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屬於中、小企業經營型態的貿易業,如今面對的是全球資訊透明化,競爭更來自全世界。在全球化競爭中,貿易商應創造一個具有效率、勇於創新的環境。唯有大家一起努力、一起進步,才能為各自創造更大的價值。

撰文/ 董珮真

 


貿易是資源的交換,貿易商則是買、賣雙方間的橋樑。台灣在外交上的正式邦交國寥寥可數,卻能成為全球第 16 大貿易國,可見貿易產業的重要性。而貿易商在台灣經濟成長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更是製造業與買主之間的最佳媒人。

台灣早年由於勞工勤奮、工資低廉,因此吸引許多人開設貿易公司,貿易業成為經濟成長的重要根基。如今,貿易業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正面臨轉型或升級契機,需要透過整合、創新與研發,以成功的轉型與升級,來重新掌握發展利基。



「去中間化」浪潮來襲 貿易商更需積極因應  


台灣是個具有移民性格的民族,廠商彈性相當大,靠著積極靈活的生活態度,與窮則變、變則通的特性,全球到處都可以做生意,貿易業更能反映出這種優勢。

然而,面臨全球化的潮流所趨,台灣貿易業正面臨比民國 90 年經濟負成長時,更冷冽的寒冬!根據經濟部 1 月份公布的最新統計顯示,去年前 11 月解散撤銷及停業公司登記的家數高達 4 萬 800 家,創下歷史新高,也比九二一地震、經濟負成長、 SARS 侵襲等利空衝擊時還高。

以往屬於中、小企業經營型態的貿易業,如今面對的是全球資訊透明化,競爭更來自全世界,而「去中間化」的大浪潮來襲,更造成供應商與末端客戶,難免質疑貿易商的價值,讓廠商更需要積極因應。

其實,貿易業占國內生產毛額( GDP )達七成以上,是台灣經濟實力的基礎。貿易商仍有其存在的價值,只不過,貿易商的傳統思維與定位,必須加以調整。英國倫敦商工會執行長畢夏( Peter Bishop )去年來台時表示,台灣與英國一樣,近年都面臨到製造業外移與產業循環的問題,因此必須積極思索轉型之道。

廠商一定要努力在全球化市場中保持領先,想要順應變遷,迎接挑戰,必須先了解自己最擅長的專長及領域,了解自己想追求的目標,並且小心謹慎的挑選新市場,尤其是事前的市場調查工作是很重要的。



轉型   企業經營過程中的鐵達尼時刻之一


但轉型終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企業轉型,是最容易失敗的時候,也是美國學者芬克斯坦( Sydney Finkelstein )口中,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四個「鐵達尼時刻」之一!

起源於台灣的全威國際控股集團,從一家專做人造花的中、小企業,如今成為日本以外的亞洲第二大貿易商,並已在新加坡掛牌上市,年營收達 10 億餘美元。全威國際董事長王祿誾回顧說,民國 60 年代在台灣創業時,生產基地就在台灣,加上不斷的研發與創新,因此做貿易相對有優勢。

全威國際的第一個 10 年在台灣打基礎,第二個 10 年就前往亞洲拓展版圖, 1980 年代就將總部設在香港,第 3 個 10 年就到全球各地採購佈局,如今在 27 個國家擁有 50 家分公司。然而,如今做貿易的優勢不再,生產基地並不在台灣,市場也不在台灣,兩頭不著岸,整合相對辛苦,加上台灣對貿易業並沒有提供稅負優惠,不公平的租稅環境,也造成這個產業的發展失衡。

特力集團董事長何湯雄認為,貿易業絕非黃昏產業,只是今昔角色已經有所不同。過去貿易商只要提供客戶重要的產品、好的品質、準時交貨,就能滿足買主的要求。如今,這些已經不夠了,貿易商要能深入了解市場變化,從產品的造型到隔年色調的趨勢,都必須主動提出觀念與實物樣品,提供給買家選擇。



保持危機意識   早一步開拓藍海,因應未來變局


30 年前成立的泛台實業,從一家只有幾個人拎著皮箱全球跑透透的小貿易商,蛻變成為今日年營業總額數千萬美元的貿易公司。李錫山認為,早一步看出市場趨勢,早一步因應未來變局,才是生存之道。

泛台實業的第一個 10 年,受惠於中東市場的蓬勃商機,並累積足夠的實力;第二個 10 年,則是及早脫離討價還價的競爭紅海,轉進當時乏人問津的美洲藍海。第三個 10 年,面臨的是更為激烈的產業衝擊。為了沖淡「去中間化」的影響,泛台實業很早就開始開拓另一片藍海: OEM 市場,有效分散原偏重轉手貿易的風險性。

身為國內半導體材料通路龍頭,崇越科技儘管已經成為國內矽晶圓最大的代理商,卻仍然保持著「代理權隨時可能被收回」的危機意識。 20 多年來,從一家以貿易起家的代理商,成功整合了上中下游產業鏈。第一個 10 年,先完成了上市的理想。第二個 10 年,希望從為人作嫁逐漸轉到親自孕育,從傳統的代理業務,逐步跨入知識經濟的領域。



轉型成另一形態的「服務業」   進行整合以發揮綜效


面臨全球化衝擊,政治大學 EMBA 執行長于卓民認為,貿易業必須轉型成為另一種型態的「服務業」才有未來。

他認為,貿易業者如果要進行整合以發揮綜效,有兩大重點,一是策略聯盟,透過與別人合作來壯大自己,但必須慎選夥伴。至於要用何種模式,可以彈性選擇;二是掌握優勢並提升本身的成長空間。

貿易商必須體認到,目前貿易業不再只是「資訊的提供者」而已,而必須明確定位,自己的主力產品與服務為何,並透過專業組織與人才,累積的經驗與合作關係,讓自己的實力持續提升,才不至於在全球化的洪流中被淹沒。

六和化工公司董事長李世文也曾建議,貿易商可運用與供應商、客戶及經營團隊這三方面,建立長期穩定與互利的夥伴關係,以提升貿易商在整個價值鏈當中的貢獻。

他認為,貿易商必須建立相當的規模及具有健全的財務能力。可惜的是台灣許多貿易商都是中、小企業,因為稅負考量或短期心態,往往不願意擴充資本額,增加規模,導致資本額嚴重低估。

目前全世界的大型零售商,已經是大者恆大的趨勢,有些零售商甚至 go direct ,完全不須透過貿易商,因此貿易商必須掌握通路,並努力為客戶創造價值。事實上,大型化能吸引優秀人才加入團隊,大型化才能吸引大量資金投入,並整合資源,提升營業額與產品種類,提供 total solution ,並穩定與增加獲利能力。

現在講求策略聯盟、供應鏈或貿易鏈整合的年代,規模越小的業者,其營運或市場都遭到極大的壓縮,市場競爭的衝擊對規模小的企業要大出甚多。此外,組織扁平化則可以在變化迅速且複雜的市場中,做到最快與最佳的反應,並且在中長期經營追求獲利最大化。



取得市場優勢的關鍵能力   完整的全套服務


事實上,經過這幾年嚴苛的國際市場洗鍊與淘汰賽之後,國內貿易業者已經更為熟諳轉型與升級之道。

無論是採策略聯盟,或是採國際控股公司,也有採「一條龍」式之運籌管理,根據公會去年所做的貿易業經營環境調查也顯示,貿易業者多半認為,本身的市場優勢是來自於產品力強、其次則為售後服務佳、信用良好、技術研發專業。無論利基何在,未來貿易業的發展重點,將會是產品或服務本身,與藉由研發設計及國際行銷,來拉近供給與需求之間的距離。同時並積極加強整合資源,才能提升本身附加價值。

王祿誾從過往的豐富經驗中指出,創意、創新、精緻化、品牌、服務、社會責任,是貿易商邁向藍海的關鍵能力。而且,台灣貿易業的競爭者是在全世界,所以人才資源很重要,企業經營者必須找到比自己更優秀的人才,並利用良好的制度留住人才。

全威國際在年營收 1 億元規模之時,就找上著名的安侯會計師事務所做簽證,為公司建立了透明的財務制度, 10 年後在香港才能順利向匯豐銀行借到 300 萬美元的資金,持續擴充,才能達到今天的規模。

這是一個變動的時代。消費者在變,業者當然也要變!貿易商在物競天擇的環境中,一定要洞燭機先,積極調整,找到本身最有利的位置,創造自己難以取代或無可替代的價值。在何湯雄眼中,貿易商提供的不再只是商品,而是「價值」,也就是完整的全套服務( total solution )。

只要能為客戶創造價值,貿易商的前景不言可喻。以特力集團為例,從包裝設計、工廠篩選、驗貨、併裝、併櫃,到 door-to-door 的資源,從頭到尾一氣呵成。為了幫客戶降低庫存,特力還自行研發一套 MS 系統,讓上游與供應商連線,線上即可下單,即時掌握出貨;下游則與客戶的零售通路配合,協助客戶管理庫存。唯有依靠主動與價值,才能生存下去。

貿易商在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同時,自然便要設法為周邊產業創造價值,也就是創造「多贏」的局面。貿易商多擁有不少的合作廠商,彼此之間也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當特力成長之際,這些合作廠商多半也可以隨之茁壯。當然,也會有一些新開發的合作夥伴,無論大小,皆可運用「 E 化」的 IT 管理來協助。當廠商需要財務支援時,貿易商可與銀行聯繫,對於取得訂單的廠商,給予財務上的配合服務,或協助取得資金週轉;而且也可與工廠共同討論製程的安排與調整,希望提高雙方的效率與交貨品質。

路是人走出來的!在全球化環境中,想要成功轉型與升級,唯有靠效率與創新,才能永續經營。而要提高效率,就得靠企業裡每位員工的基本功;要創新,就得營造開創性的環境與氛圍。因此,貿易商應創造一個具有效率、勇於創新的環境。唯有大家一起努力、一起進步,才能為各自創造更大的價值。

 
     
     
 
         
 
     
   
 
 
 
 
 
 
 
 
     

201期 •2008年3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