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兩岸交流的更緊密合作,兩岸的人流、物流與金流,也已邁入新階段。雖然陸資來台有諸般利多,但不可諱言,若政府未擬妥相關配套措施,勢必會使台灣產業在未蒙其利前先受其害。因此,透過兩岸之間的積極協商,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有效引進外來資金錢潮,對台灣才能產生具體的正面效益。

撰文/董珮真

 

新政府上任剛屆滿一週年,兩岸的經貿合作也越來越密切!回顧這一年來,冷凍已超過半世紀的兩岸雙向交流,已逐漸融冰。去年兩岸貿易額已達到1,292.2億美元,同比上升3.8%。台灣每年有4成出口銷往中國大陸,貿易出超已達700億美元,貢獻經濟成長率約四分之三。因此,兩岸確實有必要加強經貿合作。



◎ 雙向投資 互利雙贏


從去年第二次「江陳會談」簽署了兩岸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件直達與食品安全衛生等4項協議,再加上先前已開放的中國大陸可赴台灣直接投資等政策,兩岸已正式揭開了通航、通商及通郵的「大三通」時代。

隨著兩岸交流的更緊密合作,兩岸的人流、物流與金流,也已邁入新階段。第三次「江陳會談」已於今年4月圓滿落幕,兩會針對定期航班、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金融合作等簽署3項協議。未來,兩岸常態班機直航將增加航班;台灣將與中國簽署金融監理備忘錄(MOU),台灣也將公布陸資來台投資相關規定及配套措施,及首波核准開放中國投資的99項產業。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宣布,要推動中國大陸企業赴台灣投資,並擴大對台灣的產品採購。目前台灣已與中國大陸簽署9項協議及1項共同聲明,將來將循序漸進擴大開放投資領域。未來雙方若能秉持「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原則,兩岸的雙向投資及產業合作,將可望陸續實現。



◎ 先緊後寬 循序漸進 有成果再擴大


然陸資來台所涉及的投資項目、行業、金額及形式相當廣泛,牽涉兩岸龐大的資金流動;中國大陸勞工來台就業、隨行家眷及子女的工作、就學、醫療等相關議題,更涉及雙方法律規範,問題十分複雜,必須經過周密規劃及協商才能達成共識。

國內對於陸資來台,不僅朝野歧見大,就連相關部會意見也相當紛歧。幾經討論,最後決定將分三階段漸進開放。行政院近期已核定《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草案,對開放陸資來台投資,依據「先緊後寬」、「循序漸進」、「有成果再擴大」等原則,開放項目採取「正面表列」方式。等將來開放到一定程度,可能再將正面表列改成負面表列,並將協調配套措施,盡速公布實施。

對台灣而言,陸資來台雖可引進對岸龐大資金,但相關業者也不免擔心,會不會對國內產業造成威脅?對台灣而言,陸資來台雖可引進對岸龐大資金,但相關業者也不免擔心,會不會對國內產業造成威脅?甚至造成技術外流?



◎ 陸資來台 低價品衝擊某些產業


對傳統產業而言,許多業者憂心,未來若大幅開放中國大陸產品進口台灣,當「Made in China」的低價產品進入台灣市場,台灣產品在價格競爭上會居於劣勢,有遭「驅逐」之虞。包括農產品、消費電子、飲料、菸酒等產業,皆多少會受到影響。

以農產品為例,去年台灣銷往中國大陸農產品約5,000萬美元,中國大陸銷到台灣約2億5,000萬美元,兩邊市場規模差距相當大。大三通之後,台灣農產品運輸成本降低,運送時間縮短,但相對中國大陸低成本的農產品,也會大量傾銷到台灣,將稀釋台灣農民的收益,這種「磁吸效應」恐更明顯。

業者指出,台灣水果可與全球競爭的是「品質」而非「價格」!以芒果、蜜棗、蓮霧、玉荷包荔枝等台灣招牌水果來說,是以「高成本、高技術」生產出來的「高品質」農產品,可以為農業創造高附加價值。中國大陸雖已是世界主要市場之一,但對台灣農業而言,中國大陸低價農產品的傾銷才是農民隱憂,也可能對國內農產產生反效果。

也有業者憂心,陸資來台之目的,不在台灣占多少股權,而是想窺探台灣較為特殊產業的管理、技術,或挖角人才,資金來台三、五年後即撤資。而技術是否外流,將是開放陸資來台的潛在顧慮。政府必須透過縝密規劃,制定管理機制與完善配套措施,才能避免相關產業反彈及引發政治紛擾。



◎ 兩岸投資 「單向」改為「雙向」流動


事實上,目前兩岸呈現的是「單向」投資的不平衡現象,台灣廠商大幅度投資中國大陸,單是最近兩、三年間,台灣對外投資金額就有超過6成是前往中國大陸,而中國大陸資金卻因為政策限制而無法來台,兩岸資金往來呈現「一面倒」的趨勢。

反觀中國大陸,近年在經濟高度成長後,經濟實力大增,早已非昔日阿蒙!2007年中國大陸全年對外直接投資金額(非金融部分)已達187億美元,早已超過台灣對中國大陸投資的總額99.7億美元,而且仍持續呈現快速成長,未來中國大陸對外投資金額將不容小覷。極力想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台灣,實在沒有理由將這股「錢潮」擋在門外!而應該扭轉過去兩岸投資的「單向」流動,改變為「雙向」流動,盡可能借力使力,提升台灣競爭力。

截至2006年底,中國大陸對台灣的直接投資,只有區區2,000萬美元,包括知名的聯想及天獅集團,都已透過海外分支機構的名義,進駐101大樓;知名的小肥羊等餐飲品牌,也都在台開業。此外,還有許多中國大陸公司,藉由香港設立公司的方式,迂迴進入或藉第三地私募基金模式來台。

根據非正式統計,今年以來外資淨匯入已超過新台幣千億元,並大量流向股市及匯市,其中就有許多是中國大陸企業的資金。但若不能適度規範,不免會對國內股匯市帶來劇烈波動的負面影響。



◎ 產業攜手合作 創造兩岸產業鏈


從台灣角度來看,未來若能透過兩岸經貿的正常化,讓雙方各具優勢的產業攜手合作,建構「台灣研發、大陸製造」的完整供應鏈,解決過去兩岸資源或資金配置扭曲的問題,並可讓台灣成為企業經營的決策中心及價值創造的基地,同時以研發設計、高附加價值生產及後勤支援等功能,來建立營運總部。

過去兩岸產業的合作,主要偏重在利用台灣充沛的資金、領先的技術與國際行銷網路,配合中國大陸廉價的勞力與土地,使中國大陸成為台灣最大的製造基地。但未來非勞力密集型的產品,就不一定要在中國大陸生產,因此有助於維持台灣研發,發展技術密集產業的優勢地位。加上台灣原本就具有的優勢管理及技術條件,台灣產業將可因此升級、戰略位置也可獲得提升。

對中國大陸業者而言,將可重新布局全球營運模式,包括在台灣成立採購辦公室,善用台灣在產品設計、關鍵零組件開發上的優勢,或以台灣為出口基地,擺脫「大陸製」(made in China)幾乎成為「低價」代名詞的不利態勢。



◎ 中國大陸國有企業 來台投資腳步快


「外資圈分析,陸資來台投資有幾類方向:一是投資具互補地位的產業,如台灣優勢產業是科技業,科技龍頭大廠應會吸引陸資青睞;二是傳統產業的龍頭、或是金融業等將優先受惠;三是具有專業技術的產業,如高科技產業、精緻農業等。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副所長劉孟俊認為,相關政策之陸續鬆綁,將有利於日後中國大陸與台灣洽談台商投資保障、避免雙重課稅等議題,而開放之後,預期台商資金回流的意願將大為提高;而中國大陸國營企業來台投資的腳步將會很快;但陸資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應該還需要一段時間。

繼去年底對台灣採購20億美元的面板之後,中國大陸近期也再度對外表明,要擴大對台採購。目前已知中國商務部旗下的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已準備籌組大型採購團於近日來台,包括聯想、海爾、康佳等40多家中國大陸業者,首發團於5月底抵台,在台北舉辦家電下鄉政策及商機說明會,估計採購規模將達100億美元。

中國國台辦主任王毅表示,相關單位將組成電子、通訊、生物醫藥、海洋運輸、公共建設、商貿流通、紡織、機械、汽車製造等9項產業的考察團,來台探尋投資機會。



◎ 引爆台資鮭魚返鄉效應 海外資金陸續回流


陸資來台,也將引爆台資的「鮭魚返鄉潮」,這效應有多大?根據摩根士丹利證券推估,目前台灣滯留海外資金部位高達2,4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8兆元,相當於去年台灣GDP比重的62%。台灣資金外流可追溯至1996年,去年才看到小幅返鄉,並逐漸提升。此外還有1,120億美元海外直接投資,是以實體資產或股權併購方式放在海外,未來連陸資都來台投資了,這批龐大台資沒有理由不回來!

即使初期陸資投資台灣資本市場的金額不大,但帶給市場的想像空間卻很大。其實自去年12月15日兩岸正式開放大三通以來,台股加權指數從3955點至今年5月15日抵達6489點,5個月之內的漲幅已超過五成。近期兩岸將簽訂MOU及開放陸資來台等相關議題,再度引發市場高度關注,相信未來對台股勢必將帶來結構性的改變。

對照香港經驗,在2003年與中國簽訂「香港與內地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後,又陸續開放陸客赴港自由行、隔年正式取消兩地貨物關稅,在一連串開放政策的利多刺激下,帶動香港股市展開大多頭行情,恆生指數從2003年低點8331點起漲,至2007年10月份創下31958的歷史高點,港股的漲幅高達278%。



◎ 中國資金按鈴 「有條件」開放


《經濟學人》最新評論也指出,兩岸之間橫亙的政治歧見,將因為商業利益而暫且擱置,預期台灣將朝向「有條件」的更開放方向邁進。但政策面還是會有限制,因為背後仍有政治和主權因素無法讓步。

在這篇名為<中國資金按鈴,台灣先掛上門鍊後再開門!〉文章中指出,台商對中國大陸進行投資已行之有年,居住在中國大陸的台商人口約占全台總人口的5%,不過台灣長期畏懼老大哥,害怕台灣的自主空間遭到壓縮,而中國大陸則因台灣提供的投資資金與專業技術,默默容忍政治分歧。
近年台灣一度傲視全球的經濟成長模式碰到瓶頸,一大主因也是投資與商業機會,都移往中國大陸,這也促使台灣希望與中國大陸建立更密切的合作關係。

《經濟學人》認為,台灣持開放態度的立即好處,首先就是可以籌措資金,部分企業也能獲得涉足中國大陸市場的寶貴機會。以中國移動與遠傳的合作為例,遠傳可藉機將台灣內容服務供應商、網通、甚至面板業者都帶入,成為中國移動的後備軍,而中國大陸客戶就是台灣廠商利益最豐厚的市場。



◎ 擬妥配套措施 有效引進外資

近期在幾家媒體所做的「兩岸三地企業排行榜」中,台商企業受到金融海嘯衝擊,獲利均大幅縮水,相對於中國大陸企業受惠於中國大陸「內需市場」(Home Market)加持、香港企業擁有國際化優勢,台灣企業必須在歐美市場之外尋找新商機,才能重拾獲利能力。

其實台商企業的規模雖比不過中國大陸的大企業,但部分受惠於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台商,早已是資本市場的贏家。從業績數字也可看出,這些在中國大陸深耕長達一、二十年的台商,例如旺旺與康師傅等,已經有掌握內需市場的能力,經營本領不同凡響,市值紛紛進入百大之列。

目前政府已決定分階段、漸進開放陸資,希望能為台灣的經濟注入活水,也期盼為兩岸企業打開在台灣合作的全新領域。雖然陸資來台有諸般利多,也會促成兩岸經貿的正常化,但不可諱言,若政府未擬妥陸資來台的相關配套措施,將使台灣產業在未受其利前而先蒙其害。因此,在政府極力研擬陸資來台相關措施的此時,應透過兩岸之間的積極協商,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有效引進外來資金錢潮,相信對台灣才能產生具體的正面效益。

 
     
     
 
 
   
 
 
 
 
 
 
 
 
     

216期 •2009年6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