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年前成立的泛台實業,從一家只有幾個人的小貿易商,蛻變成今日擁有近百名員工,年營業額數千萬美元的貿易公司,其間歷經國內、外景氣大循環與市場環境變動。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董事長兼總經理李錫山認為,唯有早一步看出市場趨勢,早一步因應變局,才是成功之道。

撰文/ 董珮真

 


當我們埋首一角,汲汲於清理過去的包袱之際,不要忽略世界正在如何變形,如何離我們而去!當我們自行其是,卻慌亂於前所未見的難題和變動之際,不要忘記別人已經發展出的規則與答案!」(註:引自時報出版社《知識經濟》一書)

刻畫在泛台實業大會議室牆上的兩行話,不僅是董事長兼總經理李錫山時刻牢記的座右銘,也深刻描述出泛台實業 30 年來堅持的理念。



成功外銷中東市場,累積往後實力  


30 年前成立的泛台實業,從一家只有幾個人拎著皮箱全球跑透透的小貿易商,蛻變成今日擁有近百名員工,行銷全世界 70 餘國。年營業額數千萬美元的貿易公司,其間歷經了國內外好幾次的景氣大循環與市場環境變動。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李錫山認為,早一步看出市場趨勢,早一步因應未來變局,才是成功之道。

畢業於台大經濟研究所、並取得留美碩士學位的李錫山,擁有豐富的專業學養, 30 年前投身於創造外匯的貿易業,專門經營沙烏地阿拉伯等中東市場,包括紡織品、汽車零件等產品的外銷。回想當年的盛況,李錫山還是津津樂道。「那時候的阿拉伯,除了石油之外,什麼都缺!」而那時候的台灣,最缺的就是外匯了。當年台灣出口的榮景,確實讓他迅速地賺到了第一桶金。對於總體經濟很感興趣的他,對於自己能夠參與這份創匯產業,與有榮焉。

但敏銳的他,很快就嗅出了市場的風向有了轉變。「那時候在每家旅館排隊等著簽約的,就有 10 幾個是熟悉的同業!」由於商機誘人,想要搶進來分杯羹的貿易商,越來越多,而中東地區的游牧民族,卻是相當擅長於殺價,在粥少僧多的情況下,這塊市場將逐漸成為殺價競爭的紅海,利潤日益微薄。如果不願意加入競爭或偷工減料,就應該及早退出這個擁擠的池塘。



遠離競爭紅海,打開美洲藍海


但轉型終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企業轉型,是最容易失敗的時候,也是美國學者芬克斯坦( Sydney Finkelstein )口中,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四個「鐵達尼時刻」之一!

起源於台灣的全威國際控股集團,從一家專做人造花的中、小企業,如今成為日本以外的亞洲第二大貿易商,並已在新加坡掛牌上市,年營收達 10 億餘美元。全威國際董事長王祿誾回顧說,民國 60 年代在台灣創業時,生產基地就在台灣,加上不斷的研發與創新,因此做貿易相對有優勢。

全威國際的第一個 10 年在台灣打基礎,第二個 10 年就前往亞洲拓展版圖, 1980 年代就將總部設在香港,第 3 個 10 年就到全球各地採購佈局,如今在 27 個國家擁有 50 家分公司。然而,如今做貿易的優勢不再,生產基地並不在台灣,市場也不在台灣,兩頭不著岸,整合相對辛苦,加上台灣對貿易業並沒有提供稅負優惠,不公平的租稅環境,也造成這個產業的發展失衡。

特力集團董事長何湯雄認為,貿易業絕非黃昏產業,只是今昔角色已經有所不同。過去貿易商只要提供客戶重要的產品、好的品質、準時交貨,就能滿足買主的要求。如今,這些已經不夠了,貿易商要能深入了解市場變化,從產品的造型到隔年色調的趨勢,都必須主動提出觀念與實物樣品,提供給買家選擇。



保持危機意識   早一步開拓藍海,因應未來變局


「所有的變化,絕不是一天之內就改變!我們必須要且戰且走!」李錫山認為,既然觀察到市場出現變化,他開始尋找下一個充滿商機的藍海。他回憶自己當時就像是演出一場「出埃及記」一般,逐漸打開全世界的市場。他曾經與雜貨部副總經理林俊達兩個人拎著皮箱,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跑遍了中南美洲 10 幾個國家。早年,這些地方無人開發,由於到得比人家早、跑得比人家勤,讓泛台實業得以在 20 幾年前就打開了美洲市場,而這塊市場的獲利更好,也奠定了公司的深厚基礎。

「我們脫離了討價還價的競爭紅海,轉進了當時乏人問津的廣闊藍海!」回首過去,李錫山不諱言,同時期的戰友,有的已經規模變小或退出市場,他很慶幸當時的決策正確,讓公司得以持續成長。泛台實業的第一個 10 年,受惠於中東市場的蓬勃商機,讓公司的經營逐漸步上軌道,並累積足夠的實力;而第二個 10 年,則是透過全球市場的開發,讓業務蒸蒸日上。

那時候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找到買主」?李錫山謙虛表示,要靠整個團隊的持續努力,包括與當地的外貿與商會等機構,保持密切聯繫與合作,投入不少成本蒐集全球的商情資訊,並積極參與各地的國際性展覽,持續累積當地人脈,透過口碑行銷與介紹。

「只要有 10 個機會,就通通要去嘗試,那怕到頭來只有兩個可用,也算值得!」他指出,「找對人也很重要,有時候當地的一個人抵過 10 個人!」如今,泛台實業有不少老客戶,就是在那個時期建立起來的。直到今日,這股精神仍然存在於泛台實業,公司相當注重團隊合作與人才培訓,充分授權發揮,並適時給予指導,鼓勵創新,而且每個月都會有多名員工出國參展拓銷。



台幣升值,為貿易商帶來莫大衝擊


1990 年代前後,台灣的投資環境開始出現變化,新台幣的匯率曾經大幅升值,為貿易商帶來相當巨大的衝擊。李錫山還記得,新台幣兌美元的匯率曾經從 40 元一路升值到 28 元,最高還曾升值到 24 元,對出口商來說,獲利等於遭受到嚴重侵蝕。

當時,泛台實業也曾面臨是否要繼續經營下去的難題,但他堅定認為,「台灣不可能沒有出口!因為台灣就靠出口成長。既然出口不可能消失,貿易業就不可能消失!」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他決定咬緊牙關撐下去。

如今回想起來,那真可說是一場激烈的淘汰賽!體質較弱的貿易商,最先被淘汰出局;而體質健全的貿易商,則在這場競賽中脫穎而出。整個市場也因為汰弱留強而整頓出良性的秩序,連價格也趨於合理化。泛台實業靠著誠信負責的經營實力,存活了下來,甚至在那段期間內,客戶數量還反向增加。

「維繫客戶關係與供應商關係很重要!」管理部副總經理林美芬認為,「信用」是企業最大的資產之一。業界都知道,泛台實業從不偷工減料、從不跳票,也從不延遲付款,許多供應商都是長期配合。面對這種外來衝擊時,大家互有默契,做些調整,便可度過難關。



面對「去中間化」危機 , 整合資源,開發 OEM 客戶


泛台實業的第三個 10 年,所面臨的是更為激烈的產業衝擊。大約從 10 多年前起,網際網路開始興起, e-Business 也逐漸成形,網路線上無遠弗屆的特性,打破了傳統的商業模式,更挑戰了以往的貿易業務方式。貿易商面對的,是更大的「去中間化」危機。

「去中間化,最容易發生在轉手貿易。」李錫山分析說,貿易商本身若沒有不可取代的優勢,很容易就會被客戶與供應商給淘汰。因此,他很早就開始思索這個難題的解決之道。他認為,「整合」的能力很重要!泛台實業不斷加強本身的實力,不僅於 1996 年通過 ISO 國際品保認證,希望提供高品質的服務;也努力整合各種資源,瞭解客戶的實際需求,尋找最好的供應商,希望擁有「能提供客戶各種需求」的能力。「客戶雖然可以自己找廠商,但為什麼還需要我們服務?就是因為我們可以找到『最適合』他的供應商!」

此外,為了沖淡「去中間化」的影響,泛台實業很早就開始開拓另一片藍海: OEM 市場。「 OEM 不容易去中間化,也更容易深耕客戶。」因此,泛台實業不僅自行培養研發與品管人才,還在中國大陸的東莞,設有生產塑膠、五金製品及模具的工廠,生產各種依據客戶樣品或圖面開模製作的產品。對泛台實業而言,轉向 OEM 市場,不僅可以保留實力,也可以讓企業繼續成長。「 OEM 與轉手貿易,可說是相得益彰!」如今, OEM 的客戶比重已高達五成,有效分散原偏重轉手貿易的風險性。



向市場學習,累積實力,因應變局


面對每個時代的變局,泛台實業選擇的是勇於迎接挑戰,開創新局。喜愛從大量閱讀中了解前瞻趨勢的李錫山認為,「變化永遠存在,就看你有沒有實力!實力夠不夠應付變化!」能不能做好?唯有靠自己!他期許泛台實業能夠「腳踏實地,勇往直前,以一步一腳印的精神,持續改善,提高競爭力,掌握致勝關鍵,建立核心能力!」

而他這位掌舵的船長,則會繼續放寬視野,提早為未來做準備!「觀察下一場戰爭在哪裡?瞭解可能的對手在哪裡?」想要在激烈競爭的貿易業生存下來,除了瞭解市場之外,還要了解自己的實力在哪裡。他說,「不怕人家優秀,只問自己是否比人家優秀?不怕沒生意,只問自己有沒有實力!」

市場永遠存在!李錫山也建議,永遠要「向市場學習」。在他眼中,市場就像「大自然」一樣偉大;而市場的偉大,就在於是「動態」的,擁有無限大的力量。所以,貿易商的定位,一定要因應時勢而調整。

他期勉「有能力提供客戶需要的」,正是貿易商的主流價值,企業必須努力為自身加分,不斷從 A 升級到 A+ ,提早為變局做準備,才能在趨勢的大浪來襲時,穩住腳步,迎接挑戰。

 
     
     
 
         
 
     
   
 
 
 
 
 
 
 
 
     

201期 •2008年3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