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來,兩岸在互動及經貿政策上均有重大突破,而隨著中國大陸由「世界工廠」轉為「世界市場」的大趨勢,著眼於中國大陸廣大內需市場的台商,應密切注意中國大陸當局的經貿政策及發展主軸,做好「因應佈局、轉型升級、先蹲後跳」的思維與佈局。


撰文/林蔚文

 

馬政府上台後,在兩岸經貿的相關政策上,採取積極開放的態度,這樣的政策方向,對於多數的台灣企業來說,正面實質的意義大於負面;但是,當前全球卻正處於劇烈變動的年代,政經局勢詭譎多變,面對這樣的局勢,台灣企業該如何因應?該有什麼樣的思維與企業佈局的策略?這些都是當前經營者應積極思考的課題。

為協助業者了解兩岸經貿鬆綁下的中國大陸市場實務操作與貿易經營技巧,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特別邀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呂鴻德教授主講「兩岸經貿鬆綁下台商應有之思維與佈局」,探討未來兩岸趨勢與商機。



◎ 「中國製造」轉型為 「中國創造、中國服務」


呂鴻德表示,2008年是很特殊的一年:對台灣來說,政黨再次輪替,是個希望之年;對兩岸來說,在互動及經貿政策上有重大的突破,是個關鍵之年;在全球局勢上,受到金融海嘯衝擊,全球陷入不景氣的陰霾,對台灣企業產生不小的衝擊。面對這樣詭譎多變的局勢,對台灣企業來說,更是蛻變之年。呂鴻德指出,面對快速變化的環境,台商應該做好「因應佈局、轉型升級、先蹲後跳」的思維與佈局。

呂鴻德指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30年來,呈現的是「核爆式」的成長,近期中國大陸政府亟欲將其經濟及國內產業型態,轉型升級,並公布多項相關政策。過去,台商在中國大陸主要的經貿互動,是以製造為主,看中其廉價勞工及資源的優勢,將中國大陸當做是製造基地,並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活動。而現在,隨著中國大陸由「世界工廠」轉為「世界市場」的大趨勢,台商應該改變思維,改變「中國製造」的經營佈局,著眼在中國大陸廣大的市場,將經營型態轉變為「中國創造」,甚至是「中國服務」。

台商想擺脫過去低毛利的代工困境,那麼重視通路與行銷利益是勢在必行。部分食品加工產業一開始就以中國內地市場為主,如今已卓然有成,例如康師傅的頂新、統一、旺旺與大成長城,都是十分成功的案例。在中國市場興起之際,台商應該擺脫只求短利的心態。一旦採取在中國市場直接行銷的策略,那麼原本垂直分工的兩岸企業,即有可能由合作轉為競爭。

在台灣政府一連串對中國大陸經貿政策鬆綁,並恢復雙邊會談的情勢下,海峽兩岸當局都有「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的共識,積極推動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逐步取消影響兩岸經濟關係發展的各種障礙,兩岸也即將進入「競合時代」,既競爭又合作的時代。



◎ 擴大內需、刺激消費 領先經濟復甦


在此次全球的金融風暴中,中國大陸雖然也受到了波及,但是許多經濟觀察專家卻認為,中國大陸將率先經濟復甦,並帶動全球景氣復甦,除了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信誓旦旦的宣布,中國大陸要在金融危機中最早復甦,並制定包括擴大內需、促進經濟成長的10項重大措施,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尤其是用大規模的財政投入來推動經濟發展外,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羅奇也認為,中國大陸會較美國更快復甦,因為中國大陸擁有大量的儲蓄,同時較快投資於基礎建設上,相反的,美國需要經歷數年的消費調整,影響其快速應變能力。

為了刺激經濟,中國大陸自2008年開始,在財政政策上,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在經濟政策上,以三大核心主軸為主:(一)保增長(保持8%的經濟成長率)、(二)擴內需、(三)調結構(產業轉型升級)。

中國大陸政府陸續推出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及農機下鄉三大下鄉的擴大內需措施,這三大下鄉政策,不僅為中國大陸刺激消費,拉抬經濟,同時,也成為台灣IT產業止跌的重要支撐。

在家電下鄉計畫上,中國大陸政府補助農民購買電視、冰箱、洗衣機、手機,及摩托車、熱水器等8種日常家電,預估此計劃可以讓中國大陸農村的家電消費力增長7倍,一年帶動的消費金額高達5,000億台幣。受惠台商包括面板、LCD零組件廠商及冰箱、手機等3C家電廠商,奇美電、光陽機車、三陽機車、櫻花熱水器、聲寶、東元等台商,也在受惠之列。

此外,自2009年3月1日至年底,中國大陸政府將安排50億人民幣對農民報廢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換購輕型載貨車,以及購買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車,給予一次性財政補貼。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車還可以享受振興規劃提出的購置稅優惠。不過呂鴻德說,產品耐用對於農村消費者來說很重要,鄉下地區的維修售後服務的配套建設也急需完善。而汽車下鄉的受惠台商則是中華汽車投資的東南汽車公司。

為了鼓勵人民多從事休閒娛樂活動,刺激消費,中國大陸積極擬定刺激民間消費力的政策,並自2009年審議通過「上海迪士尼」和「北京環球影城」兩大主題樂園,期望能進一步提升人民消費意願。另外,更投入726億人民幣,建設連接香港、澳門及廣東省珠海市的珠港澳大橋。



◎ 開發內陸商機 西三角成型


當前中國大陸經濟政策的主軸為持續經濟成長,並保持社會穩定。中國大陸近年來複製珠三角與長三角的成功經驗,2006年開始,極力發展位於東北的濱海新區,天津濱海新區經過幾年的發展,吸引國內外企業大舉投資,已經具備相當的規模。

由於中國大陸東西省分與城鄉之間都有相當差距,中國大陸當局為了提振國內經濟,必須加速內部發展。今年5月,重慶市政府向國務院提交成立兩江新區的申請案,希望把重慶打造為可以與天津濱海新區及上海浦東新區並駕齊驅的經濟開發重鎮,並成為中國大陸西部地區的經濟結構中樞。未來,重慶將與西安及成都成為「西三角經濟區」。

「西三角經濟區」,對外資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一是西南、西北龐大的內銷市場,尤其是日益增長的內需消費力;二是當地豐富的原料資源以及勞力、土地、能源優勢,對減低生產成本和經營壓力,有相當吸引力。目前進入「西三角經濟區」較多的是台資企業,尤其是台資在東部地區的轉移產業,港澳企業數量尚少,但隨著「西三角經濟區」龐大內銷市場的崛起,外資及港澳資金進入的步伐會不斷加快。



◎ 舉辦世界級活動 引領城市脫胎換骨


經濟高速發展後,中國大陸為了向全世界展現國力,更積極爭取舉辦各項世界性的大型活動。2008年北京奧運的成功,證明了中國大陸不再只是個便宜的世界工廠,而是具有舉辦世界性大型活動實力的國家。

在北京奧運之後,接下來在2010年至2011年,中國大陸將有三大世界級活動: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0年廣州亞運會及2011年深圳世界大學運動會。中國大陸藉由舉辦這些世界級活動,每每將舉辦該活動的城市徹底改造,除了改造建設城市所帶來的商機,後續帶來的商機也十分龐大誘人。
呂鴻德指出,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預估直接收銷售收入將達到90億人民幣,而預計7,000萬參觀世博會的遊客,將會有36.5%會做延伸,所帶來的龐大商機,由此可見,台商該如何把握這個機會,掌握商機,值得加以思考及布局規劃。



◎ 與東協整合 轉型升級基地


隨著貿易全球化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浪潮,中國大陸與東協國家的經貿互動更趨密切。讓全球國家,尤其是亞洲日、韓及台灣密切注意的是,中國大陸與東協將在2010年,由東協六國與中國大陸成立自由貿易區(CAFTA),然後於2015年另外的東協四國也將加入CAFTA。其後,CAFTA的進程就逐漸展開,先是於2004年元月,東協與中國大陸先簽訂「提早收割計畫」,針對600餘項農產品項目,雙方先展開零關稅貿易。

面對這個趨勢,對台灣企業來說,究竟是危機還是轉機?台灣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與條件,積極掌握商機?呂鴻德認為,台商應該注意幾個東協與中國大陸整合後的區域商機:包括大湄公河次區域、兩廊一圈(昆明、老街、河內、海防、廣甯;南寧、諒山、河內、海防、廣寧,及環北部灣經濟圈),及北越-廣西泛北部灣經濟區發展快速區域。

呂鴻德另指出,一個企業要發展,不能只看現在的市場,而是要看未來的機會在哪裡?東協6億人口,明年「10加1」生效後就包含18億人口,廣大的人口就代表著未來的商機,台商可以把廣西當作進軍東協的窗口和物流中心,成為轉型升級的基地。

呂鴻德指出,台灣企業掌握好「中國商機」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必須牢記「跟著政策主軸走」,密切注意當局的經貿政策趨勢及發展主軸,進一步掌握機會,就能比別人進一步的取得先機。對中國大陸逐步開放、加強交流,這是大勢所趨,已經是無法回頭的路。未來在這樣的趨勢下,兩岸的合作勢必會從「量變」產生「質變」,出現各種可能性。台灣的科技業必須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開始思考如何整合中國大陸和自身的優勢,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奮力一搏,才能進一步創造未來成長的契機。

 
     
     
 
 
   
 
 
 
 
 
 
 
 
     

218期 •2009年8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