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城市光廊、光點台北、紅樓、台灣故事館......這些故事中,有的曾經面臨經營困境、有的不被外界期待、甚至瀕臨倒閉邊緣,但在經過有系統的規劃和創意包裝後,如今都展現出令人驚艷的面貌。究竟他們是如何辦到的?他們又是運用哪些創新經營模式來反敗為勝呢?


◎ 撰文/李婕 攝影/楊志雄、李婕 圖片提供/奧多廣告、台灣文創發展公司

 


大家記憶猶新的話,應該都還記得兩年前在華山藝文特區舉辦的「Simple Life簡單生活節」的盛況,兩天活動共計吸引3萬人次進場,帶進超過3,000萬門票收入及1,200萬的場內消費。
在今年屆滿百年的三級古蹟「西門紅樓」,2002年由文化局委託紙風車基金會經營管理,一樓為展示及餐飲複合式空間,二樓為茶館劇場,定期上演相聲、戲曲、舞台劇、舞蹈、音樂會等藝文活動,每到周末,總有4、5,000名遊客前往。
從高雄五福路延伸到中央公園(捷運R9站)的城市光廊,為高雄市政府委託民間業者奧多廣告規劃與經營。城市光廊的一大特色在於以光為主題,每到夜晚,猶如光影奏鳴曲,儼然成為高雄市的新地標。
不論是華山藝文特區、紅樓或城市光廊,有的曾經面臨被拆除、被閒置如廢墟的命運、有的甚至不被外界期待,但在經過有系統的規劃和創意包裝後,如今都展現出令人驚艷的面貌。但你知道,曾被形容為「一場藝術與環境空間的完美演出」的城市光廊,是如何透過活動展現旺盛的生命力?華山又是如何藉由多元包容的力量,在新舊之間激盪出新的火花?



城市光廊:堅守本業,不斷創新


高雄城市光廊(Urban Spotlight)的幕後推手奧多廣告,本業是一家經營戶外媒體為主的廣告媒體公司,之前曾投入高速公路旁的大型看板業務、參與台北市捷運廣告的投標並取得經營權,在南台灣的主要戰績則是標得高雄市政府的街道家具BOT(Build, Operation, and Transfer)案。

街道家具計畫的內容包括高雄市區內所有街道上的公車候車亭、站牌的興建及後續的維護保養工程,而奧多的收益則來自於候車亭及站牌上的廣告出租收益,城市光廊則是這個案子的回饋計畫。
奧多廣告總經理高啟銘指出,城市光廊是一個透過燈光的設計及安排為重點的街道景觀改造計畫,位於中山路到中華路之間的五福路,當時他找了9位在地的藝術家合作,以「光」為主題,全長約150公尺的街道為畫布,讓他們創作出一幅幅令人驚艷的作品。

「第一期工程最大的挑戰在於後面的清潔維護,目前奧多在高雄市有130個候車亭、1,000支站牌。一開始,有很多遭到破壞,可是你破壞我就掃,久而久之,可能因為這股傻勁而漸漸獲得高雄市民認同,很多高雄女中的學生自動自發地來幫忙掃地、勸導,這就是一種善的循環。」高啟銘強調。



首戰成功 帶來發展二期工程的機會


城市光廊一期工程的成功,也使得市府團隊開始研擬擴大計畫的可行性,在和高雄捷運公司協商後,將原本要建地下停車場的中央公園(R9站)做為城市光廊二期計畫。二期工程則以「綠」和「水」為設計主軸,以奧多咖啡廣場為圓心,搭配圓形劇場與庭園造景,同時將原本屬於中央公園的圍牆拆除,提供市民更自由開放的休閒空間。

「但公園這麼多,雖然我們做得很漂亮,可是除了漂亮之外,一般人為什麼願意來到這裡?而且還要讓他經常來,此時,可能就要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因此,二期工程最大的生命力就在於活動跟音樂節目。」高啟銘說,奧多在2006年取得6年的經營管理權之後,便積極引進各種類型的藝文活動和團體,至目前為止,幾乎每天都有兩場活動,星期假日更多達3?4場,不論是偶像歌手的簽唱會、舞蹈表演、廠商推廣活動、學校社團的發表會,都為城市光廊注入源源不絕的創意活水。

城市光廊的成功,是否也帶動了奧多廣告在營收上的成長呢?

「通常在國外的重大BOT案,大都是2、30年的營運計畫,所以前面虧個3、5年並不重要,要靠長期的回收。」高啟銘指出,城市光廊除了每年要回饋政府600萬元,每個月的清潔維護費用大概在20?30萬元、加上所有藝文活動的開銷大概30萬元,因此在前兩年都還呈現虧損,但隨著相關工程的陸續完工,城市光廊預計從明年開始可以回收。

儘管在城市光廊或後來愛河邊的水漾愛河都有咖啡和餐飲販售,每個月也都有4、500萬(愛河邊一個月大概做180?200萬,城市光廊大概200?250萬)的收入,「但從一開始投入時,我們就不打算靠賣咖啡賺錢,所以我們不會驅趕客人,你點也好、不點也無所謂,也因此我們跟市民或遊客很少有衝突產生。」

高啟銘強調,畢竟公司的本業是以廣告為主,而廣告有一大部分將來會跟戶外的event結合,像是有些汽車公司或手機業者會利用這裡的場地來做展示或促銷,所以還是要與廣告主結合。
但如果城市光廊的活動沒有創新,也做不長久,至少要有一些人跟人可以互動的元素在裡面。高啟銘也強調,除了創新,本業的支撐也很重要,所以本業一定要做好。



◎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多元經營,競飆創意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寫故事和說故事的方式。高雄用城市光廊和愛河譜寫出一首動人的光影奏鳴曲,而台北將用華山的酷玩創意來經營故事、經營感動。

華山園區前身為日治時期的台北酒廠,以製造米酒及各種再製酒為主。隨著歲月流轉,位於台北市中心精華地段的酒廠為了配合都市計畫而搬遷至台北縣林口工業區,原廠房也因而面臨閒置的命運。

1997年,因為藝文團體金枝演社闖入廢棄的酒廠演出,結果意外引發各界對這塊空間的重視。1999年,台北酒廠正式更名為「華山藝文特區」,並開放給藝文界、非營利團體及個人做為創作場域。2003年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由民間業者橘園國際藝術策展公司經營,並朝向創意文化園區的目標轉型。

為使園區的發展更具專業創意與活力,且能符合市場性,文建會在2007年開始推動園區ROT(Rehabilitate Operation, and Transfer)案,並由遠流出版社、國賓飯店及仲觀設計顧問公司合作成立台灣文創發展公司取得15年的改建經營權。

「當初會標下這塊園區,某個層面是基於使命感,因為畢竟這是台北市剩下的唯一一塊文創基地,」台灣文創發展公司董事總經理陳甫彥強調,也因此,未來要將華山打造成兼具文化時尚、美感生活、生態空間三者並存的創意空間。

台灣文創從去年12月接手,目前已經推出三期計畫,第一期先活用現有設施,也就是把一些舊廠房的安全結構處理好之後,開始導入商業用途。第二期為短期招租,同時進行第三期建設的準備。
「招租就會引進一些廠商,但我們希望廠商在這裡不是只賣服裝或產品,相對地要利用這個空間,不管是它的裝潢或可能有一些演出、展示,找到一種『跨界、創價、多元』的可能。」陳甫彥強調。



活化三部曲:造勢、人潮和熟悉度


目前華山園區的規劃分為戶外與室內兩部分,戶外展演區包括華山劇場、藝術大街、森林劇場,可做為大型藝術作品展示、演唱會及小型表演活動場地;休閒區與餐飲服務區結合,平時提供民眾休憩之用。

室內空間總面積達4,000坪,包括有烏梅酒廠及再製酒作業場,以中小型藝術表演為主、包裝室則做為藝術電影放映之用、米酒作業場可做為主題式展覽或創意商品展售;此外,果酒大樓一樓規劃為畫廊、二樓為排練室,清酒工坊二樓適合小型發表會及展覽。

「除了活化空間之外,未來我們還會提供一些育成機制,協助新銳設計師將其創作與市場做連結。但要和市場接軌,就必須要有人來,所以就要辦很多的活動,活動不見得會帶來大的收入,但活動會帶來人潮,讓大家來熟悉這個空間。」陳甫彥進一步指出,要讓消費者跟文創業者有接觸的機會,可能就要有一些固定的商家、常態性的展覽,也就是一定要先造勢,然後人潮才會出現。

但造完勢,接下來就是要怎麼把人潮黏住,進而想在這邊創造一些交易行為,所以就要去經營品牌、經營故事,這樣才會造成市集的產生。以西門紅樓來說也是一樣,就是先創造一個市集,然後把西門町的人潮引到紅樓,等到人來人往之後,再進一步去想怎麼刺激消費。

如果就商業利益考量,買賣交易對進駐廠商來說,絕對是最基礎的收入來源,所以要養活園區,不可能光靠場地招租,還必須透過活動、廣告或贊助來支撐,才能達到平衡。

不變的經營原則:共生、包容、多元

陳甫彥也不諱言,在獲利之前,維護管理絕對都是很重要的細節工作,但會試著用更有創意的方式,例如有些老樹和房子是長在一起,這時就要思考,是直接就把樹砍掉嗎?或是想辦法和兩者共存?

華山的經營原則就是追求共生、包容、多元,「譬如文創業有一百個對藝術的不同看法,我們就試著從包容當中去找到一個也許最有創意的、最值得去扶植的,但並不是說就排斥其他的,而是我們怎麼樣用不同的方法讓它多元的呈現。」所以異質多元本來就會存在,我們尊重它,我們再尋找有沒有哪些碰撞、創價的可能。

也因此,只要在華山園區逛上一圈,就可以感覺到它既有現代的感覺,也有懷舊的氛圍,新舊在這裡碰撞、結合、衝突、對比,撞久了就會產生變化,這就是最原創的創意。

 
     
     
 
 
   
   
 
 
 
 
 
 
 
 
     

207期 •2008年9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