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對經濟造成重大傷害,也使得全球信用危機持續惡化,貿易風險正在悄悄蔓延。以目前詭譎多變的國際貿易市場來看,包括企業延遲付款指數、企業財務壓力,以及企業倒帳甚至倒閉等風險皆在急遽上升之中。此時此刻,對於台灣貿易商而言,貿易風險之評估顯得更加重要。

撰文/董珮真

 

世界貿易組織(WTO)最新預測指出,今年全球貿易量將萎縮9%,創下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大跌幅。台灣經濟成長率有近七成是來自對外貿易的貢獻,因此,國際景氣一旦反轉,對台灣經濟的衝擊,遠遠超過其他國家,這從國內出口貿易量已持續6個月衰退可見一斑。
在這波金融海嘯肆虐下,全球經濟一片低迷,貿易風險也持續攀高,在現階段景氣未見明朗之際,廠商除了得面臨競爭激烈、利潤壓縮的全球市場,如今還得面對貿易風險及信用風險的嚴厲考驗。



◎ 貿易成長率持續下滑,融資市場惡化


全球需求疲弱,造成整體貿易量持續衰退。世界銀行去年即指出,「金融危機導致全球貿易27年以來首次出現下滑!」WTO也提出最新預測,今年已開發經濟體的貿易量將萎縮10%,開發中經濟體則萎縮2%到3%,合計整體貿易量將萎縮9%。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分析,去年全球服務貿易與商品貿易總額成長率將趨緩至4.9%,並預測今年貿易成長率將持續下降至4.1%,目前已導致許多國家的出口巨幅下滑,像台灣出口總值已連續6個月負成長,1月出口衰退高達44.1%,創下歷年最大跌幅。

由於貿易金額出現縮減,全球貿易融資市場已嚴重惡化,去年11月份WTO認為,貿易融資之流動性缺口約為250億美元。但今年3月間,由於形勢繼續惡化,WTO分析此缺口已擴大至1,000億美元,比起4個多月前足足增加了3倍。



◎ 國際信用緊縮,取得貿易融資困難度高


貿易融資是金融機構提供給進出口貿易商的貸款、保險或擔保。根據WTO的資料顯示,全球有高達九成的貿易商都會利用到貿易融資,可見其重要性。而貿易融資通常是短期而且低風險的,但受金融海嘯肆虐,銀行目前連貿易融資都不太願意放出,即使願意,成本也過於高昂,讓廠商無力負擔。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國際間信用緊縮效應從去年8月起便逐漸顯現。根據WTO去年統計,在全球13.6兆美元的產品貿易總值中,約有9成是仰賴「信用狀」或「信用保險」等融資與保證相關形式來交易。如今,銀行彼此之間缺乏信任,拒絕承兌其他銀行開立的信用狀,作為交易款項的撥付證明,也不願為大宗商品的買賣家,提供運輸各類商品所需之擔保。

而包括各銀行及信貸機構,都提高了進出口企業的貸款利率,同時還增加了附加條件,導致企業從銀行取得貿易融資的難度越來越高。業界也擔心,若貿易融資問題無法解決,將導致信用擔保體系瓦解。更將加劇全球經濟惡化的情勢,尤其將衝擊到開發中國家。



◎ 經濟成長率往下降,信用危機也升高


全球金融海嘯所拖累的經濟衰退,去年初先從美國開始,然後於第4季廣泛蔓延至英國、西班牙、冰島等國。而這波信用危機的衝擊,也始於危機核心的房地產市場「泡沫」工業國家,繼而波及到經濟成長平穩的「非泡沫」國家,如義大利、法國、德國及日本等國。

國際信用保險機構科法斯集團(Coface)去年已觀察到信用危機開始爆發,根據全球65國賠償資料顯示,企業付款行為自去年1月份開始惡化,去年前四個月的企業付款違約件數,較前年同期上升達45%。因此科法斯預警,全球商業貿易信用危機已經來臨。而且危機目前已蔓延到各國,連東歐也受到拖累。

據科法斯歷年觀察,每當經濟成長率往下降時,信用危機發生機率也隨之升高,企業拖欠貨款的狀況也會增加。科法斯先前提出《2008國家貿易信用風險評等報告》中,曾預測2007年至2008年的企業拖欠貨款指數會升高47%,日前更進一步預估,信用危機將持續至今年底。

全球過去曾歷經5次信用風險:包括第一次與第二次石油危機、美國經濟衰退、網路泡沫及911事件、以及這次的次貸風暴。2000年至2001年全球發生網路泡沫化時,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跌幅僅有2.5%,但這次從2007年至2009年全球GDP平均將下降3.1%,因此推斷這兩年企業付款拖欠情況,將會比網路泡沫化期間更嚴重。不同的是,這次信用危機因為涉及金融市場的重整,信貸緊縮情況相對將更嚴重。因此,自去年起,科法斯已採取相應措施來控制授信額度,尤其是一些直接出口至歐美國家的企業。



◎ 全球企業付款風險大,倒閉壓力攀高


鄧白氏(D&B)的調查資料也顯示,自從美國發生金融風暴以來,全球的信貸市場就出現明顯變化,企業的倒閉率從2007年前半年到2008年前半年就上揚了42%;而代表企業是否準時付款的衡量指標「企業付款指數」(paydex),當指數越高時,付款越準時,從2007年第4季到2008年第1季已大幅下滑,當時就已經出現警訊。

美商鄧白氏公司台灣區總經理羅立基分析說,「企業要倒閉之前,是有前兆的!」鄧白氏以多項指標研製的「財務壓力指數」(FSS),用來觀察12個月之內的企業倒閉風險。這項指標從去年起就出現激升的趨勢。其中的「企業付款指數」,更可以真實反應企業的付款情況,「付款情況是假不了的!」企業在倒閉前12個月的付款指數往往會急速降低,顯示企業的財務壓力變大,最後恐怕將邁向倒閉一途。

科法斯近期的客戶交易調查也顯示,確實有7.6%的受訪企業,曾於去年下半年被買方拖欠貨款,這是自SARS衝擊經濟以來的最高數字,而「整體市場萎縮」及「缺乏融資管道」是導致買方拖欠貨款的兩大因素。尤其是香港、中國及美國這三大主要市場中的電子業、玩具業、成衣業及紡織業,企業付款表現持續惡化,全球經濟降溫很可能會讓今年延遲付款的情況日趨嚴重,科法斯提醒企業應該加強監控客戶的付款表現。



◎ 信用危機廣泛蔓延,新興國家也受波及


在科法斯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畢李察眼中,「現在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倖免!」這次全球信用危機衝擊,已經從主要核心工業國家,迅速蔓延至鄰近的新興國家。即使是先前被認為可抵禦危機者,現在也難免受到波及。

像是亞洲地區於去年底受到衝擊最明顯。由於受歐美外貿需求銳減,尤其消費性產品需求降幅最多,台灣、香港和中國大陸受創嚴重。

根據科法斯第一季發布的《國家貿易風險調查》顯示,這次包括德國、比利時、西班牙、希臘等原本列於A1到A2的國家,由於企業付款延遲情況略有增加,因此被列入「負面觀察」名單;而澳洲、紐西蘭也因為企業付款情況欠佳,因此從A1被調降評等到A2。
台灣這次是因為出口衰退導致企業付款延遲增加,而被調降評等,從原本的A1降至A2。香港因為貿易開放,經濟受創也大,而消費信心下滑也讓內需市場緊縮,這次也被調降評等至A2。新加坡也因同樣理由,從A1列入負面觀察名單。而中國大陸(A3)及俄羅斯(B),這次也首度被列入負面觀察名單。

而近期拉警報的東歐國家,波蘭(A3)與阿爾巴尼亞(D)是直接從正面觀察名單剔除;至於斯洛維尼亞(A1)、匈牙利(A3)、克羅埃西亞(A4)、烏克蘭(C),也由於企業付款能力下降,而被列入負面觀察名單。在南美洲國家中,墨西哥則從A3調降評等到A4,智利(A2)與厄瓜多爾(C)也被列入負面觀察名單。

通常貿易風險被列為A等級(A1到A4)者,是屬於風險較低的國家;若列在B級以下的行列,則顯示其貿易風險存在著潛在危機。科法斯對於新興國家的貿易信用風險評比,大多都介於A3級到D級間,意味著目前吸引全球貿易商前往投資的熱門新興國家,仍然存在著許多未知的風險,值得投資者密切注意。



◎ 台灣貿易風險升高,延遲付款比率提高


台灣已於2006年12月被科法斯列入「負面觀察」名單,今年初跟著多數以貿易為主的國家調降評等,從原本的A1降了一級至A2,代表企業的付款能力尚可,只是延遲付款的比率比過去提高了。

科法斯認為,台灣的政治、經濟情勢持穩,經過2007年及2008年首季的強勁經濟成長後,受到全球外貿需求持續走弱影響,自2008年第2季經濟成長已開始趨緩。而台灣出口到中國大陸總額的7成,最後會再出口到美國,因此,美國市場一萎縮、訂單需求一銳減,對台灣出口影響尤其嚴重,加上中國大陸失業率升高,內需市場縮小,而佔台灣GDP總額76%的電子業出口、以及觀光業也已深受衝擊。

因此,今年台灣經濟將呈負成長,在信用緊縮及業務前景不明的情況下,企業利潤緊縮,會傾向暫緩投資。而企業付款行為將持續惡化,毛利勢必也會被壓縮。



◎ 中國以出口為導向,紡織等產業影響大


據關稅總局統計,去年在台灣前十大主要貿易夥伴當中,貿易總額排名在前的國家包括有中國大陸、日本、美國、香港、韓國等,其中,中國大陸加上香港的比重就超過4成,可見兩岸三地的貿易依存關係緊密。此外,台灣與東協近年的經貿關係緊密,東協已成為台灣第3大貿易夥伴,去年雙方貿易量已超過600億美元。

科法斯認為,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在經過2007年高達11.9%的高峰之後,因為出口及內需下降而於2008年開始減緩。由於工業國家的訂單佔中國大陸總出口量高達46%,這些市場需求一旦下跌,將讓中國大陸出口呈現嚴重下滑;而投資及消費減弱也會讓問題惡化。科法斯預期,中國大陸今年的經濟成長率約為7%。中國大陸政府已決定投入人民幣4兆元,刺激主要基礎建設,希望防止嚴重的經濟下滑,而導致呆帳和企業倒閉數字攀升,及可能引起的社會不安問題。

從產業別來看,目前兩岸三地受到金融海嘯衝擊較大的行業,包括服裝、紡織、玩具、珠寶首飾、汽車零配件等以出口為導向、出口到已開發國家為主的產業。而因應危機能力比較強的產業,包括製藥、農產品、環境、能源、基礎設施等產業。這種現象其實也呼應了中國大陸政府目前推行的經濟振興計劃,主要是針對內需市場。

因此,若要考量企業是否具有對抗這波危機的能力,關鍵可看看該企業的產品是面向出口市場,還是國內市場而定。

至於東協十國的經濟表現不一,其中,新加坡仰賴國際貿易的比重最高,其次是汶萊、馬來西亞,而印尼仰賴國際貿易之程度最低。而菲律賓仰賴國內需求的比重較高;越南近年的外來投資比重較高。通常外貿程度較高者,市場開放程度及法令完善程度往往也較高,因此廠商在與這些國家進行貿易往來時,可由其開放程度,評估其貿易風險。



◎ 放帳交易比重提高,逾期情況惡化


目前市場上的「放帳交易」(Open Account,簡稱O/A)比重逐年提高。由於不必逐筆經由銀行核報額度才放行資金,可降低貿易融資成本,因此近年來放帳交易在業界相當盛行,但這種交易模式本質上是屬於一種遞延付款的買賣方式,將會形成「應收帳款」,對賣方來說,必須承擔的風險很大,若稍有不慎,企業將可能遭受重大損失。

法商科法斯產物保險台灣分公司業務部協理張育立舉中國大陸為例,放帳交易每年皆以20%至30%的比例持續成長,甚至已經有超過半數的企業採用這種放帳交易作為付款條件。但科法斯針對中國企業信用風險管理之最新調查也顯示,中國大陸的企業(包括國營與私人)延遲付款比例正升高,信用風險也在加速攀高,因此企業提高風險控管的比例也大幅提升。

去年以中國大陸為基地的企業,已經面臨到融資困難的問題,單是放帳逾期的情況,從去年起就持續攀升,有越來越惡化的趨勢。由於兩岸三地的台商企業,大多是供應鏈的上中下游廠商,「三角貿易」是主要的往來方式,彼此之間大多以放帳來維持營運,但目前受到放帳逾期的拖累,很可能將成為龐大的「三角帳」。

從科法斯的市場調查資料也看出,有六至八成的企業採取放帳交易,是因為市場競爭所致,有超過4成客戶,認為付款條件是交易能否成交的關鍵因素之一,尤其對中、小型企業更為明顯,為了贏取客戶的訂單,只能接受這種付款方式。通常廠商能接受的放帳期間大約在60天以內(約四成),30天以內也不少(約3成),放帳會拉長到90天的就比較少了(約1成),而120天已經是企業能夠忍受的極限。

不過,在彈性付款條件的背後,隱藏的就是信用交易風險。從去年年中起,許多數據皆出現了警訊。像是放帳逾期的案件增加了45%,大中華地區則平均增加了35%,而放帳期間也開始拉長,30天的會延到60天,60天的會延到90天,其中,60天期的比例拉高到五成,90天期的比例也提高到15.5%。可見,廠商的收款壓力逐漸提升,約有20%以上的中小企業應收帳款,往往在超過發票到期日後60天仍未收到,嚴重影響企業的現金週轉,預期這種情況還會持續到今年。

全球經營環境瞬息萬變,此時必須更加保守應對。廠商在拓展全球市場的同時,一定要事先做好貿易風險評估。面對信用緊縮的效應開始浮現,貿易商一定要嚴格控管放帳比例、做好資金水位與風險管理,以免踩到地雷而蒙受損失。尤其兩岸三地的貿易依存度高,廠商一定要提高風險意識,才不至於在競爭激烈但利潤微薄之際,遭逢更大的收款風險。

 
     
     
 
 
   
 
 
 
 
 
 
 
 
     

214期 •2009年4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