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期 •2007年12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

從今年年初以來,國內物價連番上揚, 10 月份物價年增率甚至創下 13 年來新高。「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不僅一般市井小民頻頻喊「苦」,連許多企業的大老闆也是一肚子苦水!面對沉重的成本負擔,又無法完全轉嫁成本,企業究竟該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在在都考驗著經營者的智慧。



撰文/ 董珮真、張家元

近年國際原油價格及原物料行情攀升,帶動了國內物價持續上漲。這一波國際油價在短短 5 年之內,由每桶 28 美元飆升至近 100 美元關卡,漲幅已有 2.5 倍。單是從今年初,油價即從每桶 50.8 美元的低點,一路漲至 11 月底的 98.8 美元,漲幅將近一倍,導致國內油價也隨之連番調漲。



大宗物資行情持續上揚  國內物價年增率創 13 年來新高


大宗物資行情也不斷上揚,根據芝加哥穀物行情顯示,小麥從去年初的每英斗 3.43 美元,漲至今年底的 18.8 美元;玉米也從每公斤 2.19 美元漲至 3.76 美元,黃豆則從每公斤 5.94 美元漲至 10.1 美元,漲幅動輒以倍數計,也連帶使得中下游製品跟著水漲船高,包括麵粉、沙拉油、泡麵、衛生紙等民生物資的漲幅,都超過兩成,幾乎無一倖免。

國內 10 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已較去年同期飆漲 5.34% ,創下 1994 年 10 月以來的 13 年單月最高。若排除蔬果魚貨及能源等短期波動因素後的「核心物價」也上漲 2.27% ,創下近 81 個月最高。至於 10 月份的躉售物價指數( WPI )為 127.1 ,也較上月漲 0.21% ,今年前 10 月平均較去年同期上漲 6.05% 。

儘管行政院主計處預估,全年 CPI 年增率要突破 2% 的機率不大,但由於台灣大部分物資皆依靠進口,當然無法自外,若國際行情再持續走高,後續再產生的衝擊將很難避免。而且國際穀物行情的「遞延反應期」約有 2 至 7 個月,廠商漲價其實是採漸進方式,將使得原物料成本的轉嫁效果更趨明顯,更顯出國內長期物價的上漲壓力,未來將逐月擴大。



◎ 漲價效應   隨著產業鏈上中下游輪流擴散


漲價效應也會隨著產業鏈上、中、下游逐步擴散。舉麵粉為例,中盤價由年初每包 22 公斤裝 390 元,上漲至 10 月的 560 元,漲了約 150% ,此外包括鮮乳類、油類、及紅豆等餡料類都應聲漲價,嚴重衝擊國內以麵粉為主要原料的麵包、烘焙、糕餅等食品業者。

再舉汽車製造業為例,各類原物料輪流漲價,短期內幾乎看不到終點。像車體使用率較高的鋼板,約上漲了 50% ,鋁的漲幅也有一倍,這些板材的價格上漲,直接衝擊的就是製造成本,影響所及更是整個與汽車製造的相關產業,更牽涉到國內約百萬就業人口,只要其中有協力廠商發生資金周轉困難,就可能產生「骨牌連鎖效應」。

國內造紙業今年的調漲幅度,更是繼 1995 年後最猛的一次,業者估計,這一波紙漿上漲壓力到明年第三季前仍無緩和現象。由於自去年底以來,國際長纖紙漿已上漲了 32% ,幾乎每個月都上漲 20 美元;而短纖紙漿從去年底至今也上漲了 20% 。再加上油價上漲,連帶影響造紙技術所需之化學原料、水陸運成本也跟著調漲,導致所有紙業相關產業,幾乎都高喊吃不消。

然而,根據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統計顯示,近年台灣每個家庭年收入平均成長僅有千分之一,但支出卻成長 1% ,儲蓄退縮 3% 。日子難過,消費者荷包不增反減,民眾自然會節衣縮食,從日常開銷的縮減來因應,因而也嚴重衝擊內需產業。而原物料價格大漲所造成的落差,多半是轉嫁給生產者,靠著壓縮利潤來自行吸收;真正能夠轉嫁成本的廠商並不多。



◎ 企業經營不易   對內銷業者的影響較大


這一波「擋也擋不住」的物價飆漲,也導致經營環境變差,不僅創業越來越不易,連「打烊收攤」的企業也不少!根據經濟部商業司的公司登記統計顯示,今年前 3 季新設公司只有 2.5 萬家,比去年同期減少 12.87% ,新設公司資本額更比去年同期減少 29% ;解散、撤銷及廢止公司家數前 3 季累計高達 3.3 萬,比去年同期增加 50% 。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莊朝榮指出,這一波物價飆漲,對內銷業者的影響較大;對於出口業者而言,因國外的生產成本同樣也增加了,因此影響不大。由於台灣是海島型國家,很多原材料都需要仰賴進口,尤其像大豆、黃豆、飼料、麵粉等大宗物資,比較容易受國際行情波動影響。而廠商能否撐過這一波難關,還是得視上漲的成本能不能轉嫁給買家,這就要看哪一方的議價能力比較強而定。

但成本能否轉嫁,則依產業別而異。從近年台灣物價指數的消長變化來看,製造業的中間投入成本在 2001 年為 100 ,到 2006 年已達到 144.17 ,但投入的成本除了原物料之外,還包括勞工、廠房等其他成本,所以不可能將所有成本,百分之百轉嫁給消費者。

而同期間食品業的投入成本上漲近兩成( 119.4 ),產出價格則調漲了 15% (達 115.73 ),以食品業的原物料占整個生產成本約七至八成比例來推算,原物料上漲成本幾乎可完全轉嫁到市場上。



◎ 成本無法百分之百轉嫁   須考量價格需求與供給彈性


面對日益沉重的成本負擔,不少企業大喊「凍未條」,而開始想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但調漲價格卻必須冒著顧客流失的風險。而且,調漲幅度究竟要多高,才不會影響原來的銷售額水準?對業者而言是一大挑戰,因為業者必須考慮消費市場的結構變化,還必須考量「價格需求與供給彈性」,也就是需求量與供給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映程度,才不至於賠了夫人又折兵。

「價格需求彈性越大,能調漲的幅度越有限,因為會被替代掉!比如麵粉漲得多、米漲得少,可能吃米的人就會多一些。」莊朝榮強調,除非大部分的業者同時調漲,否則不可能百分之百將成本完全轉嫁給消費者。特別是產品價格富有談判的彈性,業者往往很難將成本反映在價格上,而必須自行吸收。

對貿易業者而言,每天就是在應付匯率與原物料價格的變動,因此業者對物價波動的應變能力較強。接下來,就是看業者的轉嫁能力高低?產業特性是不是很容易被取代?有沒有競爭者?業者本身競爭力是不是夠強?有沒有再成長的空間?



◎ 因應之道 1 轉嫁成本,調漲售價
  依大中小型廠商能力而異


企業究竟該如何在高物價的通膨時代下,求取生存空間?

每家廠商當然都希望直接調漲終端產品價格,將上漲的原物料成本轉嫁出去。但真正能轉嫁的程度,卻依廠商規模與能力而異,因此各廠商獲利表現也不盡相同。中、小型廠商因為轉嫁能力比較差,獲利多半會呈現衰退態勢;而一線品牌廠商,因為價格轉嫁能力較高,在營收與獲利表現上所受衝擊相對較小。

以烘焙業為例,中、小型廠商的轉嫁能力通常較差,成本採購的壓力更甚於大型廠商。根據台北市糕餅同業公會統計,今年中、小型烘焙業者因無力負擔成本上漲,約有 10% 業者選擇退出市場。而連鎖麵包店則是不斷推出用料更高檔的新產品,藉提升品質之名、行漲價之實,並透過大宗採購,或簽訂長期契約,以降低採購成本。

但業者在積極尋求轉嫁成本的各種管道同時,仍須考量市場的可接受程度,還有競爭者的替代效應。莊朝榮強調,「如果別人不漲,你就不可能漲,而必須自己吸收!一旦你虧損了,就換另一家有經營效率的廠商進入這個市場!」



◎ 因應之道 2 內部管控,節約能源
  有效降低製造成本


既然無法抵抗大環境的全球漲價潮,短期內又不能在售價上反映成本,企業要維持生計,只好往內部尋求解決方案,以節省管銷費用,來降低整體營運成本,而且不只自家企業這樣做,還拉著協力廠商一起來,共體時艱,挺過這波難關。

國內大型車廠中華汽車便是透過降低車體板材用量的方式,若為此而必須改變設計也可以,但必須以不增加開發成本為前提。同時,也須增加材料的應用,以往無償回收的廢料,可以透過內部處理,產生新的收入;或改變工程,減少廢料的產生,都可以有效降低整體製造成本。

國內最大紙業代理商瀚文紙業也是經由降低庫存、撙節公司開支等方式來因應:為了有效掌控庫存數量,因此導入 ERP 系統,每個月透過報表,了解客戶用紙需求,並將原本庫存一個月的產品,改為保留 20 天;並盡量說服客戶將用紙尺寸單純化,以減緩庫存壓力。除了人事及財務的成本精簡,也努力節省運費開銷。

「節約能源」不再只是一句口號而已,而是每年能替公司省下大筆開銷的具體行動!榮獲「節約能源績優廠商傑出獎」的中華汽車,透過重新分析生產製程,在組裝製程當中,簡化塗裝工廠內補膠烤爐的使用流程,改善之後可以節省天然瓦斯與電力,並減少 CO2 排放量,換算每年約可節省超過 358 萬元。

而且,由於塗裝工程佔全廠近四成五的用電量,公司也特別調整其他生產線來配合,集中生產耗能量大的塗裝作業,在開機時間平均縮短 25% 的情況下,也額外節省許多能源。



◎ 因應之道 3 研發新產品
  以專業服務拉攏顧客的心


為了讓荷包日益縮水的消費者買單,業者也發現到,不能把暫時性的物價上漲,大幅度轉嫁給消費者,而應積極提升品質及精緻度,才能贏得客戶的信賴。國內著名連鎖麵包店山崎( Yamazaki )是以「多管齊下」來對抗原料上漲:除了針對銷售排行榜前 40 名的商品調整售價,漲幅僅佔整體產品的 3% 至 5% ;並透過研發新品,每月推出 3 至 4 個新品上架,利用豐富的產品種類,來刺激顧客的來店數與購買率。而且在不影響口感下,積極尋找替代材料,同時也加強產品的管控,將每日產品報廢率降至 2% 至 3% 的最低程度。

瀚文紙業也藉由專業服務,滿足顧客的需求,以賺取合理利潤。由於,紙廠代理商夾在製造商與顧客中間,難以將成本轉嫁,因此應善用本身的專業知識,協助顧客改以類似的紙質及紙重,來節省整體費用。而藉由 30 年來的代理工作,早已建立全世界紙廠的資料及良好關係,必要時這些廠商均可提供支援,以滿足不同層面的客戶需求。

也有不少業者逆勢操作,不僅不調漲零售價格,還推出多種促銷優惠,來拉攏顧客的心。透過低價格,提高銷售量,薄利多銷,獲利也不見得縮水。像是油價漲 0.9 元,憑加油發票用餐,就可馬上折抵 90 元。



◎ 因應之道 4 垂直整合,聯合採購
  以量制價、整體行銷


已有近兩年應戰經驗的中華汽車認為,「聯合採購」是目前因應營運成本壓力上揚的具體作法。儘管「以量制價」所降低的成本,還是趕不上原物料漲幅之大,但積少成多,整體仍可為公司節省不少支出。小從辦公室的燈泡,大到零組件的進貨量,都可以透過更好的採購模式來節省開銷。而且企業不僅要自助,力求振作,更應向協力廠商伸出援手,預先做好防火牆。

除了聯合採購,也可以搭配整體行銷。台灣山崎總公司即結合了國內 31 家店,以整體行銷來提升廣告效果,來降低行銷成本;並透過中央工廠的機能,將部分商品能由半成品做到完成品,再推至各店販售,以便靈活運用人力。



◎ 因應之道 5 將餅做大,擴大版圖
  增加營業額


事實上,「成本的管控實在有限,如何將餅做大,增加營業額,才是業者應該思考的問題!」以台灣山崎為例,除了將 Yamazaki 這個日系麵包店,逐漸轉化為複合式店面,利用飲品與麵包的結合,讓顧客的回留率上升;也積極建立 Flavor Field 歐式麵包坊、 do-nut-do 多拿滋專賣店等不同客源品牌。

隨著內需市場日趨飽和,中華汽車自 2003 年起就開始拓展外銷市場,擴大事業版圖。在區域合作原則下,中華汽車長期與日本三菱自動車及各協力體系,致力於車型改良的設計開發與零件開發等技術,去年汽車零組件的外銷額即高達 2.7 億美元(新台幣 155 億元),同時積極拓展零件及成車外銷到中國大陸,與菲律賓、越南的三菱體系,以及中衛體系的對外輸出,透過這些賺取外匯的積極作法,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動能。

由於台灣每年僅有 500 萬噸的紙張用量,加上國內紙業慣以低價競爭,因此台灣的紙價相對鄰國可說是最低價,因此有不少已外移至中國或東南亞的廠商,願意透過瀚文來訂紙。透過這種「三角貿易」賺差價的方式,將商業模式做大,也提升了企業獲利空間。



◎ 用「價值」取代「價格」
  經營的不敗法則


展望未來,全球原物料行情恐怕仍是易漲難跌,為了因應這一波趨勢,企業勢必得做出經營策略的調整,但就長遠來看,這也是對公司營運體質重新檢視的機會。因此,業者除了可採取上述因應措施外,最後仍應回歸到經營的基本面:提升產品品質及服務精緻度,先滿足顧客需求,才能贏得市場的認同。

畢竟,用企業「價值」取代產品「價格」,才是企業經營的不敗法則!站在既競爭又合作的立場,同業之間也應互相協助,串聯力量,透過各公會,向政府爭取更具體的協助方案,包括提高貸款額度,降低利率及關稅等;而政府也應擬定更好的機制,來平抑原物料的價格,讓產業擁有更大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