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期 •2007年2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

成功的兒童行銷,首先必須先對目標消費群的發展階段、需求、動機等,有清楚完整的認識;再按照專家建議的 7個步驟,用故事力、想像力貼近童心,用同理心與父母互動,相信便能輕易擄獲大朋友、小朋友的心。

撰文/ 李婕


媽 ?我要這個啦!」相信大多數人都曾看過這樣的場景:小朋友賴在地上、大聲央求著父母買下自己看中的東西。在少子化的趨勢下,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只要經濟條件許可,父母多半都不會拒絕孩子的要求。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調查顯示,台灣每年光是 12歲以下的兒童市場,就約有5,000億元的商機,兒童市場將是未來10年最有發展前景的領域。而當這些N世代逐漸展現出不容忽視的強大影響力時,唯有能貼近童心、發揮創意的佼佼者,才能成為市場的贏家。



7步驟,貼近童心


成功的兒童行銷,首先必須跳脫大人的思考邏輯,學習以小朋友的眼光來看世界。 曾擔任全球 50家以上兒童品牌企業顧問、《兒童行銷》(What Kids Buy and Why)一書作者丹.阿克夫(Dan S. Acuff),就歸納出成功行銷兒童市場的7大步驟:注意-了解-參與-附和-行動-反應-溝通。

首先,必須要引起他們「注意」到產品的存在;然後,他們必須能夠「了解」產品所呈現的面貌;再者,必須接受足夠的刺激,激發出「參與」的想法;接著必須對產品產生正面的態度,「附和」產品的概念;最後,他們必須得到充分的激勵,採取購買的「行動」。

等東西到手以後,還必須保持正面的「反應」;最理想的情況是,他們會與人「溝通」產品的好處,甚至推薦他人也前往購買。 麥當勞就深諳這個道理。麥當勞透過各種行銷管道(尤其是電視)不斷傳遞「歡樂、溫馨」的品牌印象,一句簡單的「麥當勞都是為你」,更清楚揭示了其服務顧客的基本方針:「 Q、S、C、V」。


Q(Quality品質)無論何時、何地、對任何人都不會打折扣的品質服務。

S(Service服務)服務人員是與顧客接觸的第一線,麥當勞要求員工必須時時保持微笑。

C(Clean清潔) 注重店內整潔,約每半小時便清理周遭環境,使顧客能在最整潔的環境中享用餐點。

V(Value價值) 為了滿足兒童客層,麥當勞「快樂兒童餐」的外包裝在視覺效果上就經過特殊設計。
  麥當勞叔叔和他的朋友的圖像,都會以某種特別的形象出現;而特別附贈免費的玩具,定期更新商  品內容,更是深深擄獲了大、小朋友的心。



同理心,寓教於樂


企業行銷成功的法則,不外乎深入了解消費者,而兒童行銷的有效方法,正是做到打動兒童的心,讓他們自己購買、或是要求父母購買,這也是行銷贏家的祕方:創造顧客的需要,以及滿足顧客的需要。

但要如何了解消費者,並進而創造滿足他們的需求呢?就跟所有的行銷教戰守則一樣,在產品推出以前,必須先針對目標消費群做完整的研究 ──掌握他們的發展階段、需求、動機、欲求、世界觀等,就是擴大市場成功機會的最大保證。

根據研究,小孩子在 6歲以前(學齡前兒童),喜歡囤積所有他感興趣的玩具、東西,數目越多、體積越大,越令他滿足。但是到了8至12歲(國小階段),開始有比較精準的分析能力,這時候他們會更注重細節,例如之前風靡一時的神奇寶貝卡、甲蟲王卡等,對每個卡通角色都有極為詳細的描述,角色的特徵、特別的技巧和特有的能力,都在卡片上一覽無遺,這也成為一個商品能否吸引小朋友的關鍵了。 本土自創品牌班恩傑尼公司總經理黃培根,就是因為做了爸爸以後才開始了解「玩具」,進而投入玩具的開發與設計。

基於為人父母的同理心,他將國外的「教育性玩具」( educational toys)引進國內市場,並堅持使用原木材質、設計單純化,藉由玩的過程開啟兒童的想像力,並加強親子互動。 而故事屋創辦人張大光因為喜歡說故事,想要將自己跟孩子說故事的美好經驗和更多人分享,進而有了創業的念頭。他認為,故事的本身除了有趣,對父母來講,更要有教育意義;加上說故事時的道具、生動活潑的說故事方式,幾乎讓每位到故事屋的小朋友都能樂在其中。



在玩樂中學習


未來的世界,將是屬於心智迥異的另一族群。我們正從一個講求邏輯、循序性與計算機效能的資訊時代,轉化為一個重視創新、同理心與整合力的創意時代。

許多父母因為體認到這點,而比較願意付費讓孩子去參加一些看不到實質效果的課程,如體適能、美感、創意等課程;或是讓孩子去接受很多不同的生活體驗,如夏令營或海外遊學營。但是,光是如此還不夠。不論是有形的商品、還是無形的能力培養,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打從心裡喜歡,因為在玩樂中的學習最具效果。

像是強調「用身體去感受、去學習」的雲門舞蹈教室,就是透過音樂與舞蹈的方式,讓小朋友在遊戲中學習。或是以培養美感的蘇荷兒童美術館,打破美術館只能看不能摸的禁忌,讓小朋友除了用視覺、觸覺、聽覺,甚至參與幫忙完成創作。

「孩子,我要你比我強!」這是所有父母的共同期望,如果父母也能把孩子當成「顧客」來對待,了解他們的能力、知覺、動機、需求、欲求、好惡,從兒童行銷的角度來教育孩子,相信你也能成功搶占孩子的心。



案例 1
   班恩傑尼,激發孩子的想像空間!
   用色單純、原木材質


你還記得收到第一個玩具時的快樂與感動嗎?相信不論是大人或小孩,收到禮物都是一種愉快的經驗與回憶。但對班恩傑尼公司總經理黃培根來說,卻激發他想要藉由「玩具」,創造更多可能的決心。 班恩傑尼成立之初,是以自行設計的兒童「紙」造型玩具書為主。 1990年曾榮獲年度玩具設計大獎。

17年前,基於一種想要為孩子「精選好玩具」的堅持,黃培根從原本的設計工作室,轉型投入玩具產業。但什麼樣的玩具才是他心目中的「好玩具」呢? 他觀察發現,當時平均國民所得已高達 3萬元的美國人,喜歡玩自然的東西,他們願意付更多的錢去買傳統的東西,願意花很多時間和家人一起玩;美國人喜愛的「教育性的玩具」(educational toys)給了他進入(市場)的機會。黃培根開始向西方取經,做產品代理的過程中不斷學習調整跟台灣社會、家長的互動。

只要看過班恩傑尼公司的玩具就會發現,多半都是非機械式的原木玩具,「這就是班恩傑尼的價值,我們希望玩具是父母必須花時間和孩子玩的。」黃培根強調,透過親子一起拿鎯頭、鎖螺絲、甚至推火車的過程,拉近彼此距離。再者,所有的玩具能刺激小朋友的想像力跟單純,因此,班恩傑尼的玩具只畫眼睛,不弄鼻子跟嘴巴,為什麼? 「因為我們要給小孩子想像力,它的喜怒哀樂不是在玩具上表現,而是在小朋友的腦子裡。」黃培根進一步說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班恩傑尼盡量用單純的顏色刺激他,而不是用混淆的顏色讓他無法判斷,因此可以看到班恩傑尼玩具的用色,不是原木色,就是很單純的原色,比較沒有中間色。

做教育玩具跟一般玩具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需要很多的溝通」。很多家中有嬰幼兒的家長就認為,「為什麼要用木頭的東西,塑膠的東西也做得很鮮艷、很逼真?」在這部分,班恩傑尼不得不用一些塑膠或重量較輕的材質,但還是建議等到孩子能夠爬行的時候,盡量使用木製玩具;它的差別在於它有重量,重量能夠幫助小孩子 對平衡的發展及具象的掌握。

玩具還有一個很大的功能就是「模擬」,但目前很多玩具跟現實生活是脫節的,像現實生活中是看不到迪士尼和維尼熊。黃培根最大的夢想,就是創造一些屬於自己(本土化)的玩具,這些玩具除了能夠被識別,而且是能夠擁有的,不只是在博物館才能看到。 因此,從今年開始,班恩傑尼會以前所未有的設計能量,把生活周遭有關的東西變成玩具,融入孩子的生活跟遊戲裡。



案例2
  
故事屋,抓住小朋友的心!
   同理心,貼近父母的心


相信大家都聽過「三隻小豬」的故事,但你是否曾想過,當小豬的房子變成立體的、用力一吹,它就真的倒了!又或者像「傑克與魔豆」,眼前就真的有一棵樹不斷地往上長、甚至可以把它砍倒時的情景,「故事就像跳了出來」,這就是故事屋典型的說故事方式 ──不只是說說而已,更運用道具讓聽故事的人樂在其中!

「我希望透過故事,讓小朋友接觸到很多不同的刺激,感受到不同的事物,因為故事本身就是充滿想像力的,」曾當了兩年「說故事爸爸」、更進一步把說故事當成專業來經營的故事屋創辦人張大光說,要讓小朋友坐著聽你講 1個小時,除了故事本身要有趣之外,道具也必須是有趣的。

因此,在故事屋裡,大到整個故事屋的擺設、裝潢,都是以小朋友的角度來思考。以台北大安店為例, 3間說故事空間就分別以「巨人的餐桌」、「天空之城」、「奇幻森林」為主題,來營造說故事的情境。小到說故事用的大繪本,足足比一個大人還要高,簡直像是巨人用的大繪本,也讓小朋友感覺既新鮮又有趣。

張大光甚至藉助道具來幫助小朋友理解一些觀念,像之前在解說力學原理時,為了讓小朋友容易理解「力量是可以傳遞的」這個概念,就用骨牌來呈現。一開始先用一顆球去撞骨牌(原來把球拿起來,撞到骨牌時,是會有個力量),當骨牌倒下時,又會推動另一顆球(這是另外一種力量);當這個力量往下打到翹翹板時,上面的青蛙就會彈出去 ??,「讓小朋友幫你操作道具、或是跟著你一起融入故事情境,才會好玩。」張大光認為,故事有趣、道具好玩、說故事的人對現場的掌控力,都是吸引小朋友注意力所不可忽略的重要環節。 什麼樣的故事才是有趣的呢?一點點的曲折、一點點的冒險、當然還必須要有點害怕,甚至解決問題跟困難的行動在裡面,當然還要有教育意義,比如說在冒險背後的意義可能就是「勇氣」。

「如果你有小孩,就更能以同理心來做這件事,」張大光強調,不管是在寫故事、做道具、說故事時,除了用白話、比較淺的方式講給小朋友聽,絕對不講粗話或俚語、也不用疊字或成語。因為是以父母親的角度來思考,而不是以一個生意人的角 度在做事情,「因此我們很重視自己講故事的方式,可是又能讓小朋友體會到這個故事到底在說什麼、要傳遞的精神是什麼。」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曾提到一個觀念,「到第三代才會有藝術涵養」 ──第一代拚命生活,第二代拚命賺錢,第三代才會開始有藝術涵養。張大光根據他的觀察指出,台灣目前就是在第三代,現在的小朋友也許刻苦耐勞力不足,但他們的創意絕對比以前任何時代都來得高;而現在的父母親也慢慢看到這種趨勢,願意讓小朋友接受很多不同的刺激,希望培養出具有創意、獨立思考跟自我管理能力的下一代。 雖然這樣的父母親還是少數,但故事屋能在台灣生存、進而成長茁壯,就說明了台灣未來人才以「創意立國」是可以被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