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是新能源發電技術中,最成熟及最具經濟效益的再生能源,不僅歐美各國競相投入發展,台灣與中國大陸也積極佈局。兩岸風電廠商若能在零組件、風機組裝發揮彼此的優勢,進行資源整合,合組聯盟進軍全球,將可共創產業全球競爭力。


撰文/ 林蔚文

 

全球油源日漸枯竭所帶來的石油危機,加上地球暖化造成氣候異常等因素的影響,尋找「替代能源」及「再生能源」的發展和應用,成為當今最熱門的議題。 其中在「再生能源」項目中,「風力發電」是新能源發電技術中,最成熟及最具經濟效益的再生能源,不僅歐美各國競相投入發展,國內在今年6月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也讓風力發電相關產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加上對岸中國大陸廣大的海陸風力發電潛能,台灣相關的機電及零組件業者,應該如何掌握這一龐大商機呢?



◎ 風力發電成主要再生能源 各國積極投入


根據經建會統計資料顯示,再生能源發電目前在各國發電部門已逐漸占有一席之地,風力發電由於技術純熟,且受世界各國普遍立法獎勵推廣下,預估未來將成為次於水力發電的主要再生能源。 此外,根據全球風能協會(GWEC, 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在2009年4月所發表的《2008年全球風力年報(Global Wind 2008 Report)》報告中指出,全球風力機組裝置容量將由1996年的6.1GW(百萬瓩)增加至2008年的120.8GW,年成長率約28.3%,並推估至2013年止,全球風力機組累計裝置容量將上看332.1GW,約較2008年增加175%;其中,裝置容量前5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德國、西班牙、中國大陸、印度。

這些國家對於風力發電發展的政策,除了投入研發費用,德國對業者提供設備補助、低利融資及固定電價收購;亞洲國家印度則提供低利貸款給風力機技術開發公司,並採取激勵政策,鼓勵本地製造。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的風力發電發展政策,根據中國國家能源局的新能源振興規劃草案,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將是未來中國能源政策的發展重點,預估在2011年將成為全球第一大風力發電產國,預計投入金額將超過三兆人民幣。對其風力發電除了投入研發費用及提供低利融資給投入業者外,另外有一項重要的政策,就是要求風能開發業者,其設備及零組件,必須要有70%的本土化自製生產規定。



◎ 列為具潛力發展產業  快速嵌入全球分工佈局中


在世界各國積極發展綠能產業之際,為取得有利競爭地位,日前行政院核定的「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已將風力發電列為具潛力發展產業,未來政府將以協助產業研發、取得關鍵技術、建立國內市場示範應用、維持產業活力等發展策,讓國內風力發電產業快速嵌入全球分工佈局,並引領台灣成為「全球風力發電系統供應商之一」,以創造台灣產業發展新風貌及綠色工作機會。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研究員馬利艷表示,由於風力發電技術已臻純熟,為了擷取更多風能,風力機的尺寸有逐年加大的趨勢,其中風力機效率、可靠度及安全,是風力機大型化之後,最大的要求重點。

另外,由於現今可供岸上風電場營運的理想地點逐漸減少,因此,風力發電機組,有往離岸式機型發展的趨勢,目前,離岸式風力發電業已成為歐洲各國積極開發的重點,但歐美風力機系統,大都以歐美地型氣候所開發,而缺少針對亞太地區的颱風及地震所開發的抗颱耐震機種。目前離岸式機型設備供應廠商少、成本高且大部分以歐洲廠商為主。 而在我國方面,為了開發新能源,經濟部在2007年宣佈開放離岸式風力發電廠的申設,初期以開放30萬瓩為主,並希望目標能達到120萬瓩的開發容量,預料可帶動產值達1,200億元。台電與民間風力發電業者漢寶均積極搶進,能源局期望首座風場能在2013年完成。



◎ 台灣風力發電技術純熟 產值日益提升


台灣由於有強勁的夏季西南氣流與冬季東北季風,因此成為發展風力發電的最佳地點。2009年6月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後,在風力發電方面,陸域風力新增裝置容量約為160萬瓩,每瓩裝置成本約4.4萬元(合計704億),離岸風力新增裝置容量約170萬瓩,每瓩裝置成本約7.5萬元(合計1,275億),風力總產值達2,000億元。在風力發電裝置更將可創造約800億元風力發電的國內需求商機。 工研院產經中心更預估至2020年,台灣風力發電裝置容量將達3,000MW(百萬瓦),帶動逾2,000億元市場商機。目前,台灣的風力發電供應商包括:東元生產發電機、電力轉換系統、控制系統;中興電工製造機艙罩、葉片、鼻錐等先進複材;台朔重工、漢翔、中鋼機械、金豐機器生產齒輪箱、機座、塔架等;另外,還包括提供葉片樹脂材料的上緯、長興等。

馬利艷表示,台灣風力發電產業設備及零組件,在2008年約有35億元的產值,「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後,預估至2015年,將可創造200億元的產值。 而金屬中心與台朔重工、大同公司、中興電工、東元電機等近64家業者,在2006年組成「風力發電設備產業聯誼會」,希望能進一步整合國內產業發展資源,並針對齒輪箱、發電機及葉片等零元件的產品標準與驗證機制,規劃及整合會員廠商發展利基產品,建立本土化的設備零元件供應鏈,共同拓銷國際市場,及協助業者與國際風力發電設備產業相關組織建立聯繫及合作關係,帶動國內風力發電設備產業國際化。



◎ 中國大陸市場規模龐大  台商搶占商機


中國大陸由於擁有豐富的風能資源,是全球新增裝置容量成長最迅速的國家。同時,在風力發電設備的生產供應上有先天優勢且市場規模龐大,目前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風電市場。 而其最大的整機供應商金風科技,目前已是全球第八大風機供應商。在2002年以前,僅有金風科技具有生產600千瓦機組的能力,本地風電設備商在國內的市佔率還不到10%。但是現在內資企業在中國大陸風力設備的市佔率已達75%,且前三大業者都是內資企業。

以中國大陸目前的發展趨勢看來,2008年中國大陸風力發電即達到10GW,預估至2010年,累積容量可達20GW,2020年更可達100GW,預估每年將有388億至488億元以上的商機。 國內風力發電相關廠商鑑於國內市場規模小,紛往中國大陸市場搶佔商機,其中,投入發展最積極、佈局最久的東元電機,早已投入風力發電機組的機械結構、機電整合研發、發電機與電力轉換器技術等,發展風力發電系統的組裝及整合。

東元是以2MW陸域型風力機組為切入點,採技術移轉,除了國內的生產組裝基地外,也將規劃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產、銷基地。台灣、中國大陸、東南亞、澳紐、美國將是東元首要目標市場。東元集團表示,東元已與台朔重工、中鋼機械、先進複材和上緯組成風電聯盟廠商,計畫前進中國大陸卡位每年千億元的風力發電商機,搶進中國大陸每年至少3、4千億台幣的風力發電商機!初期以福建和內蒙為灘頭堡,未來則視各省需求,經營風場。 除了東元積極搶進,其他風力發電設備相關廠商,在中國大陸市場也多有斬獲,像是生產環保耐蝕樹脂的上緯,早於天津設廠製造風力葉片樹脂,目前除了取得中國五家風電廠的葉片樹脂訂單之外,並打進全球前五大廠之一的西門子,成為其供應鏈的一環。

另外,像是主要提供大型風力發電之鑄造加工及焊接的永冠鑄造;及紅葉風電,都是台商在中國大陸風電市場的成功案例,其中紅葉風電因掌握歐美葉片生產上的關鍵技術,結合台灣製造管理的精髓,是中國大陸境內第一家取得GL及ISO認證的企業,順利佈局中國大陸及全球市場,主要客戶皆是中國大陸風力發電市場前五大企業。



◎ 兩岸資源整合 合組聯盟進軍全球


雖然部分台商在中國大陸市場發展成功,但由於風力發電機電及設備廠所需資金規模龐大,加上全球大型風力發電機組市場全被歐洲和美國大廠囊括,獨資型態濃厚,對多以中、小企業規模為主的台灣風力電機組廠商來說,以擠進大廠供應鏈體系最為有利。 另外,隨著國內風力發電裝置容量目標所帶來的內需市場,以及在全球風電市場不斷成長,導致零組件設備供不應求情況下,利用台灣在零組件製造研發相關技術基礎上的優勢及特點,更應積極建立相關零組件技術能量實績,並及早切入亞太及全球市場供應鏈。台灣業者切入風力發電產業鏈的廠商,包括東元、中興電、上緯,以及台朔重工、漢翔、中鋼機械、金豐機器等。

目前,台灣在風力發電設備上的機電、電控、資訊、鋼構元件及相關工程產業技術的發展,已具有相當的水準,是風力機研究開發的重要基礎。台灣鑄鍛焊加工能力強,可直接應用到風力發電設備上。齒輪箱、發電機廠商及台灣大尺寸玻璃纖維(GFRP),不僅擁有扎實的技術基礎,GFRP更是全球知名,且在塔架已有製造實績,由於風力發電對產品的品質、及安全、穩定度要求較高,對要求品質管控的台灣企業來說,也具有很大的優勢。台灣廠商若能結合風場、風機系統、零組件、代工及維修市場等統包策略,進軍大陸市場,將更具競爭優勢。 在經濟部的「搭橋專案」政策下,由工研院及與台灣風能協會在八月主辦「兩岸風力發電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會後雙方並簽署合作意向書,共同整合兩岸風電價值鏈,卡位全球在2015年高達1,800億美元的風力商機,這對台灣風力發電設備廠來說,不啻是一劑強心針。

風力發電是未來發展再生能源產業的明日之星,兩岸風電廠商若可在零組件、風機組裝都可發揮彼此的優勢,進行資源整合,合組聯盟進軍全球,將可共創產業全球競爭力。

 
     
     
 
 
   
 
 
 
 
 
 
 
 
     

220期 •2009年10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