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各大藥廠關廠、裁員聲浪頻傳,面對此一情勢,全球藥廠將採取哪些策略因應?這些策略又將如何引領製藥產業的發展?國內藥廠在面對全球經濟不景氣與健保藥價調降的衝擊下,除持續耕耘藥品市場外,又當如何積極進行多角化經營、佈局國際市場?

撰文/楊迺仁

 

金融風暴席捲全球,造成歐美市場消費力減弱,即使有長期需求支撐的全球製藥產業也難以倖免,各大藥廠關廠、裁員等聲浪頻傳。



◎ 不景氣與健保衝擊 另尋發展策略


據寰宇藥品資料管理(IMS HEALTH)預估,2008年全球藥品市場規模將達7,350億至7,450億美元,成長率約5%至6%,為歷年來最低;2009年更可能只維持2008年的水準,市場規模預估將達8,200億美元。

製藥產業面臨成長壓力的關鍵,包括新藥推出遲緩、學名藥低價競爭,使得藥品市場成長有限。值此時期,各大藥廠紛紛採取各種策略,如透過購併穩定市場地位、調整研發策略及方向、進行組織重整、改變經營模式、進行多角化經營甚或企業轉型等。

國內藥廠在面對全球經濟不景氣與健保藥價調降的衝擊下,除持續耕耘藥品市場外,也積極進行多角化經營或佈局國際市場,成為追求企業成長、另闢營收財源的重要發展策略。



◎ 新興市場 成全球藥品市場成長動力


經濟部技術處ITIS計畫生技中心資深產業分析師陳麗敏指出,全球藥品市場在2003年以前,一直能保持10%以上的成長,但由於暢銷藥物專利到期、新藥推出數目減少及新產品銷售額降低等因素影響,加上經濟環境不佳,影響高價藥品的需求,而先進國家藥品市場逐漸進入成熟期,成長將更為趨緩。因此,全球藥品市場的成長動力,未來將會以中國大陸、巴西、印度、韓國、墨西哥、土耳其與俄羅斯等新興國家市場為主。

另一個關注的焦點,則是來自於腫瘤用藥及自體免疫藥物的大幅成長。陳麗敏表示,由於創新的治療途徑,可以改善傳統用藥的缺點,讓Enbrel、Remicade這類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藥品,連續幾年都有兩位數的成長。

至於全球製藥產業的發展動態,由於暢銷的關節炎藥物Vioxx,因嚴重的心血管病風險被迫撤離市場,不但影響其生產廠——默克製藥公司的營收,同時也影響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審核新藥上市的態度,導致新藥上市的速度不像過去一樣順利。

而暢銷藥物如長居排行榜榜首的降膽固醇用藥Lipitor專利即將到期,更是影響藥廠營收的主要原因。陳麗敏表示,因為享有專利的藥品售價較高,往往佔大藥廠營收比率超過50%。但也因為利潤高,在專利到期時,學名藥會更感興趣,很快的形成價格戰,勢必會造成原廠收入衰退更為快速。



◎ 大藥廠推動購併案 跨足生技市場


新藥上市速度放慢、暢銷藥品專利到期、學名藥殺價競爭還不夠,陳麗敏指出,近幾年來的新藥產出越來越艱難,出現創新研發缺口,如前十大藥廠在1998年的新藥核准數有40件,2008年卻只有11件。

上市新藥的銷售表現也不佳,2001年有21種新藥在上市5年後,就進入全球前200大,但2004年就快速衰退到只有10種新藥能進入全球前200大。

陳麗敏指出,前述現象已經導致暢銷藥物經營模式開始受到挑戰。其中最明顯的趨勢就是大藥廠開始推動購併案,以設法取得產品、技術及最重要的通路,造成藥品銷售出現集中效應。除了歐美藥廠,日本藥廠從2005年開始,也開始積極透過購併方式,跨入美國生技市場。



◎ 腫瘤與抗病毒藥具潛力 學名藥朝全球化發展


事實上,有產品的生技公司,常成為這波購併風潮的標的,主因在於生技藥品的技術及生產門檻較高,可避開與學名藥的競爭,加上生技公司發展20多年,開發出傳統藥廠沒有的新產品及開展新市場,更引起傳統藥廠的注意。

生技產業近幾年的表現,也開始刺激大藥廠思考企業經營轉型策略,如讓研發中心各自獨立、經費自主,以形成內部競爭。也有藥廠採取聚焦化策略,專注於少數疾病領域,或是積極佈局生技藥品市場。

陳麗敏分析2009年幾件購併案發現,延緩營收下滑,並非長久的企業經營模式,能否提升創新研發能力,才是當務之急。大藥廠為了提高研發創新能力,會考慮集中在特定藥物領域,甚至將研發委外。

面對學名藥的威脅,大藥廠除了積極推出第二代產品外,也開始利用專利訴訟拖延學名藥上市,甚至自行推出授權學名藥。陳麗敏指出,大藥廠投入學名藥市場,也可降低第一個學名藥的預期報酬,影響學名藥投入競爭的意願。

陳麗敏表示,未來的藥廠不會集中在小分子藥物,而是更多角化,以維持營收成長動力,而購併浪潮仍將會持續進行,暢銷藥物經營模式將會瓦解,朝利基新藥的方向前進,其中腫瘤與抗病毒藥物將是潛力市場。但與此同時,由於新興藥品市場主要是以學名藥為主,隨著歐美國家接受度大增,學名藥市場將朝向全球化趨勢發展。



◎ 多角化經營  保健食品持續成長


對於我國藥廠近幾年的表現,生達製藥副總經理且兼任生展生技及三悅健康總經理陳威仁以生達製藥的多角化佈局策略及經營經驗,提供業者參考。

陳威仁指出,製藥產業發展策略,必須與健保及藥政管理政策相結合,由於目前研擬中的藥價基準修正草案,將會造成藥價不斷下降,勢必會影響國內製藥業的發展,也讓國內藥廠必須做好國際化及多角化經營策略。

陳威仁指出,國內健保政策造成藥品開發趨勢走向多樣少量,造成藥廠營運壓力,因為走少樣多量,對營收才有幫助。就在健保政策壓縮之下,由於保健食品沒有藥價調查,可以根據投入的行銷成本訂出最合理的價格,加上預防醫學開始抬頭,國人收入也日漸提高,保健食品市場開始有成長空間。

生達製藥營業額目前在健保市場的比率,已從2006年的69%,逐步降低到2008年的63%,但保健食品及外銷市場持續成長,讓生達製藥營業仍能維持成長。
但陳威仁指出,保健食品也是價格「殺很大」,必須做好差異化行銷,才能確保產品利潤。於是生達在2002年切入當時還沒有藥廠用專人經營的醫院診所保健市場,由於製藥企業做食品認證的困難度較低,從2003年更開始積極涉入。生達在2005年更開始加入素材開發及專利申請,2008年開始投入外銷、建構通路及品牌。

陳威仁認為,保健食品素材結合傳統食品,如抗過敏牛奶,將是未來趨勢,尤其在食品不能加入抗生素的情況下,有類似作用的抗菌乳酸菌,卻可以做為食品添加劑,也將成為未來的商機所在。
至於國際化策略,陳威仁認為,國內藥廠營業額與國外藥廠動輒幾百億美元,實在不能相比。要走國際化,國內製藥產業需要更大的規模,因此應該要走「內競外合」,也許在國內健保市場上是競爭對手,但到國外單打獨鬥一定沒有競爭力,例如銷售品項數量如果不夠多,就不能自行經營通路,也就不能與其他廠商競爭。



◎ 朝國際化發展  積極佈局學名藥市場


永信藥品公司董事長李芳全也指出,由於研發新產品需要大量資金,而全球藥品市場雖然銷售量上升,利潤卻持續下降,加上全球經濟危機,各國都積極推廣學名藥,所以學名藥利潤雖不高,但因為市場越來越大,仍是國內藥廠朝國際化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趨勢。

李芳全強調,學名藥市場發展雖然相當興盛,但國內藥廠絕對不能一廂情願的認定,可以就此一帆風順。如美國仍是全球藥廠想要進入的市場,因為市場夠大、法規透明、遊戲規則清楚,但FDA管得很嚴,進入的廠商一定要守法,貿然推出學名藥,不見得能順利進入美國市場。

而全球第二大藥品市場的日本,因為日本政府為了鼓勵當地藥廠開發新藥品,有所謂的「先發權鼓勵」,透過藥價給付優惠來鼓勵藥廠推出新藥,也造成學名藥市場只佔6%。

但儘管如此,李芳全仍認為國內藥廠應該積極佈局美、日學名藥市場。因為學名藥在美國從2003年到2013年,仍成長了12%,新任美國總統歐巴馬也宣示,因為學名藥具備有效、安全及經濟三大特色,未來將祭出一切手段,協助學名藥儘快上市。

而日本政府對學名藥的態度也開始轉變,因為日本老年人口快速增加,老年人用藥量太大,沒有學名藥,健保負擔會越來越大。因此,日本已在2004年修改藥事法,允許進口國外的學名藥,希望能因此降低藥價,甚至希望能在2011或2012年,讓學名藥市占率達到30%。



◎ 掌握藥物創新加值需求  尋求國際發展契機


國內藥廠想要進入學名藥國際市場,仍存在很多障礙。如價格競爭相當激烈,李芳全指出,美國的學名藥市場,因為只要病人同意就可以使用,加上品牌藥價格昂貴,學名藥即使打八折,都很有吸引力,所以可以在6個月內取代品牌藥90%的市場,但同一類的學名藥出現到第十種時,藥價可能只會剩下品牌藥價的1%,勢必會有業者被迫退出市場。

李芳全指出,國內藥廠如果想跨足國際學名藥市場,必須考慮所有層面,包括能否掌握生產及通路,是否對法規夠熟悉,不會踩到地雷,此外,更需要政府的支持。李芳全強調,台灣的製藥水準已達一定水準,關鍵在於有沒有決心,並積極整合中國大陸資源,只要能做好水平及垂直整合,壓低成本,台灣製藥產業勢必能立足國際市場。

製藥產業發展超過百年,雖然相對其他國際藥廠,台灣製藥產業發展時間仍不長,但由於人口結構逐漸老化,對於健康的警覺性增加,不但導致各種新疾病出現,許多嚴重疾病目前也仍無解決之道,造成藥物的創新加值需求更加迫切,國內製藥產業若能掌握契機,未來仍有機會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216期 •2009年6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