灣來不可,這就是透過台灣的優勢來持續吸引外商投資。從本土轉型為外商企業的三福氣體,總公司 APCI就是跟著客戶的腳步在台灣設廠,甚至全球電子業務總部就設在台灣;而杜邦也是看重台灣的技術基礎,設立全球最先進的二氧化鈦廠與材料技術研發中心。

台灣的「科技」優勢,更是許多老字號企業持續成長的秘密武器。已經高齡近 70年的老字號新竹貨運,這幾年從傳統的貨運業務,一路跨入宅配、快遞、物流等領域,更晉升為全台灣第一大物流集團,靠的就是建置IT系統與作業流程的e化及M化,才能迅速從製造主軸的貨運業,轉型為服務主軸的物流業! 另外,台灣的人力素質,對外商投資者相當具有吸引力,台灣是個很容易做生意的地方( business friendly),台灣人勤奮打拼的工作態度,願意堅守崗位,願意接受外商的管理與訓練,也為跨國企業提供相當豐富的人力資源。台灣,是許多外商在亞太地區的「人才搖籃」,像杜邦目前在亞太地區的許多高階主管,都出自台灣!目前擔任杜邦台灣區總裁的陳榮二,就是從基層一路拔擢的本地人才,也是台灣杜邦成立至今最年輕的總裁。

其實,台灣是以出口導向立足全球的島國,在自由貿易的大勢下,全球經濟都隨國際貿易的不斷擴張而大幅成長。台灣正是最早推動出口導向,獲益最早也最多的國家之一。台灣的外銷實力堅強,出口產業活蹦亂跳,即便在紛擾的政治不安之中,今年 9月的出口數字仍相當亮麗,首度突破了200億美元關卡,不僅創下了歷年來的單月新高,貿易出超28.1億美元,更是今年3月以來的連續第7個月出超,可見台灣的經濟實力仍然堅強,台灣不應妄自菲薄。

台灣,更是進軍亞洲的跳板,由於台商在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國,都有很大的投資比重,因此,透過在台灣的投資,不僅可擴展亞洲市場,更可進行全球布局。台灣今年的外人投資( FDI)金額已經創歷史新高,是去年的兩倍,目前已達到88億美元,預計將達到100億美元,主要便是因為外商看好台灣正在起步的金融保險、通訊媒體、資產管理等服務業前景,及早來台卡位的緣故。外資持續看好,台灣更應該加把勁,為未來的進步爭取更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