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單車從代步工具到生活態度的演進,節能減碳的單車在全球各大城市掀起一股風潮。全球瘋單車的熱潮,更帶動了一波商機,而台灣素來稱為「自行車王國」,自然也不會在這股熱潮中缺席。無論是MIT或代工,從成車、零組件供應商,到零售業者的業績都持續成長,並朝頂級精品邁進!

撰文/董珮真

 

有些事,現在不做,就永遠不會做了!」這幾年,台灣忽然陷入空前的「單車環島熱」!在油價連番高漲之際,單車儼然成為節能減碳的最佳代言工具,也因為一部簡單迷人的電影《練習曲──單車環島日誌》,讓大家憶起了兒時踏板上的熱情,更因為巨大老董劉金標以73歲高齡,騎著自家捷安特(GIANT)完成單車環島壯舉。
在電影帶動與名人效應之下,單車的環島風潮,就在這塊美麗小島上,一波接一波地,風起雲湧。舉凡城市自行車道或鄉間小路,都湧上了許多配備齊全的自行車騎士;連不少本來怕曬黑也不愛動的女生,也跟著投入了這股熱潮。
一部自行車,靠著簡單兩個輪子,將轉出一股新商機!而台灣這個素來稱為「自行車王國」,自然也不會在這股熱潮中缺席。



◎ 生活態度再定義,從通勤工具成休閒新寵


受到全球「樂活」風潮的影響,加上能源危機與環保意識的抬頭,「騎單車」已風靡了歐美許多國家。這股風靡全球的單車熱,已不再像過去是因為買不起汽車而改騎單車,而是反映出一種「生活態度的再定義」的社會現象!騎自行車,已經變成了一種風格,騎車的人透過它,來宣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而大家對自行車的定義,也已從過去賴以維生的通勤工具,轉變成創造健康的休閒新寵。

自行車又再度回到日常生活之中,但這回與以往不同的是,它已不再只是購物、訪友、通勤最便捷的代步關鍵字而已。自行車既不耗油、又無噪音、也無污染,使用方便、不占空間,同時還是健身運動工具,以及休閒旅遊良伴。自行車不僅成為提倡環保節能、追求健康生活者的新歡,其不斷創新與升級的造型與配備,也成為許多雅痞新貴傾心收藏的精品與時尚生活的象徵。

而台灣近年在這波熱潮的推波助瀾下,也興起了單車休閒風,有越來越多的樂活一族,選擇以單車做為休閒活動。根據國內幾大自行車廠資料顯示,自行車早已搖身一變,成為高級運動器材,這點從高級單車市場的高度成長數字即可驗證,台灣社會已經準備好迎接這股風潮了。

從窮人的代步工具,到時尚的生活態度;從原本日常的通勤工具,到全球注目的運動競賽,甚至是標記個人風格的一種獨特方式。自行車集「樂活」、「休閒」、「健康」、「環保」、「綠能」等當紅元素於一身,自然也讓相關的產業踩出無限商機。

2005年,美國「抗癌鬥士」阿姆斯壯(Lance Armstrong)贏得環法自由車賽七連霸,成為這個被譽為自行車界F1(一級方程式)賽事,百年來第一位蟬聯五次以上總冠軍夢幻紀錄的車手。阿姆斯壯的熱潮,迅速帶動歐美自行車市場售價1,000美元以上高級車的騎乘風氣,也創造出強調功能與輕量化,能讓自行車騎起來更快、更有樂趣的零組件新商機。

只要走一趟國際間各大自行車展覽,就會發現近年自行車已經往「輕巧、快速、高科技、高品質」的趨勢發展。除了一般常見的二輪式變速自行車、越野腳踏車等,已普遍採用高科技、輕量化的材質與配備外,連四輪自行車與電動自行車也逐漸風行,並加入智慧型的電腦程式,甚至成為特殊需求的輔助型工具。



◎ 因應節能減碳 全球掀「自行車城市」風潮


兩輪的自行車,近年在全球各地已掀起一股大風潮,從歐洲的阿姆斯特丹、巴黎、哥本哈根、到澳洲的墨爾本等各大城市,由政策面作鼓勵,不僅改善了都會區包括停車、路權等交通問題,也改善了環保問題,進而達到了節能減碳的效果。

從2001年起,歐盟每年都會發起「歐洲無機動車日」活動,並獲得近800座城市的響應,法國更於2007年推出「自助自行車」活動,在主要道路建造自行車專用道,並於主要城市展開自行車租賃服務,不僅有效舒緩了交通壅塞現象,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時也帶動自行車銷售量明顯成長。

丹麥的哥本哈根,早在1934年就已經有130公里長的自行車道。2002年再推出10年單車政策計畫,希望到2012年時能將單車通勤率提高到50%,並將單車傷害降低50%。荷蘭政府也於1990年推出為期7年的荷蘭單車大計畫,提倡單車騎乘,改善單車路線、安全和停車問題。

澳洲自行車銷售量已連續8年超越機車,目前每年用於自行車道的建設經費約一億澳幣。墨爾本市政府去年推出了4年單車計畫,希望在2011年時,通過市區的單車比率,能從去年的3.9%提高到10%。南韓首爾市政府已計畫提供免費自行車讓民眾使用,計畫於2010年將自行車專用道由目前55公里延長至360公里。



◎ 台灣急起直追 舉辦自行車展、興建自行車道


為了因應台灣自行車騎乘與運動休閒人口的快速成長,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已於2007年正式宣布,將每年5月訂為「自行車月」;而5月的第一個星期六則訂為「台灣自行車日」。外貿協會也在每年3月舉辦以外銷為導向的「台北國際自行車展」之外,還增辦了唯一的運動產業內銷展「台灣運動暨休閒產業展」,今年更將去年廣受好評的「單車休閒館」獨立出來,做為核心主軸,自行車熱潮由此可見一斑。

在硬體建設方面,除了以觀光休閒為主的「千里自行車道」將陸續興建與擴展外,不少都會型縣市也積極投入自行車騎乘環境的打造,希望串聯各地區自行車道及綠色園道,形成全國的自行車路網。而環保署也從今年起效法歐美成功經驗,試辦「市區公共腳踏車租賃系統計畫」,將在都會市區如捷運、火車站旁,設立公共腳踏車租借站,民眾只要付錢就能租用,使用完後於就近的租借站歸還即可。藉時民眾無論是上班或洽公,又多了一種方便省錢的轉乘及接駁方式可選擇。



內銷比重上揚,都會單車市場成長近一倍


過去由於國內的地形與路況等客觀環境,不適合騎乘自行車,因此在內銷市場的表現並不理想。但近年因為油價高漲,綠色節能概念興起,加上政府倡導騎乘自行車,並開闢自行車專用道,提供民眾休閒及運動之用,使得民眾的購車意願隨之提升,也使得近年自行車的內銷比重逐年上揚,2007年已上揚至5.16%。

根據台灣自行車環島運動協會統計,受到騎乘環境的日趨健全,以及名人騎車環島的鼓舞與電影帶動的影響,目前台灣一年約有3,000人騎單車環台,而且有逐年上升趨勢。這股自行車環島熱,從買車、加上配備,還有沿途吃、喝、住宿等費用,每年大約可創造出上億元的產值,其中高級單車市場也因此成長15%。而根據官方統計,國內自行車運動日益普及化,現階段經由自行車帶動的周邊產業,年產值約可增加10億元,而相關商品營業額從2005年到2007年6月合計約達4億元。通路商也指出,近年來都會休閒自行車市場成長近一倍,周邊商品像是安全帽、警示燈和手套等銷售量皆有明顯成長。

「鐵馬熱」造就的運動行銷,背後不僅蘊藏了誘人的周邊商機,也發展出一股異業結盟的行銷熱潮。像是業界龍頭捷安特(GIANT)即以「台灣自行車島」為概念,成立了台灣第一家以販賣租賃及觀光休閒為主的自行車廣場,除了販售各式各樣的專業及休閒腳踏車外,人身相關的自行車產品及配件也應有盡有,並設有租賃部、維修部及複合式咖啡館。無論是要買車、租車、修車,還是騎累了要找地方休息,都能滿足自行車友的大小需求。

「單車喜客自行車人文精品店」更鎖定M型右端的金字塔頂級客層,專門進口中高價位的單車,並提供組裝零配件及服飾鞋帽等商品零售服務;透過限定名額的會員制度,及定期的車隊活動,單車喜客不僅成功創造出億元商機;也奠定了單車精品的品牌形象。



A-TEAM競合模式 把競爭對手變夥伴、擴大利基市場


素有「自行車王國」美譽的台灣,過去的外銷戰績相當輝煌。在1996年的巔峰時期,年外銷量曾高達948萬輛,但後來隨著產業外移,在大陸業者的競爭下,台灣已將外銷寶座拱手讓給了大陸,外銷量也一路銳減到2003年的380萬輛。

為了挽救產業外移大陸、導致出口數量銳減的頹勢,原本互為競爭對手的兩大自行車廠廠商(巨大及美利達),結合了11家零組件廠,於2003年元旦正式成立了一個非營利的學習性組織──社團法人台灣自行車協進會「A-TEAM」,在經濟部工業局的指導下,結合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及國瑞汽車體系資源,協助廠商導入知名的「豐田生產模式」,致力於徹底排除浪費、使生產技術升級,並透過降低交貨期,降低存貨、與提升品質等方面著手,以「1-1-10」(零件廠每1天交貨1回,接單後10天交貨),做為A-TEAM所有會員的共同改善目標。

這套自行車A-TEAM的競合模式,成為後來讓業界津津樂道的轉捩點。為了保有競爭優勢,原本屬於競爭對手的廠商攜手結盟,轉往研發、創新與品牌行銷發展,不僅擴大利基市場,並透過彼此競合過程,提升各廠商的核心競爭力。

綜觀其成效,不論是成車或零件出口金額均逐年成長,自2003年成立至今,短短5年成車出口總值已由5.8億美元成長至10.5億美元,幾近一倍之漲幅,不但做到「根留台灣」,也讓台灣自行車產業重新在國際市場上活躍起來。台灣也逐漸由低價量產的OEM角色,轉型成為高級自行車的研發及生產基地,成功塑造台灣成為中高價位自行車的重要供應國,2006年台灣自行車平均外銷單價高達207美元,已經是2001年的2倍!



國產單車三巨頭:巨大、美利達、愛地雅


目前台灣的自行車業者正持續朝高值化方向發展。去年全球對高階自行車的需求明顯增加,因此國內自行車業者不斷朝高階產品開發,並長期贊助國際自行車賽事,隨著贊助選手屢創佳績,國內自行車產品的知名度也大幅提升,同時歐元持續升值,我國高階自行車產品在歐洲市場更具競爭力,因此去年我國自行車外銷平均單價已上揚至約新台幣7,790元。

國內前三大自行車廠為巨大、美利達、愛地雅,銷售多以外銷市場為主,多半集中於歐美市場。在銷售型態方面,除了愛地雅以OEM為主,巨大與美利達近年正在積極推出自有品牌,目前自有品牌的銷售比重已大幅提高,美利達最高可達9成、巨大則達7成。

巨大為國內自行車產業龍頭,早期以專業製造OEM廠商起家,1981年推出自有品牌捷安特(GIANT),如今GIANT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全球知名品牌。不僅在台灣市場維持第一品牌,在各地市場也屢創佳績。像在歐洲年銷量超過38萬台,為歐洲三大品牌之一;在美國銷售量約32萬台,在專賣店市場位居第三大品牌;在澳洲也是最大進口品牌;在日本銷售也逾8萬台,居登山車中的進口品牌第一名。

美利達為國內第二大自行車製造業者,主要以Specialized、Merida、Centurion等三大自有品牌行銷全球。2002年是美利達的重要轉機年,原本自有品牌比重僅6成,OEM約占4成,但2002年美利達以3,000萬美金向美國Specialized公司購入47%股權,同時在德國成立Centurion公司,因此從2004年起,自有品牌比重已提高到9成。而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後,品牌效益也逐漸顯現,也使得美利達自行車的平均售價大幅提升,也使得去年營收較2006年成長45.33%。



建立完整產業鏈,穩固全球市場優勢


台灣素有「自行車王國」的美譽,歷經20多年來的努力,加上自行車廠商在研發、生產及行銷上的投入,如今台灣自行車產業已突破傳統代工,將以全新風貌再度向上翻揚,往高附加價值、新功能等方向發展,並持續朝向世界知名自行車品牌邁進。美國自行車的領導廠商TREK總裁博克(John Burke)就曾表示,不管是研發、生產還是行銷,台灣廠商都展現了高度的創意與彈性,台灣的確可稱得上是「全球自行車業界的國際採購中心」!。

我國自行車產業目前在全球占有舉足輕重之地位,其最大特色,就是以「產業鏈」方式來做生意。多年來從上、中、下游已經建構了相當完整的產業供應鏈。例如成車廠有巨大、美利達、愛地雅;車胎廠有正新、建大;鋁合金輪圈有亞獵士;煞車器有利奇與彥豪 ;避震前叉有速聯、榮輪;商標有政伸等等,為台灣的自行車產業發展,提供了相當穩固的優勢。

自行車科技日新月異,而台灣的自行車技術更是領先全球,無論是自創品牌,或是接受代工,台灣的自行車零組件供應商,業績皆持續成長、穩定獲利。

以自行車產業鏈來看,台灣由指標大廠帶頭,扶植下游中、小企業發展,帶動了中、下游零組件廠商包括輪圈、照明、變速器等大廠及小廠共榮發展。產業鏈可不必靠單打獨鬥承受風險,既點亮自己也照亮別人。所以相對也可發揮「母雞帶小雞」的力量,可見產業群聚的效果,發揮了團結力量大的精神!




提高安全標準 加強歐盟及日本市場競爭力


近年來全球各國紛紛提高自行車安全規範,對於台灣自行車產業的影響也相當正面。像歐盟於2006年陸續頒布的自行車安全標準,規定輸歐自行車在車架耐久性、煞車性能、耐衝擊力及結構件強度等,都必須符合新歐盟安全標準;範圍也涵蓋了城市車及旅行車、登山車、跑車、自行車零配件及兒童車。日本也由日本自行車協會提出品質認證標籤,規定在日本銷售的一般自行車及童車皆需實行認證。

雖然歐盟及日本皆提高了自行車的安全規範,但因為台灣的自行車技術本來就已領先其他國家,比較容易達成新規範的要求,因此新規範雖然增加了業者的製造成本,但在歐盟及日本市場則更具競爭力。

歐盟為台灣自行車製造業最大出口地區,雖然1998年歐盟對台灣自行車開徵臨時反傾銷稅,並於1999年2月終判確定,但國內業者不斷提升技術品質朝向高階產品發展,2004年歐盟終於終止對台灣自行車課反傾銷稅。

反觀中國大陸,目前為全球自行車產量最大國,但因長期以低價策略搶占市場,引發許多國家對中國採取貿易制裁。歐盟先對中國自行車課徵高額的反傾銷稅,後來還擴及到自行車零件業,甚至2005年7月歐盟對中國自行車的反傾銷稅提高至48.5%,因此,中國自行車業遭受歐盟課徵反傾銷稅,反而有利於台灣自行車產業的未來發展。

 
     
     
 
    
   
 
 
 
 
 
 
 
 
     

208期 •2008年10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