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大陸當局預估,海西特區到2020年的GDP產值將上看4兆元人民幣,被譽為是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新引擎」。海西特區目前規劃的重點產業包括基礎建設、科技、石化、金融4項,希望結合台灣共同發展,將台灣列為合作優先順位,因此若能掌握「海西經濟特區」發展初期進駐,可望佔得機會點。


撰文/ 王海麗

 

近年來中國大陸為發展經濟,不斷在沿海地區積極推動經濟開放政策,唯獨海西經濟特區因為過去幾年兩岸關係緊張對峙,導致喊了好幾年,卻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樓。隨著兩岸關係趨緩,中國大陸官方今年也積極動起來,台灣若能放眼海西新市場,可望尋找新利基。



◎ 產值上看4兆人民幣 兩岸交流先試先行地區


到底海西特區包括哪些地方?有何特色?在廈門地區經商多年的廈門市台商協會會長曾欽照表示,「海西特區」全名為「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以福建省為主體,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東與台灣、西與廣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周邊涵蓋了浙江、廣東、江西3省的部分地區,合計人口約6,000至8,000萬人。 曾欽照指出,「海西特區是近年來中國大陸發展最快速的地區之一」。根據中國大陸當局預估,海西特區到2020年的GDP產值將上看4兆元人民幣,被譽為是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新引擎」。根據中國大陸官方資料顯示,2008年海西特區的GDP產值達1.89兆元人民幣,年增率12.6%,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的3.6%;光是福建一省,2008年的GDP產值就有1.08兆元人民幣,連續7年有2位數成長,在GDP、人均GDP、財政總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其增長速度均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曾欽照表示,海西特區已經提出好幾年,2007年在中共17大報告及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政策目標才逐漸明朗化,「今年則是中國大陸當局首次推出政策明確支持海西特區的建設,意義重大。」 今年5月初,中國大陸國務院討論並原則通過《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宣示加快建設海西特區,並規畫建設北京至福州、昆明至廈門的高速鐵路,目的是將海西與長江三角、珠江三角區域串連,甚至提出建設海底隧道連結台灣和福建的大膽計畫。

緊接著,5月16日登場的「海峽論壇」,中國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宣布「8項惠台措施」,包括推動中國大陸企業赴台投資、擴大對台產品採購、推動協商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等,海西特區也被列為重點發展區域。王毅指出,目標是將海西特區營造為金融、物流等產業兩岸合作基地,朝向與台灣互為經濟腹地發展。 此外,為了加強兩岸資本市場互動,福建省也計畫引進台灣的櫃檯交易機制,在當地成立「兩岸股權櫃檯交易市場」,鎖定兩岸中小型企業提供資本流通的市場。中國大陸政府已將「海西經濟特區」,列為兩岸交流「先試先行」地區,政策上給予最大方便。



◎ 經貿正常化的起點  兩岸共同市場的試辦點


受到中國大陸官方政策的鼓勵,海西特區無疑是中國大陸目前最熱、進步最快的地區,根據台灣區電機電子公會2009年「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報告顯示,海西經濟區在中國大陸9大經濟區域的綜合實力評比排名第4,其中城市競爭力排名第8、投資環境力、投資風險度與台商推薦度都排名第4。 第一富蘭克林基金經理人游金智觀察,「海西特區是兩岸經貿正常化的起點,也是未來兩岸共同市場的試辦點,不管是MOU簽署或ECFA簽訂,都將以此為軸心。這也是中國大陸繼珠三角經濟特區、長三角經濟特區、渤海經濟特區之後,中國大陸沿海的最後一塊拼圖。」在中國大陸打拚的台商,有機會藉由參與海西特區的發展,成為第二個旺旺或頂新這樣的世界級企業。



◎ 四大重點產業:基礎建設、科技、石化、金融


海西特區目前規劃的重點產業有4項:基礎建設、科技、石化、金融。在基礎建設部分,因為海西的基礎建設與推動兩岸經貿發展關係密切,中國大陸非常積極進行基礎建設,例如福州地鐵將於今年動工,福州與廈門高速公路也動起來,當地台商尤其是水泥業受惠很大。 例如台泥已取得福州到廈門高速公路等多處標案,取得水泥供應權,目前積極在福建尋找地點擴建廠區,台泥已和福建莆田市政府簽訂意向書,準備斥資6,000萬美元,2年內新建年產能400萬噸的研磨廠及碼頭。

在科技方面,台灣的科技實力,也是福建省亟欲拉攏的目標。鴻海投資的廈門光電園區,未來計畫與高雄軟體園區連結,並成立轉運中心,旗下的群創也配合母公司政策,在廈門的投資將倍增至1億美元,挑戰面板雙虎的地位。 8月初赴海西特區參訪的經濟部官員也表示,台灣的LED照明、無線網路與車載資通訊等3大產業,可與中國大陸業者合作,尤其LED是兩岸政府推動節能政策的核心產業,無線網路也是福建打造「無線城市」的重點建設項目,未來想像空間很大。

石化業部分,海西計畫在泉港規劃上、下游完整的石化工業園區,總投資額約60億美元(約新台幣1,980億元),估計至2020年泉港石化工業區,將有人民幣2,000多億元的產值、2,400萬噸煉油、300萬噸的乙烯等。 龐大的數字對台灣石化產業鏈具相當大的投資吸引力,就連台塑王文淵也對石化特區感到興趣,看來,海西這塊最後的中國沿海經濟版圖,一旦卡位成功,就有機會成為新兩岸中概王。

在金融產業方面,金流往來是兩岸經貿往來不可或缺的一環,兩岸間的人流及物流已經在三次江陳會後逐漸正常化,但金流方面卻還是畸形發展,因此以福建為主的海西經濟特區,無疑將成為大陸沿岸新興的金融重鎮,在兩岸正式簽訂ECFA前,海西特區將成為局部試點的地區。 國內目前已有國泰金和台壽保在福建設立壽險子公司,富邦金也已在廈門設立銀行,統一證也在福建設立辦事處,將是金融MOU簽訂後的先得利益者。尤其和北京、上海等地相比,海西特區的保險市場發展度仍低,市場競爭也沒那麼激烈,台灣保險業挾著多年的發展經驗,未來發展空間不容忽視。



◎ 避免失衡  台灣須有因應措施


從宏觀角度而言,海西特區並非僅台商企業受惠,台灣亦可透過海西特區參與區域經濟。 台灣專案管理學會全國產業策略聯盟主委暨日本聯絡處代表邱伯浩以福州市的「平潭島」為例指出,中國大陸未來將在「平潭島」成立對台特別關稅區域,讓台灣進口商品,可以享有免稅等優惠。台灣經由「平潭島」零關稅的商港,每年將可受惠72.5億美元以上(以去年貿易額計算),而在2010年中國大陸與東協各國之間貿易開始零關稅,台灣若能取道「海西」零關稅商港,再進口到東協各國,則同樣可享有「東協會員國」競爭優勢,對台灣影響甚大、甚遠。

邱伯浩進一步分析,海西特區希望結合台灣共同發展,將台灣列為合作優先順位。就競爭力來看,台灣有三大優勢,包括金融(資金)、人才(技術)和產業(機具),若能掌握「海西經濟特區」發展初期進駐,可望占得機會點。不過,新台灣人基金會副執行長林正修提醒,海西計劃重點扶植產業,如石化業、大煉鋼廠等,擺明向著台灣而來,台灣必須有因應措施。 平心而論,海西特區對於台商企業與台灣經濟確實有幫助,可是如何避免海西特區發出的龐大磁吸效應,導致台灣失衡,也是相關單位必須注意的課題。

 
     
     
 
 
   
 
 
 
 
 
 
 
 
     

220期 •2009年10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