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期 •2007年8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

中華徵信所 2007 年版《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調查研究,首次將台灣 5000 大企業投資中國大陸概況做了深入分析,更將台灣 1000 大企業和台商 1000 大企業三年來的總體營運進行比較,從調查中發現許多值得關注的問題。此份報告也提醒台我門注意 1000 大企業狂飆中國的現象,同時要注意台商 1000 大營收將超越台灣 1000 大企業的趨勢。

撰文/劉任


台灣企業在中國大陸這個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而在台灣經濟上台灣企業又產生哪些影響?

中華徵信所在今年的《 2007 年版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調查研究,首次將台灣 5000 大企業投資中國大陸概況做了深入分析,更將台灣 1000 大企業和台商 1000 大企業三年來的總體營運進行比較。其中有諸多獨到的趨勢觀察,有的值得驕傲,但也有些觀察令人對台灣經濟感到憂心,以下將這份調查報告作摘要整理,供業界參考。


500 大製造業七成登陸 服務業三成六跟進


根據調查報告顯示, 2006 年台灣 5000 大企業,有 1,785 家企業已投資中國大陸,在扣除金融業、公營事業和外資企業後,有 1,721 家本國企業揮軍西進,占 5000 大本國企業比重近四成( 39.9% ),比重相當高。

如以台灣 1000 大企業來看,則已有 50.25% 的大型企業登陸,投資中國大陸比重更已逾半。倘若進一步以台灣 500 大民營製造業看,更有超過七成( 70.4% )投資中國大陸;以 500 大民營服務業來看,亦有近三成六( 35.8% )投資中國大陸,顯示不僅是製造業把中國大陸當作生產基地,服務業也按耐不住,跟著製造業吹起西進風。身為台灣經濟骨幹的多數大型企業西進,究竟是為全球佈局而「走出」台灣?或者是因在台灣生存困難,而不得不「出走」台灣?非常值得政府重視。

平均在中國大陸設三家公司速度驚人

這份報告中針對已登陸的 1,785 家台灣大型企業進一步分析,發現這 1,785 家台灣大型企業在中國大陸投資多達 5,246 家關係企業,相當於三倍乘數效果(每家大型企業平均在中國大陸投資三家企業)。

如以 1000 大企業中已登陸的 525 家企業來看,投資中國大陸家數也多達 2,612 家,相當於五倍的乘數效果,而 500 大製造業乘數效果更高達六倍。

由此結果來看,現階段中國大陸這個戰場對台灣大型企業來說,儼然已是發展上不可或缺的一塊。



台商 1000 大 五年後將超越台灣 1000 大


既然台灣 1000 大企業逾半都已登陸,那麼究竟中國大陸對 1000 大企業的影響是什麼?這個問題不難從台灣 1000 大企業和台商 1000 大的業績比較中找到答案。

首先,中華徵信所在調查比較時發現,台商 1000 大在 2004 年的營收僅相當於台灣 1000 大營收的 16.28% ,但到了 2006 年,台商 1000 大營收已相當於台灣 1000 大營收的 23.81% ,台商 1000 大在三年間成長了 81.40% ,台灣 1000 大三年來只成長了 24.72% ,由此可看出,台商 1000 大的成長速度遠超過台灣 1000 大企業。以平均營收成長率來看, 2006 年台商 1000 大平均營收成長率高達 45.88% ,台灣 1000 大平均營收成長率僅 16.03% ,如果未來兩岸維持 2006 年營收成長速度,最遲 2012 年台商 1000 大營收就將超過台灣 1000 大,屆時絕對是台灣經濟上的一大震撼。

由營收增加的企業家數來看,台商 1000 大過去三年營收增加家數由 2004 年的 739 家、 2005 年的 743 家增加到 763 家,反觀台灣 1000 大營收增加家數則由 2004 年的 843 家,下滑到 2006 年的 679 家,顯然台商 1000 大的營運漸入佳境,但台灣 1000 大的成長已明顯趨緩,且可由此推測台灣 1000 大營收成長受阻的企業已超過三成二,而台商 1000 大則不到二成五。

若由獲利能力(純益率)來看,過去三年台灣 1000 大企業的平均純益率均高於台商 1000 大,雖可解釋台灣 1000 大的獲利能力強於台商 1000 大,不過台灣 1000 大認列中國大陸子公司的投資收益,因而拉高了母公司的獲利則是另一個合理的觀察角度。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三年,台灣 1000 大企業的平均稅前純益率由 7.75% ,下滑至 6.13% ,再回升至 6.43% ;台商 1000 大則由 2004 年的 3.84% 、 2005 年的 3.3% ,走強至 2006 年的 4.53 ﹪,這也是三年來台商 1000 大獲利能力最強的一年,兩相對照之下,台灣 1000 大的獲利能力則呈走軟趨勢。

總體而言,台商 1000 大企業在營收總額成長率、稅前純益總額成長率、員工人數成長率、平均營收成長率四項指標上的表現都優於台灣 1000 大企業,僅在平均純益率指標低於台灣 1000 大企業。

雖然顯示以人力密集產業為主的台商 1000 大企業賺錢的確比台灣 1000 大企業辛苦,但不可忽略的是,因中國大陸規模大,且成長高,賺錢速度比較快的優勢,也因此印證了中國大陸絕對是台灣企業對外投資不可或缺、且最重要的一塊。同時以台灣 1000 大企業投資中國大陸逾 50.25% 來看,更突顯台灣越大型的企業越必須倚靠中國大陸投資來維持壯大。



台灣 1000 大企業 倚靠台商 1000 大甚深  


經中華徵信所的資料庫交叉比對發現,在 525 家投資中國大陸的台灣 1000 大企業中,其在中國大陸投資事業有高達 668 家台商企業名列台商 1000 大企業中,亦突顯這 525 家大型企業是依靠中國大陸子公司的業績和獲利撐腰。經進一步交叉比對,則可發現 2006 年的台商 100 強(即台商 1000 大企業經營績效綜合指標排名前 100 名),其中有 77 家企業其母公司排名於台灣 1000 大,更說明台灣 1000 大企業對中國大陸投資的倚賴。

由 2006 年台商 1000 大的前 10 名來看,除了福建捷聯電子隸屬台商在香港設立的冠捷科技外,其他九家台商均在台灣母公司分屬鴻海精密工業(三家)、英業達、廣達電腦(三家)、明基電通、神達電腦所轉投資,且均排名 5000 大企業前 50 名,而這九大台商合計營收換算新台幣達 1 兆 6,598 億元,合計稅前純益達 340.15 億元,其中除了明基電通資訊技術為虧損外,都對台灣母公司挹注可觀獲利。

如果再由 2006 年台灣 1000 大企業認列轉投資中國大陸投資收益前 20 名看,前五名認列收益都達 20 億元以上,其中以鴻海精密工業認列收益達 297.17 億元最為可觀,前 20 名中認列收益最少的也達 6.75 億元,而這 20 家企業合計認列中國大陸投資收益高達 616.03 億元,都是台灣母公司的金雞母。

雖然台商 1000 大相對於台灣 1000 大逐年走強,不過我們也提醒台灣企業應該要留心,台商 1000 大在 2006 年的平均營收成長速度,已經較 2005 年的 66.49% 放緩,未來,須注意此一高成長速度是否進一步放緩,進而影響台灣 1000 大企業的總體表現。尤其最近全球都在關注中國大陸經濟的泡沫化,因而台灣大型企業在中國大陸也將面臨轉型和升級問題,應及早因應。



500 大製造業「出走台灣」現警訊  


此外,對於大型企業的西進投資,是「走出台灣」,向外擴張?抑或是在台灣生存困難,不得不「出走台灣」,在中國大陸另闢天地?中華徵信所在這份調查中也發現,台灣大型企業投資中國大陸,「出走台灣」的蛛絲馬跡。

總的來說,台商 1000 大企業在營收總額成長率、稅前純益總額成長率、員工人數成長率、平均營收成長率四項指標上的表現都優於台灣 1000 大企業,且呈高度成長狀態,因此有投資中國大陸的 500 大製造業應該強於 500 大製造業總體表現。

然在此次調查分析中卻發現,有投資中國大陸的 500 大製造業在台灣所呈現的實況,在 2006 年起平均營收成長率出現低於 500 大製造業總體平均表現,和應有的成長出現落差;同時有投資中國大陸的 500 大製造業平均純益率在 2004 年及 2005 年都高於 500 大製造業總體平均純益率,但 2006 年的平均純益率卻也出現轉折,呈現低於 500 大製造業總體平均純益率的新趨勢。

此一落差的形成似乎透露出中國大陸投資的成長未完全反映在台灣 500 大製造業上。而此一現象的形成可能與製造業在中國大陸自成產業鏈,或自行接單,或不再由母公司購買原料及關鍵零組件;其次中國大陸轉投資事業或以切割方式到海外上市,或台灣母公司改變投資持股方式,進而影響母子公司的關聯性有所關聯,也因此顯示 500 大製造業開始「出走台灣」的初步跡象。

不過,報告也指出,由於最近三年投資中國大陸製造業稅前純益成長家數比率都高於未投資中國大陸製造業,因此 500 大製造業目前「出走台灣」的觀察,應處於「黃燈」階段,儘管尚未亮起紅燈,但因大型製造業大陸轉投資在香港和中國大陸 A 股上市蔚成風潮,今年以來又有多家新掛牌交易,政府應密切注意此勢趨,對 500 大製造業「出走台灣」的影響擴大。



內需不振恐將引爆服務業 西進風潮


若同樣看有投資中國大陸的 500 大服務業,可發現其在台灣表現與 500 大製造業表現略有不同。

從平均營收成長率及平均純益率來看,投資中國大陸的 500 大服務業其平均營收成長率也都低於 500 大服務業的總體平均表現,顯示中國大陸營收成長無法反映在台灣經營績效上;但是因平均純益率能穩定維持在 7% 至 8% 之間,尤其 2006 年平均純益率更首度高於 500 大服務業總體平均表現,表示在中國大陸的獲利狀況還能反映在台灣母體表現,此外獲利的穩定度表現高於製造業,因此「出走台灣」的疑慮較輕,「走出台灣」擴展市場的程度則較高。

不過我們在報告也指出,雖然 500 大服務業目前投資中國大陸比率較低,且較看不出「出走台灣」的跡象,惟服務業投資中國大陸獲利性較佳,如台灣內需不振情勢不能有效改善,未來服務業西進風潮將不下於製造業,甚至投資服務業不像製造業需要投資龐大固定資產,因此,政府更應注意服務業一旦「出走」,將遠比製造業容易的形勢。



資訊電子業是否出走 值得關注


如果由 5000 大企業投資中國大陸前 10 大行業來看,除了半導體業、電子零組件批售業和進出口貿易業占該行業入榜 5000 大企業家數比重各為 43% 、 40% 、 14% 以外,其他的七大行業都占入榜家數比重五成以上。

投資家數前五大行業以光電材料、元件及成品業投資家數最多,其他依次為其他電子零組件業、電子零組件批售業、電腦組件業及進出口貿易業;以行業家數比重前五大行業來看,以被動電子元件業比重 79% 最重,依次則為其他電子組件業、電腦組件業、印刷電路板業及電腦周邊設備業。在投資中國大陸的前 10 大行業中,製造業占了八個行業,其中七個行業為資訊電子業相關行業,傳統產業則為汽車及其零件業;服務業則僅占兩個行業。由行業別來分析,資訊電子業是最值得關注其是否出走的產業。

另外,我們在這次調查中,也針對 300 大外資企業過去四年在台灣的整體營運做了比較,發現營收成長趨緩與總體獲利縮水的狀況,表現並不盡理想。

300 大外資的取決點在 2006 年出現全面下滑,包括第 100 大外資企業取決點由 50 億元下滑到 49.68 億元,第 200 大外資企業取決點由 19 億元下滑到 18.80 億元,第 300 大外資企業取決點更由 10.32 億元下降到 8.37 億元,下降幅度達 19% ,也都是歷年來少見的現象。

中華徵信所認為成長性不足和獲利能力衰退,都會影響外資企業在台繼續經營的意願。以營收成長率來說, 300 大外資企業營收成長率自 2004 年攀上 25.13% 的高峰後, 2005 年和 2006 年營收成長開始連續兩年的下滑,並且 2006 年營收成長率僅 9.71% ,為 2000 年以來首次營收成長跌破兩位數。

其次在稅前純益成長率方面,過去四年中 300 大外資企業分別在 2004 年和 2006 年出現過兩次負成長,並且最近三年稅前純益總額只維持在 620 億元至 650 億元之間,也幾乎呈現原地踏步的狀態。

同時,過去兩年 300 大外資企業營收成長的家數一直維持在六成左右,換言之,每年有四成的外資企業是營收衰退的,這種情形,自然也會讓外資企業有轉進中國大陸或不如歸去的想法。另一方面,除非台灣的經濟政策能轉變投資環境,否則外資企業在台灣持續投資的意願將會降低。



一成四外資以台灣為跳板 進入中國大陸投資


另外,我們在報告中針對 2006 年入榜 5000 大企業的 462 家外資企業所做的調查中發現,經由台灣跳板進入中國大陸投資的家數有 64 家,占總體外資的比率為 14% ;而若以 300 大外資企業來看,以台灣為跳板進入中國大陸投資的比重略微增加到 16% ,以台灣 5000 大企業前進中國比例接近四成,外資企業有一成四是以台灣做為跳板進入中國大陸投資,這樣的比重其實已經不低。

外資企業以台灣市場為跳板進入中國大陸投資,主要是著眼於台灣人才以及對中國大陸的熟悉,而這也正是台灣的優勢所在,因此,台灣應該繼續掌握這一優勢,提升外資企業以台灣為跳板投資中國大陸的意願。

此份報告的分析結果,提醒台灣必須要正視 1000 大企業狂飆中國的現象,固然顯示中國大陸對台灣經濟發展上的重要性,同時要注意台商 1000 大營收將超越台灣 1000 大企業趨勢,對台灣總體經濟上的影響。而面對外資企業在台灣抱持且戰且走的心態,顯示改善投資環境,導引外資企業繼續在台投資,也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