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期 •2007年2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

2006年7月,世界足球賽熱熱鬧鬧的在德國上演,為德國及周邊國家帶來可觀商機。彷彿沾了世界足球賽的好運,德國不僅拿下這一屆世足賽的第三名,低迷多年的經濟還出現大復甦,進出口都呈現強勁增長。許久不見的歐洲經濟火車頭的角色,又神采奕奕地回來了!

撰文/ 林漢雲


時序才剛進入 2007年,德國出口商協會(BGA)在1月初,便迫不及待修正對今年德國經濟成長率的預測,由去年9月預測的1.2%上修為1.7%。 這項消息顯示,德國政府調升 2007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的機率很大。因為德國官方原本的預估數字為1.4%,不過,在多項經濟改革措施有效提高德國競爭力,以及計畫中的降低電費與手機漫遊費等經改措施預計出籠下,德國經濟顯然更有看頭。



經濟改革措施 有效提高競爭力


事實上,從 2006年以來,德國經濟可說好消息不斷,表現日益堅實,以德國智庫Ifo研究機構公佈的2006年12月企業信心指數為例,便大幅上升至108.7,創下1990年以來的新高。在此同時,Ifo還將德國2006年與2007年的實質GDP,分別調升至2.5%與1.9%,對於2008年的展望更樂觀上看2.3%。

而德國多位著名的經濟學者,最近更一致為德國經濟轉強背書。他們普遍認為今年失業人數將為 400萬人左右,比去年整整少了50萬人,等於是有50萬人可以重回就業市場。當50萬人重新就業,不難嗅出企業成長力道及獲利數字有多強勁。 那麼,德國經濟成長力道有多強?德國經濟評鑑委員會( SVR)在年度評鑑報告中指出,在工業生產方面,一般預估,企業廠房設備投資於2006年強力增長6.9%之後,今年還會繼續再增加6%左右。

此外,過去幾年以來持續衰退的營建業,也篤定由谷底翻揚, 2006年成長2.5%,今年則預期增加1.7%。 此外,根據德國工業總會( BDI)產業問卷調查結果,2007年預期將有7%的外貿成長。雖然不如2006年的10%,但是在全球景氣趨緩下,能夠維持這樣的成長率已屬難得。目前出口仍是德國經濟成長的支撐力量,除了美元市場之外,德國企業也非常積極開拓東歐、亞洲和歐盟等市場。

根據彭博社去年公布的資料顯示,德國的出口值約等於法國、英國與荷蘭的總和,貿易順差則是中國的 2倍、日本的5倍與台灣的22倍。德國有900萬的工作機會依賴出口,出口創造四成的經濟活動。在經濟持續成長下,德國儼然成為今年國際間的明星投資市場。



受東德拖累 經濟成長緩慢


位於歐洲大陸中心的德國,向來是世界先進工業國家之一,也是西方七大工業國。同時,德國亦是歐盟中國民生產毛額最高、人口最多的國家,並擁有歐洲最大的市場,經濟總產量排名世界第三名,國際貿易量則排名世界第二名。 事實上,從 1950年代初期,德國就是全世界主要的出口國家,享有相當高的經常帳盈餘。80年代中期,德國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比歐盟平均值還高20%,屬於歐洲最富裕國家之一。縱使在90年代初期,德國仍名列歐盟15名成員國中,前3名最富裕國家。

然而,自此之後,德國經濟便開始走下坡,若進一步和英國相比,德國經濟衰退情況顯然更為顯著。 1995年,英國平均國內生產毛額還落後德國8%,10年之後,到了2005年,英國卻已超越德國9%。另外,10年前,德國與荷蘭經濟發展程度相當,可是後來,德國卻一直原地踏步,荷蘭卻已更上一層樓。

德國之所以會出現經濟實力嚴重下滑,主要原因還是與德國統一有關。受到東德的拖累,統一後的德國經濟負擔相當沈重,造成經濟成長緩慢。而且,德國西區每年仍須援助東區超過 800億歐元,相當於捷克全國國民生產總額。再怎麼有錢的國家,長期下來都很難背負如此龐大的財政負擔。

此外,統一後的德國,仍沈湎於昔日光輝,改革工程啟動過慢,政經界雜音又多,造成企業投資和人力資源等促進經濟發展項目排名一直殿後。 所幸,近幾年來,德國開始積極推動經濟改革,力促許多大企業重組,終於讓經濟向前邁出一大步。與歐元區其他國家相比,德國經濟目前正處在 10年來最佳狀況,企業投資及民眾消費方面,也逐漸好轉中,顯示德國經濟正逐漸重振雄風。



看中歐盟市場 外資積極投入


經濟好轉,企業投資機會也跟著來。從 2005年下半年開始,德國的產能利用率,已經率先歐盟區從底部復甦,工業生產信心在過去一年來首度出現趨於樂觀,而且樂觀程度高於歐盟區。

同時,從 1990年東、西德合併之後,德國迅速進入東歐市場建立貿易網絡與據點,目前德國與波蘭邊境已成為全球最活絡的投資貿易地區之一,迎頭趕上美、墨邊界與中港邊界。現在的德國已經成為東歐國家最大的西方貿易夥伴與債權國。東歐超過一半以上的貿易量是與德國交易。

靠著政治經濟穩定、社會制度健全、工業科技發達、運輸系統完整、研發設備先進、勞工素質高,以及充足的政府與民間資源等優勢,也因此吸引了很多外商前來德國投資。

向來投資眼光精準,尋求最大商業利益的外商,亦前仆後繼來到德國投資。他們如此積極前進德國,無非就是看中德國本身的強大市場,還有歐盟市場。隨著外資進入,以及德國企業的努力,目前德國較重要的經濟部門為汽車工業、機械工業、建築業、化學工業、電子工業及環保產業。

台商向來是投資嗅覺最敏銳的,在德國投資布局已有多年時間。目前,德國是台灣在歐盟中最大貿易夥伴,而台灣則是德國在亞洲第四大貿易夥伴,現在大概有 400家台商,在德國設立分公司,由1952年至去年為止,投資總額達1.37億美元。

此外,台灣與德國雙邊貿易互動也頗為密切。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資料顯示, 2005年台、德雙邊貿易總額高達105億美元,我國對德出口總額為43.52億美元,而出口主要項目以電機電子產品為主力,項目包括自動資料處理機、磁性及光學閱讀機、監視器、投影機、無線電話(報)傳輸器、影像攝錄影機等。

在進口部分,總額為 61.48億美元,項目包括積體電路及微組件、小客車及其他載客車輛、特殊功能機械及機械用具、電子工業用的化學元素等。



強化基礎建設 提供適合國際投資組合


德國擁有歐洲國家最大的消費市場,與強勁的消費能力,德國東部是歐洲光學、光電及半導體科技等產業聚落的重鎮,其中薩克森邦( Saxony)更有德國矽谷的稱號。薩克森邦的萊比錫(Leipzig),更是歐洲的新購物中心,德瑞斯登(Dresden)則是全球新興的熱門觀光城市,消費人口眾多。

此外,德東當地政府為了吸引外資前來,正積極強化基礎建設,並在勞工品質、競爭成本、政府獎勵,以及與研究機構商轉合作等方面,提供極適合國際投資的組合。台灣的消費及科技業者,倒是可以把握此機會前往布局。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商機,則是液晶電視。根據統計,歐洲已占全球液晶電視市場 2,100萬台的34%,電漿電視亦占三成以上,產業潛力非常大。 不過,歐盟預計將在 2009年對LCD模組產品課徵5%的進口關稅,這項新的關稅措施,可能將對包括台灣在內的非歐系廠商造成直接影響,因此,有意前往佈局的台灣面板廠,手腳可得加快了。

■時序才剛進入2007年,德國出口商協會(BGA)在1月初,便迫不及待修正對今年德國經濟成長率的預測,由去年9月預測的1.2%上修為1.7%。

這項消息顯示,德國政府調升 2007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的機率很大。因為德國官方原本的預估數字為1.4%,不過,在多項經濟改革措施有效提高德國競爭力,以及計畫中的降低電費與手機漫遊費等經改措施預計出籠下,德國經濟顯然更有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