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運算」被視為是繼Web 2.0之後,下一波科技產業的重要商機。早在1980年就已經有類似雲端運算的概念,但直到21世紀的今天,網路基礎建設、端點設備普及、網路服務的運算能力及完善的使用者操作介面才讓雲端運算竄起。如何善用雲端運算服務,為企業創造競爭力,則是企業策略規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撰文/楊迺仁

 

2009年最熱門的科技名詞之一,「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應該會雀屏中選。不管是傳統的科技大廠如IBM、昇陽(SUN)、微軟(Microsoft)、趨勢(Trend Micro),或是網路時代的新興業者如Google,抑或是電信業者如中華電信,無不強調未來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都將與雲端運算緊密結合,讓雲端運算的聲勢在2009年可說是扶搖直上,衝上雲霄。



◎ 雲端運算 21世紀竄紅的新發明


但雲端運算的定義,各方眾說紛紜。知名調查機構Gartner認為,雲端運算是一種新的運算方式,是把大量可延展的資訊科技功能以「服務」的形式,透過網際網路給外部客戶。

以微軟最新發表的Windows Mobile 6.5作業系統為例,內建的「My Phone」手機線上備份服務,可讓使用者直接使用手機資料,包括通訊錄、行事曆、簡訊、照片、影音等,直接透過3G或Wi-Fi網路送到微軟提供的免費網路空間,即使手機遺失,也不必擔心資料一去不回,而且透過「My Phone」即可將資料回復到新手機上,馬上開始使用。

如果套用Gartner的定義,手機上的重要資料及「My Phone」就是「大量可延展的資訊科技功能」,微軟提供的免費網路空間及自動化智慧網路伺服器備份技術,就是「服務」的形式(也就是雲),手機使用者就是「外部客戶」,而3G或Wi-Fi網路自然就是「網際網路」了。

這個看似簡單的服務,其實卻是許多新科技結合下的產物。如高速寬頻無線網路服務,一直到最近幾年,因為3G服務的出現,才開始比較成熟;電腦也是近幾年來,才開始能夠兼顧輕薄及效能,如小筆電(Netbook)、超輕薄筆電(CULV NB)的出現,就讓更多的人隨時隨地可以使用電腦處理資訊;而觸控手機如iPhone的迅速普及更是關鍵,但最重要的是,具親和力的使用介面,讓使用者不需要了解雲內部的細節,也不必具有雲內部專業知識或直接去控制基礎設施,就可以直接享受廠商提供的服務。

因此,雲端運算雖然是這兩年才竄紅,但其實不是革命性的新發明,早在1980年就已經有類似的概念,但也是直到21世紀的今天,從網路基礎建設、端點設備的普及、網路服務的運算能力及完善的使用者操作介面,無一不備,雲端運算的成形,其實可用「水到渠成」來形容。



◎ 雲端服務  隨選需求的軟體服務


雲端運算的型態,最簡單的分法就是「公有雲」(Public Cloud)及「私有雲」(Private Cloud)。前者是指在網際網路上將服務公開給使用者來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Google地圖;後者則通常是指企業內部使用,類似的服務型態如公司用來和客戶交換檔案的FTP,除了不會對外公開外,通常也都會用ID、密碼或防火牆設下重重限制,以確保資料或服務的安全性。

但不是每一種透過網際網路運作的服務,都需要用到雲端運算,畢竟仍有成本效益的比較考量。美國知名市場研究機構Yankee Group認為,雲端運算必須提供隨選服務(on-demand),換句話說,凡是需要讓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隨時隨地使用的服務,就非常適合雲端運算。

因此,Yankee Group將常見的雲段運算的服務區分成四種,分別是儲存雲端服務(Storage as a Services)、基礎架構雲端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s)、平台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s)及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s)。

(一)儲存雲端服務

   這是一種提供線上儲存空間,讓使用者可以透過應用程式介面(API)存取資料的服務。這種
   服務可以直接提供給終端使用者,例如微軟的My Phone;但也可以提供給企業,讓企業儲存
   使用者上傳的資料,如最近相當熱門的微網誌Twitter數百萬用戶的個人圖片,就不是儲存在
   自建機房,而是使用亞馬遜(Amazon)網路商城推出的S3(Simple Storage Service)服務來儲   存。

(二)基礎架構雲端服務


   現在的企業都離不開網路,但一般的中小企業缺乏人力及技術,自行建立電腦機房的成本效
   益相當有限,因此就有科技廠商利用雲端運算技術,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實體伺服器和網
   路頻寬,讓用戶可以建立自己的作業系統環境,管理自己需要的電腦軟體服務。如IBM提供
   的「Blue Cloud」服務,已經在全球陸續建置13座雲端服務資料中心,提供企業租用IT基礎架
   構。

(三)平台即服務

   基礎架構雲端服務只是提供硬體環境,有些廠商會進一步提供用戶應用程式的執行平台,如
   Google Apps可以提供企業用戶使用文書處理、試算表及簡報製作及儲存的服務;Salesforce的
   Force.com更可提供企業執行企業資源規劃(ERP)、人力資源、供應鏈、資產追蹤、合約管
   理和所有客戶自訂的應用程式,在Saleforce的線上市場 Force.com AppExchange 可供試用、購
   買和安裝的應用程式超過800個,目前在Force.com 部署的應用程式更超過8萬5,000個。

(四)軟體即服務

   這是目前最成熟,也是一般人最常使用的雲端服務,如Google地圖。從服務特質上來看,
   Yankee Group認為所有透過網路來滿足隨選需求的軟體服務,都可歸類為這種軟體即服務的雲
   端服務。



◎ 客製化收費服務 降低企業成本


目前大多數為人熟知的雲端運算服務,多半屬於公有雲,但只要是需要建立IT機房的企業,其實可以將機房設備放到「雲」裡面,如此一來,包括軟硬體設備維護、網路管理、資訊安全與備份等管理成本,都可以因此而降低。

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報告,一家規模200人的公司,透過雲端運算服務,光是軟體的部分,至少就可以省下30%的成本。而根據Gartner研究指出,企業每10元的IT投資中,約有8元是用在既有系統的維修,而非創新,如果企業能將這80%的維護費用降低,不僅可將資金轉投資在研發、創新等更能帶給企業競爭力的領域,人力資源也可因此負責更有附加價值的工作。

雲端運算服務能降低企業成本的秘訣,在於可以提供「客製化」收費的服務,也就是根據企業實際使用的運算效能、頻寬、軟體功能來計費,「用多少,付多少」,將錢花在刀口上,有別於傳統必須先花一筆錢建構基礎建設的IT機房服務,雲端運算服務提供企業成本規劃上,更有彈性的選擇。
雲端運算服務對企業的另一項價值,就是效率。過去想要提高IT機房效率,可能要投入大筆金錢購買最頂級的硬體,姑且不論使用頻率及維護成本,光是首次採購費用,大概就會讓很多企業大喊吃不消。

而雲端運算服務供應商,不管是IBM、Amazon等,所提供的軟硬體設備品質,都不是一般企業所能負擔,但透過雲端運算,這些企業仍可享有同等級軟硬體設備的效能,資料處理量的速度越快,自然可以幫助企業迅速做出決策。

如高盛投資銀行,就利用超級電腦所組成的雲端運算效能優勢,向倫敦、紐約等全世界交易所發出指令,讓高盛的客戶可以比其他人早0.3秒接收股市訊息,而這0.3秒可能就決定幾十萬元的損失或收益,讓高盛客戶因此趨之若騖,也讓提供這項服務的高盛因而賺進大筆佣金。

但企業如果想要建立私有雲,一定要找到可靠的服務供應商,尤其對企業而言,重要資料絕對不能暴露在網際網路之中,一旦關乎公司命脈的客戶資料、財務資料、研發機密等,因為雲端服務供應商有意或無意的作為而洩漏,將會對企業營運造成重大衝擊。

因此,除了慎選有品牌、有知名的雲端服務供應商外,廠商所提供的雲端運算技術,必須包括偵測及記錄用戶行為、提供安全性身分認證、資料存取管理權限等各種資訊安全技術,才能讓企業在享受雲端運算服務的同時,仍能高枕無憂。



◎ 雲無所不在  重組未來資訊科技新貌


雲端運算之所以能引起眾人矚目,關鍵在於網路使用人口快速增加,根據Jupiter Research估計,全球上網人口至2011年將達20億人,而無線寬頻網路覆蓋率在先進國家幾近百分百,加上可上網的行動裝置快速成長,都讓網路就像水、電一樣,成為無所不在的生活必需品。

更重要的是,從電腦、手機一直到汽車、家電甚至相機,都可以透過網路存取資料,如果這些資料不能互通,其實會造成使用上的不便,例如通訊錄在不同的設備上只要輸入一次,所有的設備上的資料內容都應該同步保持一致性,這種目標唯有將資料放在網路上,才可能辦到。

微軟執行長巴爾莫(Steve Ballmer)11月初來台,大談「3螢1雲」(3 Screens and a Cloud)的願景,就是認為電腦螢幕、手機螢幕和電視螢幕等「三螢」,與熱門的雲端運算「一雲」,勢必將組成未來資訊科技新面貌。



◎ 下一波商機  創造企業競爭力

雲端運算已經被視為繼Web 2.0之後,下一波科技產業的重要商機。根據美林證券估計,未來5年全球雲端運算市場規模將達到950億美元,占全世界軟體市場的12%。Gartner的報告則認為,至2012年有80%「財星」500大企業會使用各式不同的雲端運算服務。國際數據資訊中心(IDC)的資料則顯示,未來5年雲端服務的平均年成長率可望達到26%。就算這些調查機構看法過於樂觀,但雲端運算服務已然在市場立足,卻是不爭的事實,如何善用雲端運算服務,為企業創造競爭力,是企業策略規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222期 •2009年12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