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全球高齡化人口日益增加,對於疾病治療與預防醫學的需求大幅提升,將持續驅動生技醫療產業的成長。台灣的生技醫療產業產值,雖只占全球生技醫療產業產值還不到一個百分點,但在政府與民間的積極推動之下,生技醫療產業可望成為下一個「兆元產業」,未來具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撰文/ 董珮真

 


生技醫療產業的市場究竟有多大?以製藥為例,根據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公佈《製藥產業未來發展》報告指出,全球製藥市場總值將於 2020 年達到 1.3 兆美元,是現在的 2 倍。雖然目前的研發投資已經是 10 年前的 2 倍,但生產的新藥卻只有以前的五分之二。未來的發展重點,將從治療轉為預防,預計到了 2015 年,預防藥品及服務市場將達到 420 億美元。



生技醫療產業潛力十足 需要長期耕耘


全球新藥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歐洲及日本,其中以美國市場最大,尤其是新藥研發的產值,約占美國生技產業的 80% ;但研發新藥的過程漫長,研發時間往往長達 10 年至 15 年,還要投入大筆經費。不過,在臨床實驗階段,新藥平均有 2,700 萬美元的價值;進入第二期臨床階段,到新藥上市申請期間,又有 36 倍的增值空間,因此更需要「長期耕耘」。

亞洲的生技醫療產業,相較於歐美先進國家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也逐漸成為新興重點區。生技醫療產業是屬於技術密集、資本密集、開發期長、風險偏高的產業,除了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加速創新與研發外,更需要產學研各界積極與國際接軌,借重先進國家的經驗,發展出具有台灣特色的生技醫療產業。



◎ 生技醫療屬於知識密集產業 強調創新與發明


事實上,台灣的生技醫療產業發展已超過 20 年,近年在政府與民間的積極推動下,對於生技醫療產業的投資,已由過去每年的新台幣數 10 億元,增加到近 5 年每年約 200 億元。

截至 2006 年底我國生技製藥公司已超過 1,100 家,總營業額達新台幣 1,790 億元,近 5 年平均成長率約 13% ,仍不斷加速發展。其中,以醫療器材產業的營業額最高, 2006 年為新台幣 697 億元,其次為製藥產業,營業額為新台幣 660 億元,新興生技產業營業額也達到新台幣 434 億元規模。生技產業的總出口值為新台幣 606 億元,進口值為新台幣 1,332 億元,國內市場需求則為新台幣 2,517 億元。其中,製藥產業在我國屬「入超」產業,出口值遠遠落後進口值, 2006 年出口值為 75.7 億元,進口值高達 487.8 億元。

然而,在全球生技醫療產業 8,000 億美元的產值當中,台灣 2005 年的產值僅約 47 億美元,只占 0.58% ,其中以製造及醫療器材占大宗,其次是健康食品及新興生技產品,但缺乏自行研發、利潤較高的新藥及高階醫療器材,可見台灣多年來在生技醫療產業的發展模式,並未創造出應有的經濟價值,在國際上也缺乏競爭力。

過去台灣的產業發展著重在製造端,只看量產規模,但利潤卻趨薄,因此產業結構需要轉型,往知識密集產業發展。生技醫療產業正是屬於知識密集產業,強調創新與發明,往往須經過多年研發,才會有產品出現,所需資本較大、遭遇風險較高,但成功後的報酬率也較高,產品生命週期也較長。而這種發展模式,並不像以代工製造為主的產業,而且涉及的法規、支援設施及基礎環境,也不同於電子業及其他製造業。

工研院院長李鍾熙曾指出,生技產業的創新與發明,已經為全球科技產業創造新的經濟價值。台灣的電子資訊產業的製造能力,向來為世界稱道,而醫療能力早已躋身世界水準;因此生技產業正可結合這些有利的基礎條件,應用資、通訊的基本建設,整合高品質的醫療服務、高效能的電子資訊產業設計製造能量,形成典型的知識服務產業,並創造台灣經濟的附加價值。



◎ 政府與民間積極推動 生技醫療產業可望成為兆元產業


在產官學各方呼籲之下,台灣已計畫將生技醫療產業,列為下一個明星產業。去年 6 月,「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已正式公布施行,條例中提供了租稅獎勵優惠、吸引高階人才、促進審查效能,並促進產業升級等四大誘因,在資金投入、技術移轉、與人才流通方面都有鼓舞作用,對新藥研發及高階醫療器材的發展,也將有正面影響。

此外,政府也推動設立各具特色的 3 座指標性生技園區,提供進駐業者享有單一窗口的服務,並適用高科技 5 年免稅及新條例的租稅優惠。這些行動皆象徵我國將持續推動生技醫療產業成為「第 5 個兆元產業」的決心。為了建構台灣成為亞洲區域基因體醫學研究重鎮及臨床研究中心,政府也積極推動「生醫科技島計畫」,希望運用台灣在電子、資訊及臨床研究等基礎,引導台灣提升生醫科技與臨床研究的水準與能量。

生技醫療就像其他科技產業一樣,已走向精密分工。台灣的生技醫療產業可分為:醫療器材及檢驗試劑、特用化學品、新興生技業、生技服務業、製藥產業、生技醫藥品、農業生技、環保生技等幾大類。若與亞洲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無論在研發的投入、獲得的專利數、論文發表數等各項指標上,都屬亞洲國家的佼佼者;每年從事各階段的臨床實驗,也平均在百例以上,在亞洲也屬於領先。而且台灣具有靈活而創新的中、小企業體系、與欣欣向榮的科技產業,十分有助於台灣在國際生技社群中扮演關鍵角色。加上台灣的醫療消費能力強,每人平均購買藥品的能力遠高於中國、印度等國家,這是我國發展生技醫療產業的相對優勢。



◎ 台灣要迎頭趕上 重點應放在創新研發而非代工製造


「 30 年後幾乎所有公司都會與生物科技有關!」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曾如此表示,若非以生技為主要業務,就是提供生技周邊產品及服務,或利用生物技術來支援或解決問題。未來,生技產業的發展競賽,台灣若不能迎頭趕上其他國家,損失的將不只是生技產業的經濟產值,而是國家的整體產值。

發展生技產業能否取得並留下關鍵技術,「頭腦內的知識」才是重點!翁啟惠建議,「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優勢,應將重點放在創新研發,而非代工製造。」因此,應積極尋找與國際知名廠商合作或授權機會,經由技術移轉、收取權利金,再利用優渥權利金、及從大藥廠所取得的量產製造經驗,自行開發自有品牌的新產品,這才是可行的發展模式。目前盛行的健康食品及中草藥,也可透過新藥研發來增加附加價值;而符合 GMP 規格的學名藥公司,也有機會參與新藥研發,承接臨床發展用的產品或中間體製造,或轉型成新藥開發及生產公司。

目前我國具有創新研究技術的人才雖不少,但具有實務經驗及信心者卻嚴重不足,因此相當需要具國際觀、有業界經驗者來帶頭推動,並吸引海外相關人才回台工作。下一步應積極建立有效的評估機制,成立具有專業經營管理能力的公司,結合各界力量,運用政府資金引導民間企業投資。目前相關國家型科技計畫已有研究成果,但在技術移轉及商業化價值上仍須加強評估。



◎ 競爭關鍵:定位清楚、國際接軌 長期研發、擁有智慧財產權


台灣目前的生技產業聚落尚未成形,公司規模普遍太小,管理人才相當不足,技術獨特性及新穎性不夠,資金募集不易,研發資源少而且分散,缺乏創新及整合行銷,因此,許多中小型公司瀕臨泡沫化,這些都是生技產業未來的發展隱憂。如何提高產業競爭力,是未來必走之路。

對此,台灣東洋製藥總經理林榮錦表示,想進入生技業,「氣一定要夠長!」因為藥品研發最大的風險,就是失敗的機率實在太高了,而且產品想要全球化,技術一定要最頂尖才有機會。林榮錦以台灣東洋從一家即將倒閉的傳統藥廠,到現在轉型成為台灣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生技製藥公司為例,「定位一定要清楚!」不要想什麼都做,要決定怎樣跟人家競爭,並傾全部資源全力以赴,想辦法在最短期間內開創最大績效。台灣東洋的策略就是,集中在某些領域稱王,不去競爭一般學名藥的紅海,轉向較少人經營、製作難度較高的癌症用藥,並加入本土的臨床實驗,大幅提高藥品的獲利率。

台灣醣聯則看好抗體抗癌藥物是未來生技產業的研發主軸,已取得 11 項專屬授權專利,並利用單株抗體技術,開發高附加價值的水產養殖疾病防治類產品,以及水產品藥物殘留系列檢驗試劑。董事長張東玄認為,生技產業不能短視近利,一項生技產品的問世至少要 10 年以上,不能因為 5 年沒成果就放棄。產業界要從本身做起,靠著跟國際接軌,讓國際資源進來,才能推動產業發展。一家生技公司必須擁有智慧財產權保護,產品的市場價值值得投資,並擁有技術開發能力。

偉翔生技從 1994 年開始投入「台灣國寶」紅樟芝栽培,在 1999 年研發出全球獨一無二的紅樟芝子實體生物栽培技術。多年來慢慢打開國際市場,不僅成功行銷日本,也取得美國 FDA 准許輸入證明。執行長藍蒼洲認為,生技產業的基礎最重要,研究單位、實驗器材等不需要大,而應該小而美、小而精,就像瑞士的鐘錶業一樣。畢竟做新藥我們也贏不了歐、美、日,所以應該選定更具代表性的產品發展,才是台灣生技產業的契機所在。

 
     
     
 
         
 
     
   
 
 
 
 
 
 
 
 
     

200期 •2008年2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