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成短單、春燕是不是已經築巢的同時,車王電子董事長蔡裕慶卻說,「中國大陸車電產業不但進入春天,連夏天都快來了」,讓人再次見識車用電子的發展實力。


撰文/李惠琳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預估,今年全球汽車電子總產值將有1,490億美元,而2007年至2012年全球產值將會以複合年增率(CAGR)5%成長,至2012年總產值達到1,910億美元。
在消費者越來越重視行車舒適、娛樂及即時資訊,以及配合各國法令強制安裝安全性車電產品的情況下,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國際合作發展部協理王正健說,「汽車電子產業向上的發展趨勢絕對是必然的。」



◎ 歐美車廠 轉向亞洲採購


去年在金融海嘯的影響下,全球車市大幅衰退,也直接影響到汽車電子的整體產值,Strategy Analytic指出,雖然汽車電子到2015年都會持續成長,但2009年將面對艱困的考驗。不過這個全球性的危機,卻也為台灣的廠商帶來新的轉機。因為過去汽車電子主要需求是在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約佔60%以上的市場,而關鍵元件及技術掌握在這些國家的手中,台灣廠商並不容易切入OEM(原廠)市場。

不過在不景氣時,車商及Tier 1供應商也面對龐大的成本壓力,王正健就說,一些國外的採購人員,現在甚至被要求降低30%的成本,這也使得他們的零件採購開始轉向亞洲市場。

環電汽車電子事業處總經理盛元新就說,歐美車商在成本控管的考量下,陸續外包非關安全系統(Safety System)的零組件,藉此降低成本,此舉也讓長期耕耘OEM市場的環電擁有絕佳的機會。

另外在上個月舉辦的「台北國際車用電子展」中,包括德商Audi汽車集團在內的多家國外車廠都首度來台採購,其中怡利電子的新款觸控式藍芽、觸控式影音系統和吸頂式螢幕,以及堤維西新推出的LED車燈等已受到Audi青睞,可望打進供應鏈中。

長期深耕AM(售後)市場的台灣車電廠商,也因這波不景氣受惠。知名研究機構Lang Marketing指出,目前北美因通用汽車及克萊斯勒兩大集團嚴重缺乏資金而相繼關廠,跟著拖累OEM零組件廠,預估今年OEM零件經銷商將關閉至少2,000家,近50億美元的零件缺貨商機會流入AM市場,包括機械維修件和碰撞維修件的經銷商都將獲益。

另外,在經濟景氣好的時候,消費者換新車的機會將增加,景氣不好,修理車輛或是購買二手車的比重則會增加,進而帶動AM市場的發展。整體來看,東陽、台灣開億、瑞利工業及耿鼎等生產汽車鈑件的廠商,今年在北美AM市場接單狀況都很不錯,4月份外銷訂單仍維持3月水準,出現淡季不淡的榮景。耿鼎副總經理潘銘雄就表示,以往4、5月車身鈑件外銷訂單就會趨緩,不過今年耿鼎從農曆年後每月訂單大約都有3億元,4月份外銷訂單也不錯。



◎ 汽車下鄉 中國市場快速崛起


在西方先進國家車市萎縮之際,另一端的中國大陸車市卻逆勢上揚,在2008年汽車總銷售量已達到938萬台,排名世界第二。今年中國大陸當局更斥資50億人民幣要推動汽車下鄉,補貼農民更換已報廢的三輪車或小貨車,預估在今年內會帶動100萬輛的汽車銷售。

而以汽車電子零部件佔有比率逐年提升的狀況下,中國大陸汽車電子的市場規模實在讓人不敢小覷。根據十一五計畫,2010年中國大陸汽車零部件市場將會達到1.2兆人民幣之譜,其中OEM市場就有6,300億,AM市場則有1,700億。同致電子技術顧問駱光祚認為,中國大陸是未來汽車電子的重點發展地區,台灣車電廠商應該要把握這個時機,與中國大陸主機廠或是協力廠合作。

他指出,因為車電產業和3C產業很不同,3C產品因為生命週期短,相對回收的時間也會比較快,且只要研發出單一產品就可以上通路賣產品,但車電產業牽涉安全性,必須一次又一次地進行整車測試,廠商根本無法單獨生存,一定要和汽車主機廠進行整體的配套才有機會。

但台灣汽車工業不是很強,車廠規模也不大,加上沒有自有品牌的汽車,業者一定要往外尋求合作;因此他建議運用台灣在電子設計及生產製造上的優勢,結合中國大陸在市場規模快速成長的優勢,共同發展車電產業。像是先針對一些先進的車輛電子系統建立開發平台,再利用兩岸分工的方式進行系統開發計畫,最後以合資方式共組汽車電子的系統公司。



◎ 本土車廠帶動 供應鏈正在成形


確實,中國大陸最近不論是在「十一五計畫」或相關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都把汽車和車用電子列為國家發展的重點項目,但數量成長容易,技術提升可不是一蹴可幾的。中國大陸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院副主任王曉明就指出,「中國大陸的汽車產業現在正處於『大而不強』的階段,和歐美、日本大廠相比,主要的差距在汽車電子,而非機械的部份。」

中國大陸現在對車用電子的產品和技術是需求孔急,積極在培植本土的汽車電子廠商,但國外車廠在進入中國大陸時都帶著自己原本的配套廠商,本土廠商現在面臨最大的困境就是打不進關係緊密的供應鏈中。

既然沒辦法切入國外車廠的供應鏈,乾脆自己另闢戰場,因此,中國大陸當局現在強力推動自有品牌的汽車,藉由本土車廠的壯大,形成新的供應鏈體系,來帶動整個車電產業的發展。王曉明指出,目前電子控制系統及電動汽車是中國大陸發展的二大重點,在電子控制系統的重點領域包括胎壓監測系統、車載故障診斷系統(OBD)、發動機鎖止防盜系統、車載網路控制系統、主動式轉向頭燈(EPS)、汽車LED前照燈、數位化儀表系統、車輛電子穩定控制系統(VSC)、驅動力分配系統、安全氣囊系統(ABS)、電子式手煞車系統,以及自動避撞系統。

而電動汽車發展的重點領域則為利用現有能力生產電動車及油電混合車、先進動力電池系統、電池管理系統、電機及驅動系統、電動車用大功率電子器件、車用DC、車載充電器及空調電動壓縮機。
在景氣一片低迷,期待春燕到來之時,車王電子董事長蔡裕慶卻說大陸車電市場「不但進入春天,連夏天都快來了」。他認為台灣廠商要把握機會切入中國大陸的車廠供應鏈,「隨著兩岸投資法規的開放,未來不論是中國大陸零件廠來投資台灣車用電子廠,還是台灣投資中國大陸的重要零組件廠,都是台商進入中國大陸車廠供應鏈的利基。」



◎ 安全系統 成長力道最強勁


美國先進科技(Telcodia Technologies)執行總監Craig Vielguth曾說,汽車產業和其他像是IT產業的結合,將讓車輛更加智慧化,讓車輛行駛更具安全性。根據統計,現在全世界每年仍有120萬人因車禍死亡、4,000萬人因車禍受傷,這代表車輛安全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Strategy Analytics的研究報告也指出,目前汽車安全系統仍是汽車電子領域中成長力道最強勁的,年平均成長率達到25%。而在一份杜邦汽車的最新調查中也指出,大部分消費者認為最需要考慮的問題是汽車安全性,比起汽車性能、車載娛樂和燃油效率都來得重要。

因此近年來許多國家開始立法強制安裝涉及安全性的車電產品,像美國規定2007年新車必須安裝TMPS(胎壓監測系統)、2012年要強制安裝電子車身穩定系統,歐洲也規定2007年所有商用車必須安裝行車紀錄器、2009年新車必須安裝E-Call緊急救援、2013年所有商用車輛與新出廠貨車都必須安裝車道偏離警示系統,中國大陸則在2008年強制北京所有計程車都必須安裝導航系統、2009年強制所有新車安裝TMPS等。

而在每個系統設備的背後必然會衍伸出許多商機,以E-Call緊急救援系統來說,因為在歐洲許多山區或偏遠地區人煙罕至,若有事故發生也沒有人知道,若裝上E-Call緊急救援系統,在系統偵測到異常情況時會通報管制中心,管制中心再以電話聯繫確認是否有事故發生。在這整套救援系統中,就可以帶衛星定位追蹤、Sin卡等系統及零件廠商等。

王正健說,法令一旦強制安裝,就會出現產品需求,不管是美國、歐洲或是中國大陸,動輒百萬台的數量,是可以好好把握的商機。以美國強制車輛出廠都必須安裝TMPS為例,美國汽車年銷售量達一千多萬輛,基本上單一市場就有千萬台的基本需求量。而中國大陸將TMPS列入標準配備,估計每年也有高達500億人民幣的採購商機。



◎ 找到利基點 才能脫穎而出


面對蓬勃發展的車電市場,不管是IT廠商或是貿易商都希望能雨露均霑,目前包括鴻海、廣達、聯電、光寶、台達電及緯創等IT大廠都已投入,而對於想跨足經營的廠商,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國際合作發展部協理王正健認為,「最重要的是找到市場需求量大的產品,或是與正在成長的廠商合作」。

目前台灣車用電子較有優勢且具潛力的領域是在車載資訊系統(Telematics)和LED,其中車載資訊系統包括GPS模組和車用多媒體系統等,2008年車載資訊系統和LED就佔了車電總產值70.2%。王正健特別指出,未來手持式的車用GPS會慢慢式微,「因為車廠現在都自己跳下來做,直接裝上嵌入式的系統」。
他也建議廠商可以從「市場」、「核心能力」及「產品」來思考如何投入車電市場。

◆市場
  若原本就和整車或是Tier1廠有合作關係,便可藉由現有供應鏈關係來進入新的市場;另外也可以
  憑藉已有的國際大廠接單經驗,來爭取其他供應鏈體系的訂單。或是透過現有AM市場的實績,
  來進入門檻較低的新興市場OEM體系。

◆核心能力
  傳統廠商可以透過核心技術的升級,提供更具價值的車電產品,像是LED燈;或是提供一般汽車
  零組件供應商比較不擅長的資訊產品,如LED、車用電池等;也可以透過投資或併購現有的車電
  廠,來取得與本身核心能力相關的技術,進而進入國際車廠供應鏈。

◆產品
  在所提供的產品上,可以透過廠商之間的合作,把不同功能的多種產品模組化或系統化,以利直
  接取得整車或Tier 1廠的訂單。傳統汽車零組件廠也可以與專業的車電廠或IT業者合作,透過技術
  合作將現有產品升級。

雖說車電市場很大,但同樣競爭的產品也多,廠商要怎麼突顯自家產品的特色、在眾多產品中脫穎而出,才是最後能不能搶下訂單的決勝關鍵。

 

     
     
 
 
   
 
 
 
 
 
 
 
 
     

215期 •2009年5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