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期 •2007年10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

自美國 911 恐怖攻擊事件後,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全球各個國家的海、陸、空運輸,也改變了供應鏈安全的著眼點。為防止攻擊事件重演,各國無不大幅提升安全檢查等級,這也造成貨物運輸通關時間延長,此舉對國際貿易與進出口貨物的流通造成重大衝擊,並牽動供應鏈上、下游物流作業,影響全球經濟活動的進行。



撰文/ 田永平、洪碧涓

恐怖活動顛覆了全球的貿易方式,國際貿易不再只是快速及便宜的移動貨品,而必須同時兼顧貨物運輸的安全。

目前國際供應鏈安全以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 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tion ,簡稱 CBP )所推動的「海關反恐貿易夥伴計畫」( US Customs-Trade Partnership Against Terrorism ,簡稱 C-TPAT )與世界關務組織( World Customs Organization ,簡稱 WCO )推動的「優質企業」( 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 ,簡稱 AEO )為世界兩大主要供應鏈安全計畫,這些計畫的實行將對我國相關產業造成重大的衝擊。


美國供應鏈安全計畫 保障全球貨物運輸安全


每年,全球約有 2 億個貨櫃在國際海港間運輸,以美國為例,每日進口貨櫃就高達 1 萬 7,000 個;為確保貨品運輸的安全,美國開始在貨物進入本土前,要求輸入國提供更詳細的貨物資料,而進、出口企業亦被要求投入更多的投資去鞏固供應鏈安全,以減少進口貨物的保安問題。

雖然目前許多供應鏈安全上的計畫皆是以增強全球各國港口間的運輸和安全設施為主,然而多數專家卻認為,商業交易活動中最薄弱的安全漏洞,是發生在裝貨地點或前往港埠的路程上。

也因此,全球都在積極推動由裝貨地點開始,對於運送全程提升貨櫃運輸的安全與運輸效率,以降低因應恐怖活動所造成額外的成本,同時提高供應鏈中所有合作夥伴的信心。

C-TPAT 原是 911 事件發生後,美國所倡議成立的自願性計畫,並於 2002 年 4 月 16 日 正式實行。 C-TPAT 方案內容為,欲進口貨物至美國的業者與其供應鏈上的夥伴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準則,以保障全球供應鏈的貨物安全。此方案由美國 CBP 主導,透過結合相關業者共同合作來建立安全的工作程序系統,相關業者包括進口商、運輸業、報關行、貨物承攬、倉儲業者及製造廠商等。

C-TPAT 的最終目標是在確保供應鏈體系起點到終點的運輸安全、安全訊息及貨況的透通,以增進全球貨物流動的安全保障,並阻止恐怖份子利用貨櫃作為武器,攻擊目標國家或地區。此計畫的主要核心為運用由海關與貿易相關產業共同發展之 C-TPAT 安全指引,深入自我檢查與評估供應鏈的安全。對於欲進口貨物到美國的業者而言, C-TPAT 無疑是一個其所必須面對的議題。

加入 C-TPAT 計畫的成員與伙伴可享有進口美國快速通關優惠,包含減少驗關手續、通關時間及美國海關抽驗次數,於特殊情形下,甚至可享有貨物被優先檢查及處理的優勢。目前,參與 C-TPAT 的業者到 2007 年為止,已經超過 7,000 家,其中包含 4,500 個供應商。



◎ 國內業者加入 C-TPAT 計畫 可加速貨物通關


C-TPAT 推動之初是以美國當地的供應鏈成員,以及鄰近國家,如墨西哥、加拿大兩國的製造商與物流服務提供者為主,近一年才陸續有國內廠商接獲客戶要求加入 C-TPAT 之計畫中。

目前美國本土以外的國家(墨西哥、加拿大除外),僅有製造商可於線上申請加入 C-TPAT 等級一的書面審查成員,但暫時無法進行實地檢驗。許多國內廠商現階段以接獲美國客戶要求協助填寫 C-TPAT 稽核問卷,該問卷乃協助客戶申請 C-TPAT 使用,並於美國海關留下記錄,但若真要加入 C-TPAT 成員,還需由廠商自行進行線上申請。

工業技術研究院接受經濟部商業司委託,特別將 C-TPAT 最低安全標準與最佳實務在美國 CBP 授權同意下進行轉譯,並將相關資訊公佈於台灣物流網( www.logis-tics.org.tw )中。在國內業者大力支持下,工業技術研究院經過多方的努力與蒐集,囊括了業者在 C-TPAT 稽核問卷當中所會遇到的問題,彙整成 85 項問題並註有中文解釋(台灣物流網/供應鏈安全/ C-TPAT 簡介/問題範例),以提供國內業者諮詢參考,希望在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協助下,能讓更多的國內業者儘速完成 C-TPAT 之稽核。

2007 年 1 月美國國會推動通過一項極為嚴格的貨物安全法案 H.R.1. (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1 ),該法案將限期強制要求各國出口港必須 100% 查驗輸美的海運貨櫃與客機裝載的貨物,並要求所有貨櫃必須加裝智慧型封條,並須具備在遭逢不法侵入時能即時發出通報的功能。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項法案正式完成立法的 3 年內,凡是在 2005 年輸美貨櫃超過 7 萬 5,000 元 TEU 的港口,都必須配合執行輸美貨櫃 100% 的掃描查驗;而 5 年之內,則將要求所有港口都必須配合這項規範,貨櫃才能輸美。

而在空運方面, 2007 年將要求由客機裝載的輸美貨物必須達到 35% 經過查驗,至 2009 年必須達到 100% 查驗。業界普遍認為這項法案將嚴重影響到國際貿易及貨物流程,卻無助於貨物安全的提升。若根據 H.R.1 法案,要求這麼大量且遠在全球各港口的貨櫃一一查驗,可以想見其工程之浩大與資源的耗用,而國內業者唯有加入 C-TPAT 計畫,才可加速貨品通關,免除貨品延遲運送的危機。



◎ SAFE 標準安全架構貨櫃 供應鏈安全整合


「安全化」是任何經貿環節都不可忽視的必要條件。 911 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如何兼顧全球貿易安全與便捷成為重要議題。除了美國所推動的供應鏈安全計畫外,國際上也積極地在推動相關的供應鏈安全計畫。世界關務組織( WCO )於民國 95 年 6 月進一步由 C-TPAT 的概念為起點,提出「全球貿易安全與便捷標準架構( framework of standards to secure and facilitate global trade ,簡稱 SAFE 標準架構)」,希望透過此一架構使得全球所有的港口能透過關務,進行貨櫃上的供應鏈安全的整合。

截至目前為止, WCO 的 171 個會員已有 144 個會員決議採行,這一標準未來將成為全球貿易的主流,未導入此一標準者將會花更多時間在通關程序上,勢將折損一國出口競爭力。此一架構中明訂了相關具體措施,要求將透明化安全控管建置在出口國境內物流供應鏈之中,結合各國企業、政府及國際組織力量,共同強化全球供應鏈安全,同時帶動更為便捷的貿易。

目前在 WCO 的架構中,有兩個主題,一個是 C-C (海關對海關),以形成跨國際的海關監控網,另一個則是 C-B (海關對企業)。這個架構同時提供兩個功能,一個是讓海關可監管進出口的貨櫃,另一個則是減少不必要的作業干擾。而海關亦可利用一些智慧的機制,更輕鬆地找出有安全疑慮的貨櫃。而在此一架構中,亦定義出所謂的「優質企業」( AEO ),如同 C-TPAT 中所規範的企業一樣,透過資訊的分享,使作業效率提升的同時,並達到安全的需求。而海關則可提早將資訊送抵貨物目的國,使進口國可以提早進行分析,以降低安全上的風險。不同於 C-TPAT 是向美國海關進行認證, AEO 期望由各國主管單位進行認證後,再由各國自行協商談判其互相之優惠通關條件,因此參與 AEO 之認證,將可視未來政府間的協商,獲得不同的通關優惠。

我國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業已於 2006 年 9 月表示,為成為全球經貿安全體系一員,支持反恐,台灣將採行世界關務組織( WCO )「全球貿易安全與便捷標準架構」,透過科技輔助,強化供應鏈中製造、運送、轉運等安全作業認證,促進更便捷貿易。經建會更表示將協調各相關機關,透過科技輔助,強化供應鏈中製造、運送、轉運等安全作業認證,加強與各國政府及業者間管道聯繫,透過科技措施輔助與國際化制度連結,加強推動台灣成為全球經貿安全體系之一員。



◎ 安全與彈性、成本與效益間取得平衡


安全的投資永無止盡,無論是民間業者或是政府單位都無法得知怎樣的安全措施才能達到足夠安全的水準,亦無法準確地預測供應鏈遇到攻擊時將衍生的損失。這樣的狀況亦造成許多投入於供應鏈安全的計畫與單位,只能不斷地找尋新的安全問題並尋求解決,使得供應鏈安全變成一個只看得付出,不但看不到回收,也未被強烈預期可看到有回收的一日。

然而,安全的投資往往是昂貴的,在增加安全屬性的同時,也會因為在原先的作業流程當中加入種種限制,進而造成供應鏈彈性的降低、總成本提升等問題。低成本、高彈性的全球供應鏈又是所有全球化公司在規劃全球供應鏈時的目標之一,因此,未來如何在安全與彈性、成本與效益之間取得平衡,將是所有供應鏈環節中的參與者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

(本文作者田永平為工業技術研究院辨識與安全科技中心工程師、洪碧涓為辨識與安全科技中心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