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期 •2007年10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

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資料顯示,台灣今年在內需動能強勁帶動,加上對外貿易可望大幅成長,經濟成長率將可達 4.09% ,雖然比去年低,但對於未來的全球景氣較過去幾年抱持著更為樂觀的期待。從今年度的貿易業經營環境調查可以發現, 42.5% 的受訪者表示未來一年的台灣景氣是樂觀的,高於去年和前年;更有高達 73.7% 的受訪廠商對於未來一年的全球景氣是抱持樂觀。



撰文/ 蔡孟佳


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在今( 2007 )年 8 月所發佈的新聞稿指出,累計今年 1 至 7 月我出口成長僅 7.6% ,未達二位數,表現不如預期,其間國際景氣影響、產業結構因素、海外生產比重日增以及我國出口多集中在下半年的出口特性等,被認為是造成出口減緩的主要可能因素。然近來台灣出口動能不足的問題,已成為當前各界的熱門話題。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近幾年來賡續地透過一些積極的作法,如舉辦貿易業經營環境調查、貿易商座談與研習、貿易經營專題研究、海外拓銷參訪活動、舉辦貿易證照考試等,發掘貿易問題、改善貿易經營環境,以提振貿易業經營士氣,並提供貿易職司當局可行的政策建言、提案。

今年,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仍沿襲往例,在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的指導之下,委託國立政治大學民意與市場調查研究中心,於 7 月 17 至 25 日針對該公會會員以系統抽樣方式,就貿易業者對於國內貿易環境的看法、對國際貿易環境的看法、貿易業者對整體經營環境的滿意度與自評本身的市場優勢等三部分共約 26 道問題,進行訪測。以下乃針對該訪測所得的 600 份有效電話問卷結果做一簡單評析。



壹 貿易業者對國內貿易環境的看法


(一)肯定政府在貿易便捷化工作上的努力

由於貿易便捷化工作是當前政府貿易施政上一項極為重要的措施,同時亦是國際間在促進貿易自由化工作上極為重要的指標。因此,此次有關貿易業者對於國內貿易環境看法的八道問題中,共有五道問題,都與其相關,如關務、進出口檢疫、稅費以及貨品管理相關法規等。

( 1 ) 對於當前政府實施貿易便捷化措施努力的滿意度較過去大幅提升

儘管國內業者對於貿易便捷工作之實質內涵與認知莫衷一是,但是在經過這幾年政府的努力與宣傳之後,本次的調查結果顯示,已有將近八成的受訪業者對於當前政府在此方面的工作表示滿意,遠高於去年及前年約五成滿意度。

此一現象,或可歸功於政府這幾年來在貿易便捷化工作的投注與努力,已經開花結果,獲得各界正面的肯定。不過,建材家具以及資訊產品仍有近三成業者表達不滿意的意見;表示政府在上項相關的貿易規定與措施方面,仍有需要再深入檢討改進的之處。

( 2 ) 對於海關通關作業及進出口檢驗(疫)制度滿意度頗高

儘管是首次納入問卷進行訪測,但是受訪者普遍肯定政府在海關通關作業、進出口檢驗(疫)等作業的簡化及便捷化的表現。超過七成以上的受訪者表示滿意,其中對於現行海關通關作業程序有 77.5 %的受訪者表示滿意,而現行進出檢驗(疫)制度亦有 72.3 %的滿意度。但是須注意的是,在海關通關作業程序方面,有將近三成的資訊產品、運動休閒用品貿易業者表達不滿意的意見;在進出檢驗(疫)制度,亦有近三成的紡織品、化工、化妝清潔用品貿易業者表達不滿意的意見。

( 3 ) 對於進出口相關稅(規)費收取合理程度仍有待檢討改進

在加入 WTO 之後,我國為履行會員義務而對於進口貨品所課徵之關稅已有相當幅度的降低。所以,在今年對於政府收取進出口相關稅(規)費的合理程度的滿意度,已經較去年及前年有明顯的提升,分別從去年( 39.5 %)及前年( 41.5 %)的將近四成的滿意度,上升到今年的五成滿意度。而且出現幾個有趣的現象。首先是,表達滿意的比率首次超越表達不滿意者比率;其次是,表達不滿意者的比率亦較往年增加,只是其增加速度較表達滿意者稍低。此外,宜注意者,專業貿易商較製造商兼有貿易部門者表示不滿意者為高,專業從事進口者又較從事出口者高,且其間從事加工食品、紡織品、電工器材、交通器材、運動休閒用品的貿易業者有將近六成的比率對於現行進出口相關稅(規)費的收取認為是不合理的。

( 4 ) 對於國內管制中國大陸物品進口管制措施的滿意度雖提升但仍待改進

由於兩岸經貿往來關係越來越密切,但在三通一直無法突破解決的情況下,我國目前對於中國大陸物品進口仍有若干限制。根據經濟部國貿局所發佈資料,截至 2007 年 6 月止尚有 830 項的中國大陸農產品以及 1,387 項的工業產品仍未開放。因此,在這次調查結果顯示,有 48.7% 的受訪者對當前管制作法表示滿意,相較去年的 34.8% 滿意比率有相當程度的提升,只是就整體而言,表示滿意者尚未達半數,政府有司實尚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至就交叉分析角度看,受訪階層越高、企業規模越大者,表示不滿意的比率越高;其中,雇用員工人數超過 200 人以上的大企業,竟有高達六成以上對於當前政府管制作法是不滿意的。另從事運動休閒用品、鋼鐵的貿易業者亦有高達近六成是表示不滿意者。

(二)其他政府施政措施的滿意度仍有待提升

( 1 ) 僅三成七貿易業的經營受基本工資調漲影響

對於行政院宣布自今年 7 月 1 日 起調高基本工資為 1 萬 7,280 元;由於調整前的基本工資係自民國 86 年實施至今,其間歷經 10 年協商,最後敲定自今年 7 月 1 日 起,由每小時 66 元調至 95 元,漲幅 43.94% 。

對於這樣的政策改變,各界反應不一;就勞工角度言,憂喜參半,雖工資提高,但隨之而來的企業倒閉、外移及失業問題,卻是不可承受之重。就企業角度言,此舉將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則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不過,或許是國內業者「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海外營運比重增加使然,或貿易業者早已有因應作法,或是因若干貿易業的員工待遇計算方式與其他一般行業有別,致此次有關基本工資調整的調查中,均有 36.7% 的受訪者表示受到政府調高基本工資的影響。不過其間受訪職級越高者表示受到影響的比率就越高;兼有製造者又高於專業貿易商;而值得注意者,從事建材及家具、交通器材、運動休閒用品、玩具禮品珠寶等項目的貿易業者,均有高達五成以上業者表示受到政府提高基本工資政策的影響。

( 2 )政府對於貿易業所提供的輔導措施近六成不滿意

長久以來政府經貿事務管理當局雖在貿易拓銷、海外參展等業務上給予貿易商相當多的支援與協助,但對貿易商的經營而言,其所需要輔導協助之處,恐遠甚於此。因此,在本次調查中發現,對於政府所提供的相關輔導措施表示非常滿意的貿易商僅 0.8% ,有 39.0% 的貿易商表示還算滿意,至於表示不滿意的比率高達五成八,其中不太滿意的有 44.8% ,且更有 12.9% 的貿易商表示非常不滿意。

就交叉分析角度言,受訪層級越高表示不滿意的比率越高;專營出口業務者又大於進口者;從事交通器材、運動休閒用品的貿易業者更有高達七成表示不滿意。對此結果,政府宜多聽聽業者聲音,瞭解業者真正需求,協助業者進行貿易拓銷之外,業者更需要政府有全方位的貿易產業發展策略來有效整合現行資源,為業者營造更有競爭力的經營環境和條件。

(三)對於台灣未來一年的景氣 樂觀度較去年提升

2007 年上半年國際電子及資訊、通信產品景氣受庫存調整影響,表現遠不如 2006 年暢旺,致我主要出口市場美國與日本均呈動能不足。但根據近來各國政府與研究機構陸續公布的各項經濟指標觀察發現,雖然全球經濟發展仍存有若干不確定因素,但以目前全球各地旺盛的市場需求,帶動生產、投資與消費普遍成長的良性發展看來,全球景氣在市場需求旺盛的支撐下,成長力道依舊強勁,今年世界經濟表現可望優於市場預期。

而對於台灣經濟景氣的預估,本次調查的結果受訪業者亦表示出類似的期待。 42.5% 的受訪者表示未來一年的台灣景氣是樂觀的,高於 2006 年的 27.2% 及 2005 年的 31.2% ;專營出口業務者又高於進口者;此外,從事保健食品、建材及家具、機械工具等項目的業者更有近五成的比率,表達對於未來一年台灣景氣的樂觀預期。因此,政府宜趁此國際經濟景氣回春且國內業者又對於未來充滿樂觀期待之際,在政策及資源等各方面因勢利導,提供誘因及援助,引導或幫助業者進行組織再造與經營創新,提升貿易服務的附加價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仍有高達五成七的貿易業者表示不樂觀。



貳 貿易業者對全球貿易經營環境的看法


(一)國內業者對於國際環保規範的因應能力日趨強化

近年來隨著國際能(資)源過度開發使用,全球氣候暖化現象日趨嚴重,導致各種天災頻傳。因此,環境保護、永續經營聲浪甚囂塵上。各國(特別是已開發國家)為因應此一潮流,乃以節能、低污染、能夠回收使用等原則來制定並規範廠商的產品製造及廢棄物排放標準,廠商為求符合相關的環保標準,常須進行特別的設備採購、採行特別製造工法或較高成本的原材料投入等來加以回應,致使國際貿易中儼然形成另一種型態的「綠色壁壘(或障礙)」。

就此一議題主張最力的歐盟各國,於 2003 年初正式公布「廢電子電機產品回收法」( WEEE )與「限用有害物質防制法」( RoHS )兩項環保指令,並從 2006 年 7 月 1 日 實施(目前亞洲地區的日本已與歐盟同步實施,美國加州則自 2007 年起實施),禁止使用鉛、鎘、汞、六價鉻、聚溴聯苯( PBB )、聚溴二苯醚( PBDE )等六種有害物質。

過去國內廠商亦常為此一趨勢所苦,所以在過去幾年的調查中都有超過五成以上的受訪業者表示其經營受到日趨嚴格的國際環保規定的影響。但或許是隨著產業結構改變,委外生產模式興起,或是廠商諳因應門道,所以根據今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國際環保規定對於國內貿易廠商經營影響程度已下降至五成以下;亦即,僅有 46.5% 的受訪廠商表示其經營受到國際環保法規的影響。而且其中表示非常有影響的受訪者也下降至 11% 左右,低於去年的 18.8% ;又,表示完全沒有影響的業者亦從去年的 18.3% ,上升至今年的 32.2%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從事建材及家具、化工等貿易項目的業者卻有高達六成比率表示受到國際嚴格的環保法規影響,且受影響程度都較去年為高。

(二)國際反恐措施對於我國國際貿易經營影響程度不大

自從 911 恐怖攻擊事件發生以來,各國為了自身國土安全,紛紛採行各種反恐的監控作為和行動,以避免再次遭受國際恐怖分子的攻擊。只是諸多的反恐行動,卻也造成了國際人員和貨物在國境間出入和流動上的不便,程序的繁複與時間的耗費,使得企業的營運成本大幅提升。特別是近年來各國在一片風聲鶴唳中,紛紛在邊境採行更嚴謹的監控作為與通關規定。

因此,本次特別針對此問題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貿易廠商在此方面的因應與運籌能力的確頗高。大部分( 61.7% )受訪廠商的經營並不會受到國際恐怖主義的影響;僅有 7.5% 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有影響, 30.8% 的受訪者表示還算有影響。其中,從事加工食品、保健食品等項目的貿易業者更有高達八成以上表示,不受到國際間反恐所造成人員與貨物進出通關限制的影響。

(三)區域整合所造成的貿易替代效果並不顯著

美、韓兩國在長達 14 個月的艱辛談判後,在今年 4 月 2 日 達成協議,雙方將在協定生效後立即取消 85% 產品關稅,後續 3 至 15 年間逐步廢除剩下的 15% 關稅。具體內容包括美方同意立即撤銷排氣量 3,000c c 以下小汽車關稅(目前關稅為 2.5% )、 3 年內陸續取消 3,000c c 以上小汽車關稅及同意將稻米排除協議項目之外。另一方面,韓方則同意在 15 年內取消美國牛肉進口關稅(現行關稅 40% )等項目。

此次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成功,的確為亞洲地區未來的經貿發展投入一個極大的震撼彈。就連日本產業界都相當擔心未來日、韓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將更趨白熱化,並可能對逐漸復甦的日本景氣產生不良影響。因此,以經團連為首的經濟界都積極呼籲日本政府應盡速推動洽簽日美自由貿易協定。至就台灣角度而言,韓國長期以來一直是台灣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因為台灣出口產品八成以上與韓國重疊,加上美國市場一直是台灣與韓國產品的兵家必爭之地,所以,韓國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之後,韓國產品銷到美國不必課稅,台灣產品在美國的競爭力勢必受到很大影響。依政府估計,美韓自由貿易協定會使台灣傳統產業銷美受到影響的金額每年 20 億美金,佔台灣出口 5% ,同時,會讓台灣經濟成長率下降 0.05% 。

不過,根據此次調查,大部分的國內貿易商表示並不受到美韓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影響;至於表示受到影響的廠商亦僅有 20.2% 。其中,製造商兼有貿易部門者表示受到影響的程度大於專業貿易商;專業從事出口業務者又大於專業從事進口業務者;而從事玩具禮品珠寶、建材及家具、紡織品、資訊產品等與韓國出口商品較屬於直接競爭項目的貿易業者,則有將近三成的比率表示受到該協定影響。此一調查結果,應與貿易業者分散供應貨源或將貨源供應由國內轉往國外而採行所謂全球運籌的作業模式有關。

(四)中國大陸低價物品出口的競爭威脅有增無減

中國大陸挾其優勢的生產條件,早已佔盡國際競爭優勢,再加上近年隨著國際資金、技術及經營管理知能的挹注,更使其在國際市場上所向披靡。而中國大陸政府抑制人民幣升值態度,使得中國大陸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低價問題更形嚴重。

儘管台灣近年來不斷地投資中國大陸,但是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是否真如當初預期形成所謂的產業互補關係,就這點是值得存疑的。因為從兩岸間的貿易結構來看,雖然台灣出口中國大陸的項目多集中在生產原材料方面,而自中國大陸進口部分則較多集中在中、下游的產品。特別是近一、二年來,台灣產品在中國大陸進口市場的排名似有漸漸下滑的趨勢,此一情勢或與我出口動能不足,以及中國大陸投資的台商採購當地化等因素有極密切關係。結果使得兩岸產業間的關係,並非全然是理想中的互補關係,而漸漸呈現競爭關係。

因此,此次調查結果發現,國內廠商表示其經營受中國大陸低價物品出口競爭影響的比率,從去年的 60% 微幅上升至今年的 64% 。其中,製造商兼有貿易部門者表示受到影響的程度明顯大於專業貿易商;專業從事出口業務者表示受影響的比率更是遠大於專業從事進口業務者;從事運動休閒用品、紡織品、交通器材、建材及家具項目的貿易業者更有高達約八成比率表示受到中國大陸低價物品出口的影響。而令人訝異的是,上項業者表示受影響的比例在去年都只有約六成左右,但今年卻是增加到近八成比率,此一現象的確值得各界深思檢討。

(五)七成四對全球未來一年景氣預期表示樂觀

根據國際主要景氣預測機構預測, 2007 年全球景氣表現不如 2006 年。經濟學人智庫( EIU )在 2007 年 3 月所發布的最新全球經濟預測報告即指出,隨著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出現減緩,預期 2007 年全球經濟也將呈現降溫走勢,成長率將從 2006 年的 4.0% 降為 3.5% 。此外,中東情勢、北韓核武議題及禽流感疫情,亦是影響今年全球經濟走勢的潛在風險因素。因此,美國房市的降溫趨勢,預期不會在短期內恢復,預估美國經濟成長率將自 2006 年的 3.4% 降為 2.5% 。而歐元區則受到德國年初開始調升附加價值稅及在歐元升值弱化出口成長影響下,成長率將會稍減緩至 2.1% 。而在日本方面,其戰後最長的經濟擴張可望持續,預期經濟成長率將達 2.5% 。至於中國大陸,雖在宏觀調控政策持續抑制下,其成長率仍將達 9.8% ,延續一貫的高成長態勢。其他亞洲地區(日本除外),近年受惠於 OECD 國家需求穩健成長及中國大陸經濟蓬勃發展,經濟持續熱絡,惟 2007 年亦連帶在全球經濟成長走緩影響下,經濟成長率減緩至 6.6% 。

至於台灣部分,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資料顯示,今年在內需動能強勁帶動,加上對外貿易可望大幅成長,經濟成長率將可達 4.09% ,雖然比去年低,但仍屬正常穩定水準。雖然國際間對於未來的景氣預期稍持保守態度,不過就調查中發現,國內貿易商對於未來的全球景氣是較過去幾年抱持著更為樂觀的期待。有 73.7% 的受訪廠商對於未來一年的全球景氣抱持樂觀預期,遠高於 2006 年的 53.3% 及 2005 年的 51.0% 。至就交叉分析來看,專業從事進口者在內需帶動下,表示樂觀的比例的確是稍稍高於專業出口者;至於就分業角度而言,專業從事儀器、電工器材、資訊產品、機械工具項目的貿易業者更有約八成之高比例,對於未來一年的全球景氣表示樂觀。



參 貿易業者對於整體市場評估及對自身優勢的評價


(一)台灣整體貿易業經營環境仍有待提升

台灣對外貿易發展,締造了所謂的台灣經濟奇蹟,但由於台灣長久以來欠缺一套完整、具體可行的貿易產業發展政策,做為貿易產業升級、企業組織再造,以及經營策略創新的圭臬及藍圖。所以,當新興國家崛起,挾其產品價格競爭優勢,或蠶食或鯨吞我廠商海外市場,使得未能成功轉型的貿易業者漸漸地慘遭市場淘汰厄運。因此,長期以來有頗多貿易業者對於政府在貿易經營環境的優化,以及提升貿易產業競爭力方面的政策未能有效介入(輔導),多所抱怨與微詞。尤其是現在講求策略聯盟、供應鏈或貿易鏈整合的年代,規模越小的業者,其營運、市場都遭到極大的壓縮,市場競爭的衝擊對規模大的企業要大出甚多,但相對受到政府的照顧與輔導卻少了很多。

因此,在今年的調查中,貿易業者對於當前國內貿易經營環境的評價表示滿意者仍未超過半數,僅有 44.2% 表示滿意,但稍高於去年的 39.8% ;至於,表示非常滿意者亦僅有 1.5% 。值得注意者,表示不滿意者卻有 55.7% ,與去年的 55% 相仿;其中,表示非常不滿意者有 15.7% ,較去年微幅增加了 2.7% 。

至就交叉分析角度,受訪層級越高,表示不滿意的比率就越高;企業的規模越小,表示不滿意的程度也越高。而從事加工食品、交通器材、運動休閒用品等項目的貿易業者更有高達七成的比率對於台灣整體貿易經營環境表示不滿意。針對以上結果,政府宜審慎探求發現問題,並檢討當前政策與作法,以許貿易業者一個更光明的未來。

(二)貿易業者對於自身的國際競爭力頗具信心

儘管對於整體經營環境充滿著諸多的不滿與無力,但是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窮則變,變則通」的市場韌性,這些多屬中小企業經營型態的國內貿易業者卻仍是自信滿滿地縱橫國際市場。特別是經過這幾年嚴苛的國際洗鍊與淘汰之後,去中間化浪潮當頭之際,國內貿易業者更熟諳國際間合縱連橫之道,因此,採策略聯盟者有之,採國際控股公司有之,採「一條龍」式運籌管理者有之 ?? ,凡此皆為貿易業者自謀生路、創新經營之道。所以,本次調查中受訪業者對於台灣貿易商在國際競爭力方面之評價,認為表現優異者有 66.7% ;顯著地高於去年的 50.8% 。其中,從事紡織品、建材及家具、儀器、電工器材、資訊產品等項目的貿易業者,更有高達七成以上的比率,對於台灣貿易商在國際競爭力方面給予優異的正面評價。而最出人意表者,原是在一般國人觀念中屬於夕陽產業且欠缺國際競爭力的紡織業,卻在此次調查中給予台灣貿易商在國際競爭力方面最高的評價。推敲其原因,或因為近幾年來紡織業經過相當調整之後,目前國內紡織業從事的多是屬於奈米、高科技等相當具研發、創新特色的高價產品項目,因此對自身的市場定位與評價自非昔日吳下阿蒙。

(三)國內貿易業者設立海外據點的情況仍不普遍

由於貿易業者在從事國際貿易或市場開發時,首先面臨最棘手的難題,就是市場進入困難及缺乏市場通路的問題。因此,企業若能在海外設立據點以為接應,則不僅在接單、受貨、倉儲,乃至其後之運籌安排都有極大裨益。過去台灣亦曾豔羨日本大商社有遍佈全球的海外據點,因此曾有仿其架構設立大貿易商的芻議,可惜最後未能竟其功,殊為可惜!可見設立海外據點對於國際貿易的拓展與經營是有其重要性的。只是其間往往需要大量資金的挹注,或特殊營運架構的建置,牽連頗為複雜,因此中、小型企業經營者有相當的進入與運作障礙。而國內連續幾年的調查結果都反映相關的事實。

此次亦不例外!今年的受訪者表示,其在海外設有據點的比率為 30.8% ,與去年的 27.5% ,並無顯著差異,比率都不是很高。而且,製造商設有貿易部門者設立海外產銷據點的比率要高出專業貿易商甚多;規模越大的貿易經營者,設立海外據點的比率越高;專業從事出口業務者又高於進口業務者。若從分業角度來看,專業從事玩具禮品珠寶、化工等產品項目的貿易業者,要相對於從事其他品項的業者,在海外設立產銷據點的比率為高。

另調查亦顯示,對於在海外設立產銷據點的貿易業者來說,其設立據點目的主要是為接近市場及降低成本,與去年結果相仿。只是其中,為降低成本目的而設立據點的業者在今年稍呈現增加趨勢。可見在劇烈競爭且微利經營的年代,如何降低相關的生產或交易成本、提升運籌效率已漸漸成為市場上決勝的重要關鍵。不過,若從交叉分析的角度來看,專業貿易商設立海外據點目的主要是為更接近市場,而製造商兼有貿易部門者,則更重視有關成本的降低;且規模越大的業者,則越是強調成本降低之職能。從分業角度看,從事紡織品、運動休閒用品、玩具禮品珠寶、鋼鐵等較多在海外從事投資設廠的業別,其更是較其他業別強調降低成本因素在設立海外據點的決策重要性。

此一結果,不僅反映出國內貿易業者設立海外產銷據點情況並不普遍的事實,同時亦相當程度顯示出不少國內貿易業者在決定有關海外產銷據點設置時,仍多係居於生產方面的考量;亦即,為配合「台灣接單,海外生產」以及全球化的運作深度,而改變其既有的生產模式,將生產重心外移,造成我業者海外生產的比重日益增加,結果不僅影響了貿易的板塊,同時使得出口產品結構亦隨之改變。

(四)市場上主要競爭對手仍來自華人圈

由於中國大陸的快速崛起,以及全球資本迅速流向中國大陸的結果,使得近幾年來國內貿易業者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對手,主要仍是來自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在今年的調查中顯示,認為中國大陸和香港是我主要市場競爭對手的比率為 54.5% ,較去年的 48.5% 微幅上升;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認為競爭對手主要是來自台灣島內者,卻是相當幅度地由去年的 19.7% 攀升到 30.2% 。而且企業規模越大者,越深刻體認到島內同業的威脅性,專業從事進口業務者更是如此。至若從分業角度觀察,從事紡織品、交通器材、運動休閒用品、鋼鐵等項目的業者都有超過七成的比率認為中國大陸、香港是其主要競爭對手,但是亦有例外的,像是從事建材及家具項目業者倒有近五成比率認為其市場競爭的最主要對手是來自國內(台灣)。

上述調查結果,除說明了兩岸三地間整合不足,貿易鏈架構未能有效形成之外,而台灣島內的貿易整併、合作工作將可能成為未來國內貿易業者浴火重生、脫胎換骨的重要路徑,同時亦是國內有司當局在建構有效率且符合廠商利益貿易經營環境時的重要施政方向。

(五)產品力仍然是台灣貿易業取得市場競爭優勢的關鍵

長久以來,我國貿易業者在市場行銷時所強調的就是「物美價廉」。所以,發展高超的生產技術、嚴格的品管,甚至是不斷地研發創新產品,就很自然地成為企業維繫市場競爭優勢的主要策略思維。因此,在過去幾年的調查結果都可以發現,台灣貿易業者最自豪的市場競爭優勢關鍵就是「產品力強」,今年的結果亦不例外,且持此看法的業者比率更甚於去年及前年。亦即,有 63.3% 的業者認為「產品力強」是其取得市場優勢的關鍵,較去年的 53.0% 和前年的 42.2% 高出甚多。其次才是「售後服務」( 27.5% )、「信用良好」( 26.7% )、「技術研發專業」( 22.5% )。

其中有趣的是,「售後服務」「信用良好」首度超越以往業者取得市場優勢關鍵能力排名第二的「技術研發專業」;顯示隨著海外生產比重增加,貿易業者在其營銷策略重點上,亦有相應調整。

從交叉分析的角度觀察,製造商兼有貿易部門者較專業貿易商認為其「產品力強」;企業規模越小者與專業從出口業務者,相較規模大者和專業進口業務者越是強調其「信用能力良好」。至從分業角度觀察,從事加工食品、保健食品、建材及家具、電工器材、化妝清潔用品項目的貿易業者有超過七成認為其「產品力強」;另從事加工食品、儀器機械工具、玩具禮品珠寶、化工、化妝清潔用品項目的貿易業者則主張「售後服務佳」是在「產品力強」之後的次要關鍵能力。

(六)成本與競爭問題是當前貿易經營上最主要的難題

基於台灣貿易業者的主要經營思維仍多集中在生產、產品上面,因此在上訴調查中亦相當清楚地表達「產品力強」是其取得市場優勢的主要關鍵能力。所以在前述的邏輯前提下,凡是出現能以較低廉價格提供類似品質而肆行所謂價格破壞情形,或者是非全面性的生產投入(如工資、原物料、技術等)要素成本上升而導致生產成本提高者,都將會對於國內的貿易業者帶來極為嚴重的生存威脅。此一立論證諸過去的調查結果是相當吻合的。

在去年及前年調查中,貿易業者認為「同業競爭」是其貿易經營上所遭逢的首要困擾,其次才是「原物料價格上漲」等問題。但由於全球對於工業產品的需求持續地超出供給,使得包括原油在內的國際原物料價格持續的往上攀升,其間加上中國大陸每年幾乎維持兩位數的快速經濟成長更是催化此一趨勢的發展,所以根據經濟學人智庫的預測,今年的工業原料價格指數( IRM )將會維持過去幾年的漲勢,今年平均將會有約 12% 的漲幅。例如,鉛、鎳及錫等在 2007 年的價格變動都在 50% 以上,就連羊毛亦有近 30% 的價格上漲。因此,「原物料價格上漲」在今年調查中即快速竄升成為國內業者貿易經營上困擾問題的首位。 32.2% 的受訪者表示「原物料價格上漲」是其經營上最困擾的問題,其次才是「大陸削價競爭」、「同業競爭」。

不過調查亦發現,業者受訪層級越高者,越顧慮有關競爭方面問題所帶來經營上的困擾;專業經營出口業著者對於「大陸削價競爭」一項反應尤為強烈。至就分業角度觀察,超過五成以上的從事交通器材、運動休閒用品、鋼鐵項目業者認為「原物料價格上漲」是其貿易經營上最困擾的問題;亦有五成以上紡織品貿易業者認為「大陸削價競爭」是其最困擾的問題;另外亦有約四成儀器、資訊產品貿易業者認為「同業競爭」才是最困擾的問題。因此,如何透過產品及服務的差異化以減少競爭並有效提升貿易服務加值,以及尋求更有效率的生產工法或技術,或為當前貿易經營者應行努力方向。

(七)電子化交易發展仍存有相當的發展瓶頸

在 e 化的時代,電子化交易已然成為企業市場行銷的重要利器;尤其是透過電子化無遠弗屆之穿透力,又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於貿易的拓銷、推廣或交易之促進、企業間特殊關係的建構(如供應鏈)以及交易成本的節省方面都有極大之助益。特別是像貿易便捷化這種在推動電子化交易以及相關環境建置的議題,不僅是在 WTO ,在 APEC 中亦是相當火熱的重點工作。因此,這幾年政府亦積極推動這方面的工作,特別是在政府管理端方面的相關建置。至於民間一般電子商務運作,尤其是貿易電子商務部分卻因若干因素的制約,進度相當緩慢。所以,在 2004 年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針對其會員所做的調查中顯示,貿易業在當時導入電子化商業交易模式情況並不普遍。

不過,在今年的調查中,卻發現情況有若干改善。首先,業者設立專屬網頁或網站之比率較先前有稍稍提高的情況。 2006 年僅有不到六成( 56.3% )業者表示設有專屬網頁或網站,但今年則有 64% 。而且,製造商有貿易部門者的比率( 78.1% )又高於專業貿易商( 57.2% );另企業規模越大者,設有專屬網頁或網站的比率越高。至就分業角度觀察,從事保健食品、建材及家具、儀器、機械工具、化妝清潔用品項目的貿易業者有高達七成以上的比率設有專屬網頁或網站。但是,從事紡織品項目的業者卻僅有約三成設有專屬網頁或網站。

至於受訪者回應有遭遇問題者,其中令人最困擾者,依序之前三位為缺乏交易平台( 16.5% )、投入成本過高( 13.7% )、相關專業知識不足( 13.4% )。其中,製造商兼有貿易部門者對於缺乏交易平台的意見反映尤強於專業貿易商;而專業從事進口貿易業務者要較出口業者更感於相關專業知識不足,對其造成實施電子化交易時的困擾,更甚於缺乏交易平台。至若從分業角度觀察,從事建材及家具( 59.3% )、玩具禮品珠寶( 36.1% )項目的業者最困擾於缺乏交易平台;而從事運動休閒用品項目的貿易業者,則相對地受制於投入成本過高因素的困擾。因此,從上述的數據資料可知,國內貿易業者要從事貿易電子商務仍有待相當的努力,包括自身對於相關專業知識的充實,以及所需資金挹注等,而政府方面在建置一個健全且有效的電子化交易環境方面,亦應是責無旁貸的。

(八)需要政府及公會在市場資訊及貿易政策法令方面多給予協助

由於台灣貿易業者獨立性及戰鬥性強,因此在以往多是單打獨鬥,真正需要向政府及公協會要求提供援助或協助的機會並不多,所以在過去幾年的調查中,業者對於「需要政府及公會協助的地方」問題的回覆,約有七到八成給的是「無任何問題」或「不知道/拒答」。但或許是有感於過去政府及公協會的努力,或是市場競爭已經嚴重威脅到貿易業者生存而亟待有關單位伸出援手,今年回覆「無任何問題」或「不知道/拒答」者僅 6.7% ,不到一成。至於在業者所回覆意見中,「國內外市場資訊提供」、「改善貿易法令政策」仍然是貿易業者亟需政府或公會協助的優先選項,其次才是「貿易經營問題諮詢」、「儘速解決三通問題」等。至若從交叉分析角度,受訪層級越低對於要求政府或公會協助「國內外市場資訊提供」的期待越高;相對地,受訪層級越高,則越希望政府及公會能協助「改善貿易法令政策」。

而經營規模越大的業者,越希望政府及公會能提供其在「貿易經營問題諮詢」方面的協助。至從分業角度觀察,有超過四成的從事保健食品、紡織品、資訊產品、運動休閒器材用品等項目之業者表示,迫切需要政府或公會在「國內外市場資訊提供」方面給予協助;另亦有四成以上的建材及家具、交通器材業者認為「改善貿易法令政策」才是當前亟需政府及公會幫忙協助解決的問題。但不論如何,就目前貿易業者所反映的事項,事實上都是與一個健全貿易經營環境建置有密切相關的事項。

因此,就政府貿易主管當局角度應在有關方面多加思索、檢討,除以建構健全的國內貿易經營環境,讓國內貿易業者不致再有處處掣肘之感,同時更能提供業者在國際市場衝鋒陷陣時必要的政策後勤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