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不僅是維持人類生命的基本能量,也是增進人體健康及提供生活中幸福的感受。隨著消費者對於保健的高度關切,具有健康加值的食品也越來越受到歡迎。在綠色潮流下,食品產業如何因應這波大趨勢並從中發現新機會,是業者當前亟需思考的重要課題。

撰文/林蔚文

 


綠色環保議題持續受到國際間的重視,全球颳起一陣綠色風潮,各國政府在推動綠色採購與綠色消費上不遺餘力,希望能帶動具有「低污染、可回收、再生材質、省資源」特性的產業發展,這也使得企業面臨另一波的嚴峻挑戰。



健康加值食品的發展潛力


食品不僅是維持人類基本的生命能量,同時也能增進人類健康及提供生活中幸福的感受,然而隨著消費者對於健康的高度關切,具有健康加值的食品也越來越受到歡迎。 美國Nutrition Business Journal早在1996年即首先探討健康加值食品的發展潛力。從全球暢銷商品來看,據Information Research Inc.歷年觀察,新產品上市一年後銷售額達到5,000萬美元的機率僅5%,然標榜健康加值的食品,上市一年後銷售額高達25%,銷售額甚至比預定目標高出許多。

另外,據ACNielsen監控全球59個國家、89項產品發現,自2004年起,標榜具有健康加值食品的成長力道明顯高於一般食品,因而驅使全球主要食品廠商,如雀巢、百事可樂、可口可樂、Kraft、聯合利華、家樂氏,甚至連鎖速食業者,如麥當勞、肯德基等,皆陸續導向健康加值之路邁進,可見健康加值食品發展潛力不容小覷。



原料端的綠色契機


企業的綠色實踐(green practices)是指企業針對本身的環保與社會責任,以積極態度和實際行動不斷自我提升的過程;企業綠色實踐的核心價值,就是在企業運作過程中,導入環保觀念並加以落實,在獲取利潤的同時,亦強調社會責任。 1995年後,企業社會責任(CSR)觀念興起,企業關心議題在有機、堆肥、再利用及公平交易的範圍上,現在CSR所關心的議題包括碳足跡、食物里程及預防廢棄物等廣泛的範圍。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分析師陳玉玲表示,目前許多國際食品企業集團及組織,紛紛對原料端提出環保規範。例如世界最大的漁產資源買家Unilever,已注意到永續漁獲供應的威脅,也意識到發展夥伴關係的重要性,因此,在1995年與Worldwide Fund Nature(WWF)共同推動成立Marine Stewardship Counil(MSC),共同目標是「創設獨立的漁產認證制度」。2000年MSC推出漁產認證制度,從阿拉斯加到紐西蘭都有獲認證的漁產地。 而國際連鎖的星巴克咖啡(Starbucks)也在2000年與美國公平貿易組織(TransFair USA)組成聯盟,提供公平交易的咖啡認證,並協助農民取得公平、穩定的價格;同時與國際保育組織(CI)合作開發「環保咖啡供應原則」,主要承諾如果咖啡生產商提供符合協議的品質、勞工和環境標準,便能收取更高的價錢。另也開設「星巴克咖啡農學公司」,協助拉丁美洲的農民改善農耕法,讓咖啡品質更好,且得以維繫。

食品企業在原料端的作為可以從確保原料供應品質,以具公信力的認證標準取得原物料來源,並聯合供應鏈成員共同參與,提升供應商的能力與效益,達到永續原料來源的理想。



法規規範與大企業的行動支持


在綠色潮流下,食品產業如何因應這波大趨勢並從中發現新機會,是業者當前亟需思考的重要課題。2007年,Packaging Digest期刊調查廠商實施綠色包裝的動機,四成是法規要求,三成是消費者的要求。目前歐洲、美國及日本等國家都針對包裝材料制定了相關法規。 大型企業也紛紛以行動來表示支持,尤其是歐盟的食品企業,多數企業計畫以PET取代PVC材質,如英國最大零售商Tesco就削減了酒類玻璃瓶容器的使用量,並減少不必要的包裝;美國零售商Wal-Mart公佈產品包裝評估模式,要求供應商提供包裝資訊,以減少包裝使用量;美國可口可樂公司也相繼對PET瓶與鋁罐實施回收再利用政策。

食品所表示,目前國內食品的包裝材料,受限於包裝、機器及設備,絕大部分倚賴國外進口,例如塑膠包材,主要來源是來自國外,在輕量化的包材部分,又有技術瓶頸的限制,這也表示,國內業者在食品包材的部分,成長的空間很大。



產品包裝設計上的綠色思考


食品的「過度包裝」一直為環保團體所詬病的議題,過度包裝不僅造成對材料資源的浪費,同時在回收及處理過程中,也造成了環境的負擔及能源的浪費。因此企業在包裝上的綠色思考,主要是來自於對環境友善,包括減碳、節能及節水及包裝輕量化濃縮的概念及包裝材能重複使用及再生利用等原則。

日本的Asahi Beverage株式會社將飲料「十六茶」,除了採用樹脂量減低,且易於使用的PET瓶來包裝,另外,在包裝設計上,一般PET的瓶蓋為圓形,朝日公司為減低包裝對環境的負荷,瓶蓋側面採波浪形凹凸狀設計,小孩、年長者與女性消費者皆可輕易地開啟瓶蓋,跟一般瓶蓋相較,包材使用量減少了10%;並引進「窪瓶」的商標做設計,讓消費者易於拿取與倒出,因此,十六茶PET瓶比過去減量20%。



國際食品大廠的綠色行動


全球飲料大廠可口可樂也積極投入綠色包裝行動上,在金屬罐包裝方面,推行「包裝減重」措施,減少資源消耗與成本浪費,12盎斯的金屬罐重量只有第一代的五分之一,由於罐壁越來越薄,減少每單位金屬使用量,降低原材料成本,也減少能源耗用量,估計使用回收的鋁罐可減少95%能源耗損與95%二氧化碳釋出。目前,可口可樂有60%使用回收鋁罐。 在PET瓶方面,可口可樂也陸續與專業塑膠商密切合作,提高PET技術與包裝,包括去掉底座、瓶壁變薄、可重複使用等。在資源回收方面,自2007年9月開始,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實施塑膠包裝回收再利用政策,2008年2月,開始對鋁罐進行100%回收再利用,估計至2008年底回收PET瓶與鋁罐總重量將達2億磅。

同時,可口可樂也積極投入水資源管理的行動,目前可口可樂在全球超過200個國家投資,擁有1,000個以上工廠。在2007年進行水資源保護計畫,確保在不提高成本的情形下,改善水處理系統的安全性。此外,1995年起,巴西裝瓶廠已投資超過200萬美元,與當地政府、其他企業共同保護Juadiai River流域,包括興建一座新的固形廢棄物掩埋場以及一座新的廢水處理廠,確保流入水庫廢水品質,也提高用水效率,平均每公升飲料用水量從2.9公升降為1.7公升。



碳排放與食物里程的商機


在減碳、抗暖化熱潮中,對準飲食行為的「食物里程(food miles)」概念,是改變人類食物選擇的綠色革命,斤斤計較食物的運送旅程及排碳量,比計算卡路里還認真,已成為世界性的新「食」尚運動。 「食物里程」是指食物從原產地送到消費者手上的距離,包括食物原料由產地運到加工處,送到市場等運輸距離的總和;里程數越高,表示食物所消耗的汽油、產生的二氧化碳量更高。

而減碳風潮也逐漸席捲各國與食品企業,歐盟自2008年1月起,若企業未達減量目標,每出口商品一公噸罰100歐元。而美國、加拿大及日本等政府,也紛紛提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計畫。P&G、Unilever、Tesco、Nestle等全球500大企業,從2007年起合組「供應鏈領導聯盟」,向旗下供應商施壓,要求公佈碳排放量資料。



素食市場商機可期


食品所產業分析師陳玉玲指出,全球畜牧業對環境污染的危害相當嚴重,每年占溫室氣體排放量18%,使用地表面積30%,動物廢棄物更占阿摩尼亞氣體的64%,估計每生產1公噸的肉類食品,所消耗的能源是穀物的10至20倍。 因此,受到環保及健康意識的影響,全世界素食市場正在崛起,其中印度因為宗教信仰的關係,素食人口占全國人口的65%,台灣和英國素食人口同樣占全國人口10%,其餘荷蘭、美國、香港、德國,及法國,素食人口也占全國人口0.9%至4.4%不等。

根據Research and Markets調查結果,2005年美國素食市場銷售金額達12億元,預期2010年達17億美元,食品所也建議,素食人口比例應納入抗暖化貢獻與碳交易合約。 為了鼓勵企業多推廣素食產品,食品所近年來研發素食肉品,最近發展出的濕示技術,可讓大豆製漿後,直接做成素食加工肉品,對拓展外銷市場非常有競爭力。

食品所分析,台灣一年的素食產品銷售額約30億元,其中七、八成外銷國際,市場遍布日本、東南亞及歐美等地,預估台灣每年速食產品應有機會以20%的幅度成長。



有機市場快速成長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態平衡的同時,有機市場也快速成長。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美國自90年代以來,每年年均以20%成長,至2007年已達到400億美元的規模,預估至201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700億美元。 食品所表示,未來食品業的新價值來自思維的轉換,從原料的人工合成、非有機、非公平交易、肉食,以及PET瓶到天然、有機、素食、公平交易及無PET瓶;包裝材上從一般包材、非資源化包材、一般體積及重量,轉變成改變材質、減輕重量體積及資源化包材,更提升了可重複、再生利用及當地製造等可行性,而創造了新服務、改變供應鏈等,兼顧經濟與環保的永續經營,這才是未來企業應走的方向。

 
     
     
 
 
     
   
 
 
 
 
 
 
 
 
     

204期 •2008年6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