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期 •2007年1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

隨著環保意識逐漸抬頭,消費者對環保產品的關注也日漸升高,許多廠商紛紛推出環保訴求的產品。台灣近年在環保上不斷努力,不僅是全球第一個針對政府綠色採購立法完成國家;不少廠商為了開拓海外市場,往往也走在前端,提早因應全球各種環保規範與認證。

撰文/董珮真


全台灣每個家庭若裝設 2個省水馬桶,一年約可節省4億噸用水量,等於4座南化水庫儲水量;每間機關學校若裝設30支省水龍頭,每月可節省9,000元;每家公司回收辦公類廢紙1公噸,可生產0.8公噸的再生紙,相當於保護20棵大樹;每個人只要提高1%的再生紙使用率,就可為地球留下2萬棵綠色生命! 在全球環保意識高漲的趨勢下,想要解決環境衝擊,不只要提升消費市場對綠色產品的需求,也得建立綠色生產供應鏈。近年廠商已逐漸從產品的源頭設計來改善,而環保產品的設計與使用,將是未來企業在全球市場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調查顯示:消費者願意購買綠色產品的比率已普遍提高,有高達91.6%的日本消費者對環保商品感興趣。在美國有超過90%的受訪者,關心自己所買的是否為環保產品,並願意購買較高價位的環保產品。在加拿大也有80%受訪民眾表示,如果環保產品高於一般產品價格在10%之內,他們會選擇對環境友好的產品。

其實,根據一項統計顯示,目前的生產方式,若依照減量( Reduce)、再利用(Reuse)及原料回收(Recycle)的「3R」原則,針對產品生命周期的每一階段,進行適度的研發與改善,至少可減低90%對環境的衝擊,影響相當大。所以,在產品的研發與設計上,與其花大量的時間、精力與金錢,於資源回收的工作上,不如在設計與規劃階段,就做好綠色的思考。除了產品的研發、設計與生產、製造;後續的運輸、銷售、倉儲及供應鏈管理等,也須從綠色角度出發。

對企業來說,所謂的「綠色商機」,可分為兩個層次,消極面上可致力降低對環境的破壞及負荷;積極面上可將環境議題視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契機,以「有限資源,創造更多價值」。舉例來說,企業可透過節約能源、減少廢棄物、資源再利用、提升辦公室及資料倉儲效率等方式,降低營運成本,提升經濟效益,同時保護環境、維護資源。

追求環保,還可以提升企業形象。根據國際環保慈善組織報告指出,包括拜耳、英國電訊與杜邦等數十個跨國企業,因為更有效使用能源, 2005年共省下116億美元,也為企業及產品,創造清新的綠色形象。美國《商業週刊》評選為全球頂尖綠色企業的杜邦,在2004年就已將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減少72%,也為杜邦節省30億美元的能源消費成本。顯示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是可以共存的。




台灣目前已經是世界貿易組織( WTO)的一員,尤其在全球產業供應鏈體系中,台灣主要扮演著產品加工生產階段,即所謂的OEM或ODM等角色。面對國際環保趨勢與通行國際的各種環保規範,國內產業必然得積極因應,主動研發設計或生產製造各種環保產品。

◎ 環保產品綠色採購網

政府帶頭推動的綠色採購政策,通常是促使廠商生產環保產品的最大誘因!透過政府龐大的採購力量,優先購買對環境衝擊較的綠色產品,一方面可直接獲得環保效益,另一方面可以示範方式,直接鼓勵廠商從事綠色產品的設計、生產與製造,並達到教育消費者的目的。

「綠色消費」的觀念,是希望降低天然資源的消耗、避免毒性物質的使用、或污染物的排放,以追求更佳的生活品質。因此,所謂的「環保產品」,除了必須符合國家品質標準的嚴格要求之外,也要符合「可回收」、「低污染」以及「省資源」的環保理念。

台灣可說是全球第一個針對政府的綠色採購立法完成的國家。我國的「政府採購法」早於 1998年5月就頒布施行,規範政府機關得於招標文件中,「優先採購取得政府認可之環境保護標章使用許可,而其效能相同或相似之產品,並得允許10%以下之價差。」同時,「產品或其原料之製造、使用過程及廢棄物處理,符合再生材質、可回收、低污染或省能源者」也應列入優先採購。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為了將環保產品推廣給一般消費者,也與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共同建置了「環保產品綠色採購網」,在網上提供了包括環保清潔劑、再生紙類文具用品、電腦、回收碳粉匣、電冰箱、冷氣機以及生物可分解塑膠等,符合「環保標章」與「節能標章」的環保產品之線上買賣專區。

◎環保標章與節能標章

「環保標章」是環保署自 1992年起開始推動的認證,以「可回收、低污染、省資源」作為環保產品的理念。截至目前為止,總共開放了近百項環保標章的產品規格標準,申請採用環保標章的商品數也逐年增加。現有上千件產品正在使用環保標章,標章使用總枚數已超過40億枚,成效在世界排名第5、亞洲排名第2。

「節能標章」則是由經濟部能源局推動,希望鼓勵廠商申請認證,提升家電的省能效果。貼上節能標章的家電產品,代表能源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出 10%至15%,耗電量更少。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十幾種家電開放申請,數十家品牌、數百件家電通過認證。此外,環保署近年也與美國合作,推動「能源之星」標章,針對辦公室的辦公設備,包括電腦、顯示器、影印機、多功能裝置、印表機、傳真機、掃描器等產品進行認證。




歐盟於 2003年初,正式公布「廢電子電機產品回收法」(WEEE)與「限用有害物質防制法」(RoHS)兩項環保指令,並從2006年實施,其餘地區也將跟進,亞洲的日本已與歐盟同步實施,美國加州則從2007年起實施。WEEE是以「預防、回收及安全丟棄電子電機產品」為最高原則;RoHS則是「限制所有電子產品包括其零組件及所使用之材料,使用鉛、鎘、汞及六價鉻、聚溴聯苯(PBB)、聚溴二苯醚(PBDE)等6種有害物質」。

為了協助國內業者盡早因應,經濟部也從 2005年起即開始執行「寰淨計畫」(G計畫),陸續輔導查核4,881家廠商,截至2006年第二季已完成認證且符合規定的產品比率達93.17%;零組件部分,則有95.31%符合規範。台灣區電機電子商業同業公會於2005年也籌組了「GP User Group」(又稱為TEEMA綠色電子電機材料採購聯盟),促進國際大廠及國內外買主,採購台灣綠色電子產品或元件。 環保指令影響所及,已造成全世界電機電子相關產業的供應鏈重整。由於我國產業多以代工模式為主,對於國外買主全球採購規格須一致性的條件很難抗拒,凡是產品想要進入歐盟國家,就必須符合有關包裝、回收( recycle)與收回(takeback) 的相關要求。一旦產品違反規定,廠商將面臨罰鍰、被判處徒刑、或禁止輸入等後果。

「這將是一場殘酷的淘汰賽!」有業者指出,一旦被歐盟開罰,中小企業將難以負擔賠償。為了因應 RoHS,國內業者必須導入無鉛、無鹵、無鎘等環保製程,提高製造成本。由於傳統印刷電路板(PCB)多使用溴化耐燃劑,傳統銲錫也多含有鉛,改用無鉛相關環保材料的成本至少提高一成,調整產品材質及零件成本也會提高5%至10%;回收成本將增加3%至5%,估計廠商要轉換生產符合RoHS的產品,初期成本約增加10%至15%,包括管理、製程與驗證費用,加上技術難度高,很不利小廠經營。

經濟部工業局估計,台灣約 35,000家廠商受到影響,產值影響將近2,500億元,若加計大陸轉投資事業,影響產值高達4,000億元。由於我國電腦產業呈現「樹大枝繁」的格局,總產能相當大,但生產單位卻以中小型代工產業為主,因此影響範圍可能超過預期。據電電公會調查,中大型廠商大都已準備完成,中小型業者則未必。




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認為,在研擬因應對策時,「彈性化」是必須善加利用的關鍵。尤其是我國產品近年來面對其他新興國家的低價產品威脅,未來勢必須以「綠色」做為市場區隔,以維持競爭力。業者也建議說,配合政府部門所營造的綠色採購風潮,應把握機會加強產品研發工作。企業若有心要進行綠色環保作業規劃,必須要有專門的部門,隨時關心綠色供應的新資訊、新技術和新材料的發展,建立公司內部的綠色設計體制,才能掌握新一波的商機,同時調整和強化公司的體質。

由於代工毛利持續下跌、客戶議價能力又強,廠商難以掌控成本;但自有品牌對規格的主導性較強、毛利也更高,因此廠商應將自有品牌的比例提高,努力開拓自有品牌商機,減少規格標準直接或間接的衝擊。廠商也應積極參與環保標章或其他環境管理系統的驗證,例如國際環境管理系統 (ISO 14001)或環保標章的驗證,將可做為產品的有利證明。加強海外投資也是一種因應方式,廠商可將生產基地,移轉到能兼顧環保與經貿利益的國家,例如直接在歐洲當地設廠,也可以降低環保規範 對出口產品的衝擊。

環保大趨勢,在一般人或許認為是危機,但對於擅長把握機會者而言,則是轉機、更是商機。看看永豐餘造紙、電光企業、台灣明尼蘇達礦業製造公司的努力成果,就能體會其中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