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期 •2007年4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

早在二十多年前,當大多數人還不知道電腦、網際網路時, 程嘉 君就已投入 Internet 領域。身為國內第二大 ISP (網路服務提供者,第一大為中華電信)業者的 CEO ,他是如何打這場「虛擬」戰爭的呢?

撰文/ 李婕


你還在用市話打國際電話嗎?你知道什麼是網路電話( VoIP )?拜國內電信環境開放之賜,你不必搞懂什麼是撥接、封包交換( Packet Switch )、匯流( Convergence )、頻寬,一樣可以享受到因競爭而有的品質、價格及速度。

「競爭是好事,讓你的腦袋更加活化!」數位聯合電信( Seednet )總經理 程嘉 君認為,只要努力就會有客戶,因為每個人的購買行為、購買時間點,都會有不一樣的新樣態。


不懂技術,從使用端切入


政大企業管理研究所畢業的 程嘉 君,談到當初進入 IT 產業的因緣,「因為我選擇了資策會的工作。」因此,剛進資策會時,他對 IT 產業、 IT 應用,以及後來的網路,都是邊做邊摸索。即使到現在,他對 IT 產業的了解也是趨勢面、方向性的,至於實際執行細節就由專業技術人員來做。

「對於我不懂的,我就是授權,完全信任。當我要做什麼,我告訴你;至於怎麼做,就交由對方去處理。」 程嘉 君舉了一個例子,他剛開始負責一個專案,是在 8 位元的電腦上開發一個財務系統(應收帳款、應付帳款、總帳、會計等)的應用軟體,但那時他不會寫程式,怎麼做呢?

於是,他就從使用者角度來想,「如果我是用戶,在電腦前,我希望看到什麼樣的東西?所以我就從這些系統應該產出什麼樣的查詢畫面、應該有什麼樣的報表,然後回推畫面輸入應該是什麼樣子、輸入幾筆,由我來設計人機介面。」

接著他就跟工程師說,「我先寫使用者產品手冊( user menu ),你來幫我做;至於怎麼做,那是你的專業,因為我不懂。」

一直到現在, 程嘉 君也從來不要求工程師該買什麼機器或設備由他自己決定;但如果運作上發生困難,工程師就必須設法解決。「你要信任他,相信他會做最好的決定,他就會竭盡所能地想辦法買到對公司最有幫助的機器。」


路是人走出來的


後來會接手 Seednet , 程嘉 君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緣際會。實際上,數位聯合就是科專計畫 SeedNet 在資策會孕育成熟之後所分割出來的一家公司。

1998 年,經濟部支助資策會展開 SeedNet 計畫,當時主要為對網路研發使用,經過 3 年的實際運作和推廣,經濟部認為已完成階段性任務,因此不再支持,但 SeedNet 雛形已具,上網客戶也在逐漸增加中,當時資策會執行長果芸認為,就這麼放棄了有點可惜,於是決定留在資策會繼續發展,因而找上了 程嘉 君。

「那時網路剛起來,我對網路是什麼?怎麼做生意?完全沒概念。之所以會接答應,其實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在原單位做了 6 年,覺得有點無趣,當時我 41 歲,在職涯上覺得有點徬徨,而新單位是什麼?不知道。從正面來說,是老闆叫我做我就做,其實是有點『憨膽』。」 程嘉 君說,不過之前接觸到國外的發展,看過一些資料,覺得應該有前景,但是怎麼做?其實是很模糊。

等到實際做了,被盯得滿頭包之後,才知道困難重重。主要是因為當時國際海纜線路是由中華電信所獨占,其他業者都必須向中華電信租用,「那時一條 STM-1 的頻寬 155M bps ,一個月租金高達 4,000 萬台幣, Seednet 那年就虧了 5 億。」 程嘉 君回憶說,根本就是賣一條是虧一條。

所以,儘管知道當頻寬往上升的時候會有規模經濟,比如骨幹從 T1 變成 T3 ,增加 45 倍速時,成本會增加 14 倍;也知道如果成長到某個規模,是有可能冒出水面的,卻不知從何做起。

這種情況撐了好長一段時間,一直到海纜開放,問題才解決。「如果事先知道有這些困難,我是不會做的。」 程嘉 君說,其實有時候不必想太多,路是人走出來的,這樣一路顛簸走來,不管是成是敗,那個經驗是很難得的。

一直到今天,他都還很感謝當年老闆給他這個機會,尤其對一個學管理的人來說,能夠將所學運用到實際經營面上,從剛創立時的 7 個人、沒有收入,做到如今的規模,這中間的過程是無比豐碩的。


用心傾聽,提出解決方案


當初果芸為何會找 程嘉 君接手 Seednet ?「可能是我在資策會有做出點成績吧。」 程嘉 君提到,他在資策會的最後一個工作是推廣處處長,原本是個要被裁撤的部門,他去接了以後,發現「人」是最大的問題!因為人的問題,所以工作沒有方法,生產品質很差,結果標不到案子。「我就是講道理,問『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你是怎麼做的?做出什麼結果?然後有要求。』 程嘉 君說,只要提拔有能力的人上來,部門績效自然就高。

而當了十幾年領導者的 程嘉 君,最欣賞什麼樣的部屬?最佩服什麼樣的主管呢?他強調,員工其實要真的聽懂主管在講什麼,不要只聽字面上的意思,因為文字說不清楚,要了解主管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倒不是揣摹上意,而是要知道他講這件事情的動機是什麼?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然後他說的方法到底可不可行?

如果主管所講的不可行,員工也有方法可以告訴主管,「不是那樣做,這樣做比較好」,因為有時主管不會知道事情的細節,你才知道實際的狀況是怎麼回事。如果你真的了解、聽清楚了,並且會提出不同的看法,而且是對的方法,這才是好的員工。

至於心目中的管理典範,「我其實滿佩服果先生(指果芸)的領導統御。他要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想辦法讓你願意來做這件事,然後你有困難,他會幫你解決。記得當初做網路時,他跟我說,『第一、你最適合。』他先給我鼓勵;然後說,『我會全力支持你』,他也真的是全力以赴。」 程嘉 君說。



注意細節,溝通才能落實


對技術方面充分授權,學管理出身的 程嘉 君,對 marketing 的涉入程度又如何呢?

「同樣是回歸到使用者身上,」 程嘉 君強調,平時要給市場行銷部門回饋,然後跟他們討論。但偶爾也必須注意很細節的東西,像他自己就推了十幾位用戶,甚至自己去裝機、幫用戶抓錯( bug )。

「像之前的帳單,我根本看不懂,後來就要求資訊部門做一次結構性調整,光是改個帳單,至少花半年、一年的時間。」 程嘉 君驕傲地說,現在客訴電話裡,問帳單問題的量就減少許多,客服人員也不會因為業務量增加而一直擴充。這些都是要去看、去敏銳地觀察有哪些待改善的地方,然後發動一些支援,把它調整過來。

談到 MBA 對自己的最大幫助, 程嘉 君提到,當初有一門課「組織策略與管理」就提到組織有哪些樣態?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然後企業經營在不同的階段會變成什麼樣子?在草創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各會碰到什麼困難、什麼問題?怎麼解決?比方 Seednet 從草創期的 7 、 8 個人,一下子擴充到 100 多人時,又要如何規畫?如何領導與管理?

「那時我就請外面的顧問,像中國生產力中心來幫同仁上課,慢慢把團隊溝通的語言建立起來。」但他強調,外面的顧問其實不會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公司,所以請外面顧問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第一是自己所準備的資料要很清楚,第二個是不要貪多,學到一個就要馬上落實。但前提是,執行一定要有共識、要溝通,這樣才有辦法真正落實。

因緣際會進入網路產業, 程嘉 君認為「不必想太多,做就對了。」同時堅信「只要努力就會有客戶」、「有競爭才有機會」,或許這就是 程嘉 君能帶領 Seednet 衝出第二大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