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期 •2007年9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

獅以「勤儉、努力」的經營理念,堅守本業,默默耕耘國內外文具、美術用品市場;更藉由「奶油獅」的新形象代言,再度賦予這個老品牌新的生命。雄獅鉛筆董事長李翼文認為,企業改善是無止盡的,潮流一直在變,你也必須跟著做改變。



撰文/ 李婕


一頭熊走在路上,走著走著,一個奶油派砸過來,又一個,再一個,哇∼熊變成獅子了!這就是雄獅的由來。」

這支廣告去年 6 月在電視媒體播出時,短時間內再度打響國內老牌文具大廠雄獅的知名度,同時也喚起許多五、六年級的消費者小時候學校戶外教學安排參觀雄獅鉛筆廠的記憶。

40 多年來,雄獅以「勤儉、努力」的經營理念,堅守本業,默默耕耘國內外文具、美術用品市場,儘管有段時間似乎為消費者所淡忘,但藉由「奶油獅」的新形象代言,再度賦予雄獅這個老品牌新的生命。



屹立市場數十年的三大關鍵


雄獅鉛筆董事長李翼文認為,雄獅鉛筆能持續數十年屹立市場,沒有消失,有三個重要關鍵:

第一就是秉持「勤儉、努力」的經營原則。許多企業賺了錢以後,就以為生意會從此源源不絕,但事實上,事業會因大環境的因素、本身產品或經營上的問題等因素而起伏不定,但是企業在走順境時,不要期望永遠會是順境,因此,在順境時就要思考如何去累積資本。

第二就是「專注本業,不要見異思遷」。 20 多年前台灣流行多角化經營,所謂的「多角化」是指假設公司本業是做文具,結果跑去做完全不相干的行業。和別人不同的是,雄獅一直堅守本業,雖然曾經嘗試在本業之外嘗試做過文具跟電子結合的電子打卡鐘,但那個產品後來都失敗,這也讓雄獅之後相信要專注在本業上。

第三就是組織的調整。隨著潮流改變,組織也必須跟著調整,像雄獅在 1983 年就著手公司電腦化作業, 3 年後正式成立電腦室;也因此到與電腦補習班合作統包課程,讓員工去上課,因為當社會上有些新的工具出現,如果不去學習、使用,別人就會迎頭趕上,而失去競爭力。



組織調整迎合時代需求


「隨著時代演進,必須賦予組織功能新的需求,」李翼文強調,以前雄獅是純製造廠商,但在面對新的改變時,雄獅也隨之設立了實驗室、設計部門、機工部門和資訊部門;然而潮流不斷在變,這些水平單位的功能也越來越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

李翼文記得早年在台灣賣寫樂( Sailor )鋼筆時,曾碰到一個瓶頸,當時的競爭對手白金( Platinum )鋼筆,就特別設立廣告部門,也因為廣告部門的推動,讓白金牌鋼筆的知名度就此打開。

所以,以前純粹是「一條鞭」,從純製造到後來要賦予產品新的生命或新的功能,一定要水平單位和垂直單位的互相搭配。像要有實驗室去鑑定工廠現在做的產品是不是吻合國際或國家的安全標準,但同時也賦予它對新產品的開發、或者舊產品改良的功能。

再來是設計部門,主要是對產品包裝的改變、或者產品本身設計的改變。而機工部門主要的功能就是如何讓產品自動化,「像之前我們在做奇異筆,那時一條生產線將近有 19 個人,現在只要 3 個人,而且產量也比以前還多,品質做得更好,這是為什麼呢?」李翼文強調,越是自動化,產品零件就越需要標準化,產品尺寸也要越來越精密,才能自動化生產;所以自動化的過程裡,自然而然地就會對品質的要求更高了。

電腦室也是一樣,主要就是對內部的管理和個人的溝通。也就是說,這些水平單位其實就是幕僚單位,就像在部隊裡打仗,有軍部、師部、旅部、營部、連部等的垂直單位,可是一個部隊作戰也要有工兵連、醫療單位、後勤單位,還要有戰車、飛彈部隊等水平單位的支援。對企業而言,幕僚單位主要就是去支援產品開發,產品部門內部管理。



「奶油獅」大小通吃 造成市場供不應求


「奶油獅」的出現也是因應潮流所做的一個改變。

「當初會找廣告公司配合,主要是因為公司的業務同仁觀察到,大部分的消費者好像都知道『雄獅』這個品牌,但其實主力消費群的小朋友對雄獅並不熟悉。所以希望藉由廣告的宣傳效果,來提升雄獅的知名度。當然董事長也同意做廣告,因為雄獅已經 50 年了,還希望能再延續另一個 50 年。」雄獅企劃部副理李怡璇表示。

雄獅現在的營業額有一半是畫彩類,包括彩色筆、粉蠟筆、壓克力水彩;另外一半是事務用的書寫筆,像是簽字筆、白板筆等。這兩個的採購對象和使用對象又不一樣,比如畫彩,買的人有一半是長輩(父母或是祖父母),另外一半才是學生,所以在做廣告時很難定位,因為到底是要給父母看、還是給小朋友看。

李怡璇也指出,「因為雄獅的產品有太多這樣的狀況,所以到後來我們的策略就是『大小通吃』。所以在獅子的設計上,就希望創造大人、小朋友都會喜歡的,這也是當初創作的一個方向。」

從確定要做,到奶油獅第一支廣告出來,中間大概經過一年的間時。「廣告播出後,產品也跟著大賣,一個月內大概賣了八、九萬的量,但因為我們有『限量』,結果造成市場上供不應求。」李怡璇強調,有了之前的操作經驗,接下來在產品數量上會繼續增加,可是未來的挑戰已經不是數量的問題,而是如何提升產品的質感,不管是在設計上讓消費者愛不釋手,或是在產品的新意上,這也是未來的一個消費趨勢。



學習是面對挑戰的不二法門


企業改善是無止盡,潮流一直在變,你也必須跟著做改變。

以前一個暢銷的產品可以持續好幾個月不下生產線,可是現在越來越難做了,種類越來越多,數量卻越來越少,因為這是一個趨勢。「因此我們不能活在緬懷過去榮景的那個時代,假設你的員工還是在緬懷過去,不能趕上現在的潮流做改變時,身為企業經營者就必須要做人力上的汰換,還是不能手軟。」但李翼文也強調,他不見得會用同樣一把尺去衡量不同年紀的員工,因為所受的訓練和對企業的貢獻程度也有所不同。

面對未來不斷的挑戰,個人又要如何擁有不敗的競爭力呢?李翼文認為,就是「繼續學習」。

他以個人為例,大學讀的是土木系,對一些經營管理或行銷的知識是後來再進修的,同時從工作中邊做邊學,兩者同時並進。因為時代潮流在進步,只憑著大學所學的知識根本不夠用,像他大學剛畢業時看不懂資產負債表、看不懂損益表,晚上就去哈佛企管再上課,才知道如何看報表。他也曾經跟公司的營業人員開著貨車全台灣走透透,一家家去拜訪銷售。

「面對新的潮流、新的思維,繼續學習才能隨時保持彈性面對外在的改變。」李翼文認為,這對想要永續經營的企業來說,才是最重要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