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對紡織業來說,是艱辛的一年。金融風暴與即將面臨的「東協加一」零關稅,使得紡織業者不得不積極尋找對策,在艱困的環境中存活下來。紡織業者該重新檢視產品架構,發展差異化產品,朝「高值化」發展,積極發展機能性紡織品,唯有應變,才能找到新出路。


撰文/ 李恩慈

 

近年來國內紡織業受到全球貿易自由化及中國大陸、印尼、印度、泰國等新興國家崛起的影響,優勢漸失,尤其在2005年配額全面取消的情況下,一波波「價格戰」也讓曾為紡織業出口大國的台灣,榮景不再。

根據調查,全球紡織品貿易量成長最快是在亞洲地區,細究在紡織品配額取消後的消長,出口量激增的國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成衣出口的新興國家則有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及越南。不過在美國和歐盟這兩大紡織品進口地區,中國大陸仍是最大贏家,WTO資料顯示,中國大陸在美國市場的成衣佔有率為29%,在歐盟則有18%。
而亞洲這些新崛起的國家,最大的競爭優勢就是人力成本低廉,面對來勢洶洶的殺價競爭,曾擁有台灣最大創匯值的紡織業,也面臨衰退危機。根據財政部資料顯示,國內紡織品創匯值從2001年開始就逐年下滑,去年僅剩82.1億美元,較前年衰退8.4%,而整體產值達新台幣4,467億元,出口值為109億美元,較前年衰退6.2%。

2008年底受到金融風暴侵襲,全球經濟情勢震盪不安,多家調查機構不斷下修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對紡織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就以2008年第4季的創匯值來看,就比2007年同期衰退了19.4%之多。而前有金融風暴所帶來的影響,後又即將面臨東協零關稅的追兵,讓紡織業者不得不積極尋找對策,在艱困的環境中存活下來。



◎ 審視商品結構 提高彈性生產能力


長期供應英國第二大零售商M&S布料的卓亞貿易總經理孫天福說,在不景氣的情況下,以出口導向的紡織業者一定要深入了解品牌策略的運作、掌握紡織業終端品牌的消費趨勢,才能更貼近買者的需求,打進國際供應鏈的核心。

像M&S,不受金融海嘯的影響,2008年營業額還比前年成長5%,今年第一季的營業額也較去年同期成長3%,所採取的策略就是「少量多樣」,隨時審視產品的結構,且提高上架的速度來縮短季節差。

而這個策略勢必直接影響到供應商,因為每次的接單量會變少,且要準備好買家可能隨時追加訂單;此外,為讓品牌商能提高上架速度,交貨期也變得更短。以卓亞的例子來說,過去布料從下單到交貨,大約是60天的時間,現在卻縮短到25天就必須出貨。孫天福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供應商一定要增強本身的彈性,達成縮小訂單量、縮短交期的應變力,隨時檢視產品結構,設法降低成本,強化競爭力。



◎ 產品差異化 積極研發新產品


此外,孫天福認為致力於產品差異化,也是業者一定要做的功課。近年來台灣紡織業為朝「高值化」發展,積極走向機能性紡織品,想要研發出差異化產品,工研院紡織所檢驗部副主任高瑞宏認為,「應先回歸客戶的需求」。他說,從了解需求出發,才能進一步找出解決方案,建議廠商可以從「運動休閒」、「工安防護」及「環保減碳」三大領域著手。

◆ 運動休閒類

「運動休閒類」主要是因應全球環境氣候變遷的紡織品,過去衣物最常被想到的功能就是「保暖」,但有沒有可能開發一種布料,讓消費者穿上反而「變涼」呢?高瑞宏說,這種「接觸涼爽」的布料研發上,仍有許多進步的空間,目前已有業者嘗試「以木醣醇或相變化PCM材料進行表面處理」、「把不同纖維複合,比如用竹纖維混到紗中」、「表面用高吸濕乙烯醇EVOH,裡面才用PET複合紡紗」,或是「在纖維當中添加玉、雲母」等方式,企圖把身體的熱透過衣服質料來消除。

除了「接觸涼感」,運動休閒類中還可開發「抗近紅外線隔熱」、「保溫防風」、「透氣」、「透濕防水」、「導濕排汗」等,預估到2010年該類別的總產值可達到911億美元。

◆ 工安防護類

「工安防護類」是專門用來因應安全防護等級的提升,包括耐燃、螢光亮、耐衝擊、抗紫外線、抗靜電等紡織品,預估2010年總產值為300億美元。其中高可視紡織品(Ever Visible,可提高工作者在高危險工作環境下的安全)的差異化發展,未來顏色將集中於黃色及橘紅色,底部PET與Nylon都有,最特別的是過去塗佈大部份是在內側,目前則利用螢光膜料當表面,是國內業者可以多加著墨的地方。

高瑞宏說,國內投入此領域研發的廠商漸多,獲取合格證書的廠商也不斷成長,但目前多以螢光黃PET底布為大宗,Nylon部分僅發出幾張合格證書,想跨入該領域的廠商可從此著手。

◆ 環保減碳類

此類別則有生物可分解聚酯纖維、廢棄物回收、環境親和、有機棉及羊毛、來自天然動植物纖維等紡織品,預估2010年總產值為75.3億美元。

高瑞宏表示,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現在各國為挽救自身的經濟情勢,保護主義的心態濃厚,進而帶來貿易障礙,許多廠商在這個時候都不敢花錢,但其實現在正是投入研發最好的時機,趁現在多練兵、拿到一些檢測驗證的標章,等到景氣回春的時候,才能快速進入市場。

目前國內已設有「機能性暨產業用紡織品認證與驗證評議委員會」,可發給TFT及CT3驗證標章,此外較通用的驗證標章還包括CE、bluesign及Oeko-tek,業者可自行評估取證。



◎ 力求轉型 調整營運策略


雖然國內整體紡織業的環境不佳,但ITIS紡織綜合研究所產業資訊及推廣部副主任鄭凱方指出,「還是有一些業者交出漂亮的成績單,像是興采、彪琥、聚紡等」,而這些企業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能因應環境來調整營運策略。

以興采實業來說,早期專注在經營、開發一般布種,1993年遇上大環境的變化及東南亞削價競爭,只好力求轉型來化解公司的經營危機。興采實業總經理陳國欽表示,公司93年開始轉型走向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領域,並試圖開發出更具有競爭力且更精緻的產品,於是開始往機能性布料發展,將大量的資金投注於研發機能性布料的貼合技術與多層次加工,因此才將歐、美市場打開。

對於現階段策略,陳國欽說,將繼續努力研發多元化的材質,尤其是興采最引以為傲的環保機能訴求,此外,也要做到可以「少量多樣」提供客戶多元化貨品。

而近來投入休閒鞋、氣墊鞋、登山鞋等運動休閒用紡織品開發的彪琥鞋業(PUHU),在2008年仍有30%的成長,談到如何因應金融海嘯,彪琥鞋業總經理薛永昌認為唯一的秘訣就是:「每天都在『變』」。從1988年到2004年,以「生產」為經營主軸,2004至2006年期間,轉變成以「品牌」為導向,至2006年又修正品牌導向,從產品面開始調整,進行產品區隔化,並改變直營門市產品與行銷方式、建構新行銷架構的策略,也成立足部健康管理中心,強調不只賣鞋,更是關心消費者足部的健康。薛永昌說,這一路走來,彪琥的策略就是「且變、且戰、且走」,也因此從2004年至今,業績都能穩定地以30%的速度成長。

至於聚紡,從創立至今也是不斷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轉變過程中。1999年成立後面臨訂單短少問題,因此決定將產品鎖定在多功能透濕防水布料;之後發現工廠環境不理想,又決定遷址;繼而遭客戶質疑品質問題,便開始積極取得認證;而面對淡、旺季生產效能的困擾,聚紡則利用淡季進行研發。

聚紡董事長蔡秋雄表示,轉變不一定都是要在景氣好的時候才能做,像景氣不好時購地設廠反而會有成本上的優勢。而在金融海嘯的影響下,聚紡2008年同樣交出漂亮的成績單,營收成長達30%,蔡秋雄認為主要是因為對外會慎選客戶,選擇重品質而非一昧追求低價的客戶,對內則積極培育人才,並給予舞台,他常對員工說,「薪水不是老闆給你的,而是自己賺來的。」



◎ 落實環保意識 找到潛力市場


而在大環境持續不景氣的情況下,民眾因對未來感到不確定而導致有錢不敢花,鄭凱方指出,根據美國國務部資料顯示,當人均GDP每增加1%,個人衣著類的消費額則會增加0.92%;而Global Insight也預估,美國2009年GDP將衰退3.72%,估計美國衣著類消費將下降3.42%。

面對經濟蕭條,各國也都投入相當資源來刺激景氣,若檢視歐巴馬的振興方案內容,則可發現紡織品未來的利基方向會是在能源、交通、建築、醫療保健等領域,而紡織教育也應加大力度向下扎根。

另外日本纖維新聞也指出,日本2009年整體紡織產業將以「落實環保意識」、「良品廉價」及「商品開發力」為主軸,對原料商來說,最重要的是落實環保意識,而貿易商則是要著重海外市場的佈局;服飾製造商要想辦法降低成本,更要強化商品開發能力;至於零售業者,除要降低成本外,則要開發新型態業種及品牌。

在國內,政府為帶動紡織產業升級,也已推動三個千億產值的成長計畫,積極輔導國內紡織產業結構從過去的衣著用紡織品,轉向「產業用紡織品」、「機能性紡織品」、「時尚設計品牌行銷」,整體產值在2015年要挑戰5,800億元。

綜上所述,紡織業者一定要先找到自己的利基位置,以差異化、高附加價值為發展重心,才能擺脫不景氣下低價競爭的糾纏,開拓自己的藍海市場。

 
     
     
 
 
   
 
 
 
 
 
 
 
 
     

218期 •2009年8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