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20/ Feb. 2018
回首頁

寰宇聚焦投資磁吸效應產生 全球供應鏈生態起變化美國史上最大稅改上路

美國近年來最大規模的稅制改革,是川普口中「送給美國人的聖誕大禮」,將於今年初上路。有人指其偏袒富人,有人認為這是「美國製造」崛起的契機,這些紙上條款將對全球環境帶來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本刊特別訪問國票金控董事長魏啟林,為讀者分析稅改後的經濟動向。
◎撰文/楊迺仁 圖片提供/法新社、商周圖庫
在美國總統川普與共和黨議員全力動員下,稅改法案於議會表決後公告通過,標誌美國新稅法時代的來臨。
美國國內出現不少反對聲浪,認為此次稅改過於偏袒富人,且將增加聯邦政府的赤字。

歷經多次調整,美國稅改法案最終於美國時間2017年12月22日,總統川普簽署後正式立法。這項號稱美國30年來最大規模的稅改法案,透過降低企業稅率等手段,減稅規模高達1.5兆美元,使美國從原本OECD稅率最高的國家,排名一口氣降低到第13位,投資吸引力因此大幅提升。

但一直反對該法案的民主黨也指出,這次稅改除了過於偏袒富人,聯邦政府未來10年還可能因此增加1.5兆美元的赤字,對目前負債已高達20兆美元的聯邦政府而言,財務運作壓力勢必更加嚴重。

企業稅大幅降低 改採「屬地主義」

在企業稅方面,適用一般企業的最高所得稅率將從原來的35%降為21%,企業最低稅負制也一併廢除。而對獨資、合夥等穿透個體(Pass-through Entities),其符合資格的商業收入(Qualified Business Income,QBI)的20%可予以減除,但所得超過157,500美元的服務類商業實體,如律師與醫師並不適用。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最終版本決議採行「屬地主義」,即美國企業擁有的海外轉投資公司(持有一年以上及持股比例達10%),匯回美國公司的股利將免納入課稅所得。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指出,由於台灣跨國集團利用美國公司持有他國轉投資公司的情況並不多,因此對台商的影響有限,但對於母公司在美國的跨國集團就會相當有利。

最終法案也賦予美國財政部制定與外國關係企業申報相關之規定,包括揭露外國關係企業的名稱、營運地、註冊地及其與美國企業間的交易。為鼓勵企業在美國當地採購、生產和出口,未來美國企業自國外採購的成品或半成品,都不能列為成本,也就不能從稅基中免除,同時為鼓勵美國廠商出口,外銷將給予免稅優惠。

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指出,在美國設有公司的台商要特別留意「稅基侵蝕稅」,若台灣公司持股超過25%,而該美國公司從總收入中減除支付給台灣公司的款項(不包括銷貨成本)後,導致美國公司稅負低於修正後課稅所得的10%時,美國公司將可能會被課徵「稅基侵蝕稅」。因此,關係企業間移轉訂價的安排,及符合稅基侵蝕與利潤移轉(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BEPS)相關規定也將更重要。

此外,企業可選擇於研發費用發生當年全部費用化,或將其資本化後分5年攤提,有利於企業從事更多研發、購置新設備及針對無形資產進行租稅規畫,對美國高科技產業可說是一大利多。

個人稅優惠 可望提升購買力

美國稅改將有效降低中高所得者的稅負,購買力可望隨之提升,帶動電腦、汽車、消費性電子產品等市場需求。

最終版本針對美國公民及綠卡持有人的個人稅,也有諸多優惠措施。個人最高稅率從39.6%降為37%。個人免稅額雖被廢除,但單身者、夫妻合併申報的標準扣除額皆提高約2倍。與企業不同的是,個人最低稅負制仍保留下來,但調整免稅額至合併申報者為10.94萬美元,單獨申報者為7.03萬美元。贈與稅及遺產稅的終身免稅額提高2倍至1千萬美元(並按物價指數調整),且不廢除遺產稅也不降低贈與稅稅率。

大部分與個人所得稅相關之規定將於今年生效,並於2025年底落日。由於美國消費市場購買力仍居全球之冠,一旦個人可支配所得增加,對主力為美國消費市場的台商而言,將會是一大利多。

企業稅率優惠 將產生投資磁吸效應

國票金控董事長魏啟林在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美國稅改有關個人所得稅的部分,將有效降低中高所得者的稅負,購買力可望跟著提升,帶動電腦、汽車、消費性電子產品等市場需求,進而促進台灣廠商的出口及代工商機。

至於企業稅的部分,魏啟林指出,不僅美國本土企業可能會受到影響,即使是以服務美國本土企業的B2B業者,也可能會考慮增加在美國的投資,尤其是原本適用稅率較高的產業如能源、電信業,受到的影響將更為明顯,預計美國經濟成長可望增加0.4%。

即使不考慮投資效益,光是稅率減免的優惠,就可能會讓美商將原本留在海外的所得匯回美國。魏啟林估計,因為美國稅改而匯回美國的金額,可望達到2兆美元;相對地,許多在美國設有子公司的台商企業,就可能選擇將收益盡量留在美國,台灣稅收因而降低。

論及美國稅改對台灣最大的影響,魏啟林認為,主要在於台灣跟美國的製造成本可能會因此拉近,台灣在五缺(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投資評估緩慢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下,會加速台灣業者出走的意願。

但魏啟林認為,美國稅改對大企業才有明顯影響,中小企業出走到美國的效益就相當有限;但只要是供應鏈的一部分,為就近採購或溝通方便考量,還是有可能會被要求跟著大企業一起到美國,政府一定要提出投資誘因,才能避免台灣業者出走。

美國稅改的磁吸效應,勢必也會增加中國企業到美國投資的機會,尤其川普政府上台後,就一直不斷抨擊中國企業對美國是不公平競爭,為了修補兩國的貿易關係,中國企業增加對美國的投資,已是可預期的趨勢。

至於大陸台商,魏啟林認為,面對中美可能發生貿易戰爭的不利因素,除非是著眼於中國大陸市場,否則就只能朝東南亞發展;若想要到美國投資,就要有智慧製造的能力,否則一樣很難有效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

改善台灣投資環境 加強創新能力

因應美國稅改可能產生的磁吸效應,魏啟林呼籲政府,應加快與美國及對美國市場依賴度極高的國家(如日本)的投資貿易及租稅協定談判,儘快處理如美牛、日本核食等干擾台灣簽定貿易協定的因素,才能改善台灣的投資環境,以免弱化台灣與美國之間的供應鏈關係。

產業結合人工智慧或自動化生產,加強創新能量,才能帶動台灣企業競爭力。

「改善投資環境才是關鍵!」魏啟林指出,政府過去的經濟發展政策可能偏重「效率」,所以近年來比較傾向公平,但也因此影響到台灣產業的競爭力。如何兼具效率及公平,就得看政府施政的智慧。

而台灣於今年1月通過《所得稅法》修正案,其中一項改變就是將營所稅從現行的17%提高到20%;年度課稅所得50萬元以下的中小企業,則分3年從18%調升至20%。但魏啟林指出,台灣因山高地狹,可用來投資發展的土地不多,市場腹地又有限,很難轉嫁成本,島國多半靠租稅優惠來吸引投資,如愛爾蘭只有12%。以全球趨勢來看,降低企業稅已成為眾多國家的改革方向,不僅美國將企業稅降到21%,英國也正考慮要降到17%,其他國家如新加坡及香港都是16.5%。

此外,大企業也許還有能力到美國投資,以避開可能造成的衝擊,但對中小企業來說比較困難。魏啟林認為,如果不能加入美國供應鏈,中小企業就得加強創新或提升技術能力,否則就算五缺問題解決,一樣沒有競爭力。

魏啟林認為,如人工智慧演算法,已經成為產業發展非常重要的技術能力,未來針對產業人工智慧化的投資,政府應給予獎勵。台灣工程師的數學能力根基好,只要加以培訓,配合高層領導的觀念提升,才能帶動台灣產業上中下游的發展。

當美國以稅改吸引全球投資者時,台商應從中找出對應的經營與投資之道。若是無法跟上這波稅賦優惠,以技術創造競爭力則成為必然的途徑。運用創新拉開與競爭對手的距離,才不致因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被市場淘汰出局。

《 延伸閱讀 》
其他精采內容下載本期網路版PDF網路版PDF僅提供部分單元文章,欲閱讀全文歡迎訂閱《貿易雜誌》
  • 從代工到自有品牌建築本業再創新 鐵碳企業開闢經營新局
  • 勞資和諧 共創雙贏勞基法修正案有問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