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期 •2007年5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

今年已邁入第 20 屆的台北國際自行車展,不僅展覽規模再度創下歷年最高,也吸引超過 40,000 名國內外買主前來參觀,成為國際專業買家的採購平台。由產官學界共同推動的「台灣自行車島計畫」,將推動建造台灣成為自行車觀光島,成為實至名歸的「自行車王國」!



撰文/ 董珮真


全亞洲規模最大的「台北國際自行車展覽會」,已於 2007 年 3 月 27 日 圓滿閉幕。今年已邁入第 20 屆的台北國際自行車展,不僅展覽規模再度創下歷年最高,有 694 家國內外廠商參展,使用 2,302 個攤位,比去年成長近 6% ;展覽期間總共吸引超過 40,000 名國內外買主前來參觀,國外買主更高達 3,939 人,較去年成長 11% ,顯見這項自行車展已成為國際專業買家的採購平台。



全亞洲最大的專業自行車展


事實上,台灣自行車產業,近年不斷在產品輕量化、差異化,以及創新上努力投入,促使我國自行車產業在全球佔有舉足輕重之地位。歷經 20 年來的努力,台灣也已成功將這項展覽,打造成國際上頂尖的自行車專業展覽。

每次展出期間,各大國際知名大廠雲集、產品線既完整,也傳達出全球最新的市場動態與資訊。展覽不僅成為自行車產業「創新價值、領導流行」的展示櫥窗,也成為全亞洲最大的專業自行車貿易採購中心。

這次展覽排名前五名買主國,分別為美國、日本、韓國、德國及中國大陸,而且來自中東、東歐、東南亞、及中南美洲等新興國家買主也大幅成長。包括英國最大自行車零配件連鎖通路商 Halfords 、美國 Trek 、歐洲兩輪車產業協會 (ZIV) 等,來自全球數十國重量級專業買主,均前來參觀採購,展現出這項展覽的國際影響力。

國外買主對於台灣自行車業者,近年持續致力於高品質自行車與零配件新產品的研發,均給予高度肯定。美國 Trek 總裁伯克( John Burke )認為,不管從研發、生產與行銷,台灣廠商都展現了高度的創意與彈性,台灣作為自行車業界的國際採購中心當之無愧( Taiwan is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bicycle business )。

保加利亞自行車協會會長 Dragomir Kouzove 表示,由於歐盟對中國大陸生產的自行車採取反傾銷政策,而且在組裝能力與造形設計上,台灣生產的產品也比中國的

品質優良,使東歐各國業者更願意採購台灣製造的自行車。

而歐洲兩輪車產業協會 (ZIV) 技術總監 Siegfried Neuberger 也認為,這次展覽不論在質量方面,都是世界一流的自行車展,足以滿足國際買主「一站購足」的需求。


輕量化、省能、環保、多功能是趨勢


在這次展覽中,台灣自行車產業結合上、中、下游體系的完整優勢,展出包括自行車整車、輕型電動車、以及自行車車胎、座墊、車身、車燈、煞車、變速器等零配件。

從這次展出便可以瞭解到,「輕量化」已是大勢所趨。由於自行車為人力驅動的交通工具,重量減輕可提高使用便利性,因此業界總是流傳「產品減輕 1 克 、可多賣 1 美元」的說法,而強調輕量的鎂合金材料與碳纖維材料,也已大量應用於各種零組件中。

此外,省能、環保的電動自行車也成為展覽重點;而針對不同生活型態的消費者,推出如兒童推車、越野車、各式登山車、城市型跑車、輕巧靈活的折疊車、到搭配新型長效鋰電池的電動自行車等,紛紛以獨特造型與多功能,及具競爭力的價格,來滿足特定客群的各種需求,不僅成為展場注目的焦點,更獲得許多國外買主青睞。

而零配件廠商更是不遑多讓,例如新型便利扣、滾軸鏈、防滑性及防穿刺的輪胎、登山車專用胎等,都讓來自歐美的買主,對於台灣研發設計的實力大表驚艷;廠商也因此接獲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美元的訂單。由於接單暢旺,也使廠商的產能滿載,成果相當豐碩。


遭受挑戰與威脅 競爭力逐漸被瓦解


從早期外型笨重的鐵馬,演變到今日新穎多功能的代步休閒車,自行車向來具有使用方便、價格低廉、保養簡便、無須耗用能源、也無污染等特性,除了可提供代步之用,也被逐漸賦予運動、休閒等新功能。目前全球自行車市場約可分為三級,第一級是 200 美元以上的休閒及比賽車級;第二級是 80 美元至 200 美元,屬於休閒兼代步用途;第三級則是單價 80 美元以下的代步級工具。

全球自行車年產量約為 1 億 2,000 萬輛,高度集中於開發中國家,例如中國大陸約佔有近八成、印度約佔有一成,兩者合計約占全球產量九成。但這類低價產品的設計往往過度簡化,或並未使用適當與足量的材料,導致自行車的結構剛性欠佳,衍生出安全與環保等問題,近來也引起各國高度關切,像日本已推動 BAA ( Bicycle Association Approved )安全標準認定標誌、禁止含有石綿材料的產品進口,歐盟也開始課徵高額的反傾銷稅。 

曾經擁有「自行車王國」的美譽,台灣自行車產業的發展從無到有、發展迄今已有 50 多年歷史,從仰賴進口日本車到土法煉鋼的製造、從內銷到行銷全球。台灣自行車出口量曾經是全球第一,更曾經創造出生產 1,000 萬輛,產值高達新台幣 900 億以上的生產高峰。然而,隨著全球化發展,台灣自行車廠商的代工地位,遭受極大的威脅與挑戰,原先具有的競爭優勢逐漸被瓦解。

從 2000 年開始,中國大陸自行車出口值已正式超越台灣,成為全球最大自行車出口國,顯示台灣中、低價位的生產優勢,已完全由中國大陸取代。 2001 年,台灣自行車產業曾一度低迷; 2002 年全球市場成長趨緩,許多自行車廠商出現產能過剩,加上台灣廠商轉赴海外擴展生產基地,當年台灣自行車產業的生產總值,僅有新台幣 400 億 5,000 萬元。


突破傳統代工往高附加價值發展


台灣業者開始積極圖謀改善之道,除了進行全球布局與兩岸分工的經營策略外,也著手強化本身的研發能力, 2003 年,國內大廠包括巨大與美利達等更率先發動,號召近 20 家零組件廠籌組「 A-Team 」組織,以生產創新、高附加價值的差異化產品為目標,企圖透過全體廠商的策略聯盟,共同努力,陸續開發創新車款、國際化分工生產、與建立自有品牌,逐漸讓台灣產製的自行車,受到全球再度矚目。

後來,在業界努力之下,果然帶動了出口量值同步提升, 2003 年產值已恢復到與 2001 年水準,達到新台幣 404 億元的規模。 2004 年產值再回升到 489 億元,成長 20.9% ; 2005 年產值 567 億元,成長 15.9 ,自行車平均出口單價也提升到 199 美元,增幅逾 21.3% 。而參與 A-Team 計畫的廠商營收,也在三年之內呈現倍數成長,大幅提升國際市場的銷售力。

根據經濟部統計,去年我國自行車出口量逾 465 萬台,出口值也突破 9 億美元,顯見台灣自行車產業已突破傳統代工,往高附加價值等方向發展,並持續朝向知名品牌邁進,包括巨大與美利達,目前已分別位居全球第 7 及第 19 大自行車品牌。

而台灣自行車主攻高價產品與專賣店通路,出口數量雖不易再大幅增加,但出口值將會持續提升,例如捷安特銷往美國的平均售價已超過台幣 2 萬元。目前歐盟、北美、日本等全球主要高價車市場,多由台灣供應,其中碳纖維車是明星車種之一,將再創另一波發展榮景。



打造台灣成為自行車觀光島


工研院產經中心認為,台灣自行車產業若想要在眾強環伺之中維持優勢,必須以「世界高檔車及零件設計、製造中心」為定位,走向高品質與高附加價值,並強化產業價值鏈整合,發揮最大綜效。例如 A-Team 的成立,可引領台灣廠商整合全球自行車市場需求,並可培養出不斷創新的研發團隊,維持台灣的長期競爭力。

畢竟,創新研發與少量多樣才是台灣的競爭優勢所在,像這次展覽開幕當日,也舉行了「 2007 年創新自行車暨零配件甄選頒獎典禮」,包括超輕量碳纖維公路跑車、一體成形鞍式座墊、智慧型自行車行車電腦、隱藏式快拆調角立管結構、多功能油壓氣壓避震器、充電頭燈、反光水標等 12 類 36 件產品獲得獎勵。

而台灣自行車的騎乘風氣也不斷加溫,加上政府積極建設自行車專用道,預計 2008 年將完成 1,200 公里 的自行車專用道,由產官學界共同推動的「台灣自行車島計畫」,也將推動建造台灣成為自行車觀光島,成為實至名歸的「自行車王國」,也就是 Think Bicycle,Think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