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曾經勇敢西進、乘勢崛起的台灣廠商,憑藉中國大陸的低廉成本,創造了競爭優勢;如今,他們帶著打拚所得,反向加碼台灣。台商回流,不僅可將資金與國際管理經驗帶回台灣,使台灣在全球化布局中的競爭優勢得以繼續維持,也可使台商的海外事業在本土產業的支援下,海外產業版圖得以拓展、延伸。

撰文/ 董珮真

 


由於中國大陸對於台商的優惠待遇相繼取消,導致台商經營成本不斷上升,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對台商出口競爭力也造成傷害,技術及訂單常遭不當奪取,必須與中國大陸本地新興業者惡性競爭,導致利潤見骨,使得不少台商開始考慮回流台灣。



台商近年開始回流 邁向第二波成功


台商自民國 70 年代中期開始赴海外投資,歷經 20 餘年的發展,已經累積了許多寶貴的海外投資經驗與營運資源。其中,台商到中國大陸投資就占了七成,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從 1991 年政府開放大陸投資以來,近 20 年來累計已有超過 3 萬多家企業,帶著約 1,000 億美元的資金到中國大陸投資,超過我國對外投資總金額的 5 成以上。

單是 2007 年,全年台商赴中國大陸投資金額即直逼 100 億美元。其中除了有半導體、光電等政府極力扶植的企業外,中、小企業也持續擴大在中國大陸投資的規模;相形之下,廠商在台灣的投資卻日漸萎縮,關廠裁員屢見不鮮,呈現「彼長此消」的態勢。

隨著台商多年來在中國大陸投資已趨成熟,並逐步進入收割期,台商也開始回鄉,希望善用台灣的人力、土地、技術、品牌與設計能力,將台灣視為第一波成功之後,邁向第二波成功的「升級基地」。加上近年來中國的投資環境逐漸不利於台商立足,也逐漸擠壓出一部分廠商,回流台灣。

由於中國大陸從 2008 年起將實施稅率新制及勞動合同法,加上近來中國大陸頻頻調降出口退稅率,工資與環保成本上揚等環境變化,更造成台商經營成本高漲,獲利受到大幅壓縮,而政府推出的工業區土地租金「 006688 」專案等租稅優惠,也讓許多台商開始考慮回流。

根據經濟部統計, 2002 至 2005 年間,已有台商陸續回流台灣加碼投資設廠,總計帶回數百億元的資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案例,是以「康師傅」品牌聞名的頂新集團回台投資案。頂新集團在中國大陸市場發展多年以後,已經達到了年銷量達 65 億包泡麵的規模,近年決定進一步利用味全斗六廠的生產線,開拓台灣麵食每年約 100 億元的市場潛力。



回台投資創下數百億元年產值 增加近萬個就業機會


截至 2007 年 11 月為止,經濟部已掌握具體投資計畫,確定回台案件總計有 96 件,投資金額約為新台幣 88 億元,回流台商的主要地區為中國大陸,有 89 案約 62 億元;產業則以電子製造業、機械製造業、及傳統產業居多。像高雄岡山本洲工業區即有 29 家回流,成為台商回流的明顯聚落,宜蘭利澤及彰濱工業區則緊追在後。而這些回流台商,不僅創下數百億元的年產值,也增加近萬個就業機會。

相關調查研究也指出,目前有意願回台或擴大在台投資廠商,以中、小型企業居多,有七成是中國台商,回台投資是為了提高研發技術競爭力,台灣可以為他們「加值」,這裡的人才、技術、產業聚落都是優勢所在。另一種是從歐美回來的台商,從事高科技、資通訊、生物科技、環保科技等,他們想建立研發中心與區域市場。

台商產業類別,以液晶面板、半導體、光學鏡頭及精密機械業為主,其他則有金屬機電業、民生化工業、及技術服務業等傳統產業。其中不乏在中國大陸耕耘成功,甚至在世界舞台擁有一席之地的企業。

台商赴中國大陸投資各有其不同的背景及原因,而台商返台或擴大在台投資的理由也不盡相同。台商回流,代表著希望進一步運用本土資源與市場,強化其海外投資能力與本土產業技術。有許多台商表示,回台主因是多是能在設立營運中心或研發中心,以及與海外營運生產單位建構分工體系等;而公司成長、規模擴大、市場需求、增設機器設備汰舊換新、增加產能及營運計畫等因素,也是廠商決定回台投資的重要考量。

台商回流,不僅可將資金與國際管理經驗帶回台灣,使台灣繼續維持在全球化布局中的競爭優勢,也可使台商的海外事業得到本土產業支援,且海外產業版圖也可成為本土產業的延伸。對向來熟悉台灣投資環境的台商而言,這裡往往是設置營運總部、研發中心、及全球運籌中心的最佳選擇。



土地以租代購模式+賦稅獎勵 吸引台商回流


在接近市場與便宜勞力的加持之下,許多台商日夜苦拚,終於拚出上億元的營業額。但中國大陸近年不斷提高稅負,導致廠商利潤漸薄,隨著毛利不斷往下探底,眼看僅僅剩下個位數,於是決定回台灣尋求技術升級。舉電鍍化學品為例,對岸的平均關稅約 10% ,再加上內銷的 17% 加值稅,就造成至少 27% 的稅負;但彰濱工業區卻免除電鍍化學品的關稅,光是節稅就可帶來 27% 毛利,自然讓廠商熱情追求高毛利,擁抱台灣這塊土地。

現在台灣的土地也開始對台商產生吸引力。過去因為台商將生產重心外移,造成各工業區大量閒置,但政府在 2002 年祭出強力措施,將土地以低於銀行貸款利率的租金出租,租滿 20 年即可免費取得土地。儘管台灣的工業區土地價格仍比中國大陸貴上 10 倍,但這種「以租代購」的模式,等於廠商每月只要繳交土地價格 4% 左右的利息,在 20 年後就可免費取得土地。租金就等於是低利貸款,讓廠商省下了一大筆購地資金,並可專注投入設備與研發設計。

億鴻工業董事長李伯仲曾表示,中國大陸的投資環境近年已有巨大變化,除了本地企業的崛起,競爭加劇;加上稅制改革後成本增加,新制勞動合同法即將實施,熟練勞工短缺,流動率又大。反觀台灣的生產成本逐漸降低,未來幾年內將與中國大陸不相上下;加上台灣員工較有國際觀,做事態度也較有責任感,國外客戶常指定要在台灣生產,加上政府提供不少獎勵投資條件,尤其是貧瘠地區還有減稅優惠,土地也可「先租後買」,租金還可抵地價,這也是考慮重新回台投資的原因。

燿華電子總經理許正弘也指出,兩岸之間的分工,主要是針對產品及客戶分工,高階層次產品的生產重心,其實一直擺在台灣,這次在宜蘭利澤設廠,生產太陽能電池,主要也是希望能幫助分散產業風險,增加公司獲利。由於台灣的技術人力水準較高,也相對穩定,對出口到中國以外地區的高階產品仍有相當利基,因此選擇回台投資!



專人協助,專案貸款 引導台商回台投資


為了吸引台商回台投資,目前政府採取「專人協助」、「專案貸款」、「提供土地」等三大措施。經濟部已於 2006 年成立「促進台商回台投資專案小組」,統籌整合台商回台投資資源;經濟部投資業務處也設置了「台商回台投資服務辦公室」,對於台商回國的投資案,以單一窗口,由專人專責追蹤,協尋土地廠房、提供相關租稅與貸款的優惠資訊及諮詢、研發補助的諮詢與轉介等服務。針對回國投資後的台商,將提供市場拓銷、企業電子化、人才培訓、及經營管理等輔導措施,並與國內各產業公協會及工研院等單位,建立聯繫平台,來協助台商技術升級及尋求合作夥伴。

政府已於 2006 年擬訂「台商回台投資專案融資計畫」,第一期先規劃由中長期資金提撥新台幣 2000 億元的「台商回台投資專案融資貸款」,以超優惠條件協助有意願回台投資廠商,順利取得金融機構融資;為因應返台投資所需的營運周轉金,或購買土地、廠房、自動化設備和培訓人才計畫,每案最高可申貸新台幣 2 億元。此外,透過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獎勵、投資抵減、營運總部優惠、進口國內無產製機器設備可免關稅等方案,也有助於台商企業覓集資金。



006688 土地租金優惠方案 最受回流台商歡迎


而透過像是「國有土地租金四免六減半」、「工業區土地租金優惠調整措施」(即所謂「 006688 」專案:提供承租工業區土地廠商前 2 年免租金,第 3 、 4 年採審定租金 6 折,第 5 、 6 年採審定租金 8 折,第 7 年起回復原審定租金之措施)、「釋出台糖土地」等各項投資優惠,協助廠商取得土地,目前最受到台商企業青睞。

經濟部自 2002 年 5 月起推動「 006688 」優惠方案,第一期額度 600 億元,共有 506 家廠商承租 295.55 公頃 土地,帶動投資額 2,039.48 億元,創造產值 3,144.17 億元及 3.5 萬人次就業機會。第二期額度原為 300 億元,去年再擴大為 500 億元,目前已有 345 家廠商承租 295.25 公頃 ,帶動投資 1,520.17 億元,創造產值 2,283.35 億元及近 3 萬人次就業機會。

事實上近年不管是工業局規劃的工業區,或是地方政府規劃,但適用優惠方案的工業區,都湧現廠商回流的搶地熱潮,原本 2008 年底才到期的第二期「 006688 」方案的 500 億元優惠額度已供不應求,提前在去年底前就全部用罄。經濟部長陳瑞隆已表示,不排除推出第三期租金優惠,新方案將在近日出爐,希望積極掌握台商回流的龐大商機。



根本之道 建立一個無障礙的投資環境


台灣若沒有好的投資環境,這波台商返鄉加碼,最後恐是泡影。中華經濟研究院曾針對中國及歐美台商做過「台灣產業發展與台商返台投資」調查發現,在 1,038 份有效問卷中,只有 208 家有意願回台投資,約占兩成,還有 823 家尚未有在台增資計畫,也就是說「 10 個台商有 8 個沒有意願回來!」

不少中國大陸台商也坦承,回台投資並非首選,有些台商轉向中國大陸中、西部或北部,或轉向越南謀生。而面臨關廠的台商,多屬勞力密集傳統產業,若不轉型升級,回台灣仍無法生存。要吸引台商回流,就是讓他們藉由在台灣所產生的優勢,達到產業升級,提升全球競爭力。因此,台灣勢必得開啟「接收戰」,以更多的開放、更輕的稅制、及更多的優惠,來迎接台商回台。

台商回台投資不外乎兩大考量,包括全球布局與降低生產成本。面臨全球性競爭,台商必須尋求更好的投資環境,維持企業競爭力,若站在這個角度思考,想讓台灣成為台商願意回來投資的地方,根本之道,是建立一個無障礙的投資環境!只要有穩定的經營環境,企業就願意持續在台灣投資,進而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並帶動內需市場的成長。

有台商認為,當局應在兩岸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方面認真檢討,讓制度面更符合 WTO 精神。畢竟,台灣並非台商海外布局的必然選擇,而兩岸直航及三通,是讓台商回流的重要配套措施。期望台商回流,要讓台商有想回家的感覺。別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千萬別讓台商回來,又再飛出去。

也有台商建議,未來台商回流輔導機制,能從「點」擴大成「面」,成立單一輔導體系,透過單一窗口,提供診斷輔導與諮詢服務,窗口也可運用現場診斷,給予財務上的協助,發揮整體成效。類似「招商小組」或「台商回流專區」的概念,也獲得不少廠商認同,透過快速窗口的投資管道,提供綜合平台,以符合台商需求。但建議若要設立這類專區,應量身訂做,讓物流與人流鬆綁,並就既有優惠,針對台商做制度性改善,而現有四港一空的「自由貿易港區」,也可讓台商將海外的半成品運回台灣,加工後再出口,可讓台商海內外的生產基地,出現互補效果。

 
     
     
 
         
 
     
   
 
 
 
 
 
 
 
 
     

199期 •2008年1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