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期 •2007年5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

無論是三月份舉辦的台北國際自行車展、台北國際工具機展覽會、或是四月份的台北國際汽車零配件展與車用電子展,都創下極佳的訂單佳績。這三個成功的展覽,都反映出產業的實力與競爭力,同時也都與其健全的產業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撰文/ 董珮真


無論是三月份舉辦的台北國際自行車展、台北國際工具機展覽會、或是四月份的台北國際汽車零配件展與車用電子展,都創下極佳的訂單佳績。事實上, 30 多年來,由外貿協會與各產業公協會合作舉辦的各項台北國際專業展,已經成為台灣廠商對外貿易、發掘商機的重要活動,許多台北國際專業展舉辦期間,只見會場人潮洶湧,買主絡繹不絕,洽談訂單不斷,成為台灣吸引最多國外商務人士的經貿活動。



成功展覽 反映產業實力與潛在商機


國貿局局長黃志鵬認為,台灣是個小島,資源本來就少,向來必須以外貿為導向,並倚賴人才技術與生產銷售,來創造經濟效益。去年台灣的進出口貿易,為國內生產毛額( GDP )貢獻了 75% ,成為最重要的經濟支柱。而會議與展覽,不僅是貿易推廣重要的一環,更能具體展現國家對外貿易的現況。廠商若能盡量留在國內參展,就能「以最少的成本,發揮最高的貿易效益」。

國際展覽,反映的正是產業的實力。台灣有許多優勢產業,已經成功卡位切入全球的供應鏈,因此海外買家皆十分重視這類產業的台北國際專業展,也使得該類展覽成為產業發展的櫥窗、以及對外拓銷的重要平台。儘管並非每一個展覽都能享有品牌知名度,但凡是台灣最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包括電腦、電子、機械、汽機車零配件、塑橡膠、工具機、體育用品,以及自行車等優勢產業,通常在會展發展上也最具有潛力,在台北舉辦的國際專業展,甚至可以在亞洲或全球排名前三名,每年皆在參展廠商、使用攤位數、國內外買主的紀錄上屢創新高。

台北國際展覽中心主任蘇成全也同意,展覽往往反映出產業的興盛,當產業競爭力強大時,展覽規模與內容自然跟著壯大,例如電腦展、電子展、工具機展等展覽,由於台灣該項產業早已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有一席之地,每年舉辦該類展覽時,自然會吸引國內外買主指定前來,並帶動台灣知名度與相關產業周邊經濟效益。以電腦展為例,每年 3 萬名買主,若每人在台灣消費 2 萬元,就可創造新台幣 6 億元的產值,相當可觀。


屢創新高的三大展覽 帶動產業發展榮景

例如,今年已邁入第 20 屆的「台北國際自行車展覽會」,已成為全亞洲規模最大的自行車專業展覽。每次展出期間,各大國際知名大廠雲集、產品線相當完整,不僅展現出台灣自行車產業結合上、中、下游體系的完整優勢,也傳達出全球最新的市場動態與資訊。展覽不僅成為自行車產業「創新價值、領導流行」的展示櫥窗,更成為國際專業買家的採購平台。

台灣曾經擁有「自行車王國」的美譽,也曾面臨產能過剩、一度低迷,但業者近年積極圖謀改善之道,透過全球布局與兩岸分工的經營策略,已經突破了傳統代工的困境,並持續致力於高品質自行車與零配件新產品的研發,往高附加價值發展,展現出高度的創意與彈性,不僅再創另一波產業發展榮景,也讓世人 Think Bicycle,Think Taiwan !

兩年一度的工具機業盛會「台北國際工具機展覽會」,今年也再度創下佳績。六天期間內擠進了近 8 萬參觀人潮,熱鬧非凡的盛況,也反映出這個產業的興盛。事實上,台灣已躋身為全球第四大工具機出口國,預計今年即有機會榮登全球第三大出口國寶座;「台北國際工具機展覽會」現也已成為亞洲前三大工具機展。

機械產業未來的發展潛力無窮,可望成為台灣繼「兩兆雙星」產業之後的第三個「兆元產業」,據經濟部預估,到了 2009 年,整體機械產值可達到新台幣一兆一千萬元,而精密工具機與零組件,更是機械產業發展「重點中的重點」。由於台灣工具機產業聚落的分工網路相當成熟,生產供應體系相當彈性,加上精密加工與組裝具有深厚基礎、中小型機械加工體系整合性高,可充分發揮台灣強勁的團隊作戰能力。到了 2010 年,台灣將晉升為全球前三大高級工具機的生產國及出口國。

亞洲規模最大的「台北國際汽車零配件展」( AMPA )與「台北國際車用電子展」( AutoTronics )也於今年 4 月初再度攜手共同展出。台灣目前已躋身全球汽車零配件的生產大國,每年汽車零組件外銷,是以十幾個百分點的速度在成長,可見這個產業的商機之大。接下來要做的是,切入規模更大、難度更高的車用電子市場。由於台灣擁有良好的 3C 電子的產業基礎,廠商若能持續以品質良好的產品,打入國際大廠的供應鏈,未來全球占有率可望達到 50% 以上,成為真正的汽車零組件及車用電子王國。


將台北國際專業展 定位為亞洲的採購中心


像這類深受國內外買家重視的國際專業展,已經逐漸被定位為亞洲的採購中心,不僅可以讓參展的廠商打開國際通路,也可以向全球買主銷售最新產品,滿足國際買主「一站購足」的需求。因此,國際專業展通常應配合產業的發展與更迭,在展覽業務上不斷的創新、求變,例如 今年首度辦理的「太陽能光電展」,就是因應產業成長而推出的創新展覽。

展覽的品牌很重要,只要展覽能夠擠進全球或亞太地區的前三名,自然能發揮品牌效益。因此展覽一定要選擇龍頭廠商,具有專業或設計能力,並擁有市場通路的優勢產業加以經營,才足以支撐該展覽成功展出,讓廠商與買主趨之若騖,並吸引國內外買主前來取經,持續建立好口碑。

例如目前台灣排名亞洲第二的秋季電子展,塑橡膠展,體育用品展及食品展,名列亞太第三的工具機展,未來都有潛力成為全球知名品牌展覽。


效果不如預期的展覽 轉向精緻化路線、創新求變


然而,有些過去曾經盛極一時的展覽,例如文具及禮品展,由於產業受到其他國家的低價代工威脅,國內廠商大量外移,參展家數也逐年減少,因此也轉向「精緻化」路線,像去年的秋季禮品展,就升級為以「台灣精品」來訴求;加上台灣服務業產值占國內生產毛額( GDP )比重,已逐漸提升至七成以上,預期未來這類以服務業為主題的展覽也會越來越多。

黃志鵬認為,國際專業展應配合產業的發展與更迭,在展覽業務上不斷的創新求變;同時順應著正在發展中的產業,例如液晶面板等兩兆雙星產業, RFID 產業;或是未來可能興起的產業,包括樂活族、銀髮族等消費型態,以及品牌授權等趨勢,都可規劃新的展覽,帶領廠商走在前端,創造未來無限商機。

蘇成全也指出,各種展覽已逐漸走向「活動化」的方式,化被動為主動,改靜態為動態,希望引起注意,並塑造共鳴,例如去年首度舉辦的「台北機車展」,就號召了 100 輛重型或經典機車,以盛大的車隊儀式,在信義計畫區繞街,還有配合國際自行車展,舉辦「自行車環台大賽」 (Tour de Taiwan) 等,都創造了豐富的話題性。


推廣貿易須整合資源長期耕耘形成正循環


而展覽之目的,就在於商機配對,也就是盡力網羅更多、更好的國內外廠商參展,並爭取更多的買家踴躍前來觀展,進而促成商機。因此好的展覽往往需要長期耕耘,必須透過人員拜訪、廣告宣傳、網路行銷、公關活動與策略聯盟等方式,來建立國際網絡,搜尋市場商情與需求。

籌辦展覽就是要努力讓買賣雙方樂於投入,形成良性的正循環。通常,具有口碑的展覽,會吸引更多知名廠商與優良產品參展,而大批專業買主也會踴躍觀展,買主蜂擁而至的結果,將使下一屆的報名參展者更為踴躍,這樣的展覽就會成為熱門展覽。也相信類似的熱門展覽,將有助於貿易的推廣,更可強力行銷台灣的主力產業,以及具有發展潛力的各相關產業,並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與國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