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23/ May. 2018
回首頁

總論篇掌握跨領域、創新、新南向人才布局看見全球人力新曙光

隨著新興經濟體崛起、產業創新需求迫切,人力資源因此出現新缺口。於此之際,台灣面臨人才外流的挑戰,各產業應該向美國、德國、以色列等經濟強國借鏡,培育跨領域整合及創新人才,掌握全球經貿新局衍生的人力資源新現象,再造台灣人才新力。
◎撰文/劉麗惠 圖片提供/法新社、路透社
Google以11億美元買下HTC智慧型手機代工設計團隊,多達2,000個研發人才成為外商資源,讓台灣重新思考人才育留問題。

去年9月21日,Google以11億美元買下宏達電(HTC)智慧型手機代工設計團隊,也取得相關智慧財產的非專屬授權。一紙合約讓台灣多達2,000個研發人才成為外商資源。今年初中國大陸提出「31項惠台」措施,不僅放寬企業西進投資限制,同時鬆綁個人前往中國大陸工作的限制,背後隱藏磁吸台灣人才的隱憂,令台灣產業擔憂不已。

從各種事件可預見,當科技演進引領世界進入數位經濟時代,全球經貿持續轉移驅動新競爭態勢,企業與企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人才爭奪戰,已全面展開。台灣從政府、產業乃至個人,都必須掌握全球經濟新局所衍生的新人力資源需求,進而建立符合時局的新人才藍圖,才能強化產業人才力,全面提升台商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掌握全球三大人力資源現象

觀察全球人力資源變革,包括中國大陸以外的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全球生產過剩導致的激烈價格競爭,以及前瞻科技驅動的未來新工作型態等,都正衍生出新的人力資源現象,台灣政府與產業必須正視,從中找到建構人力資源庫的軌跡與方向。

現象1》新南向人才需求孔急

台商南向轉戰印度、東協十國市場,面臨語言人才缺乏的困境,政府或學校應培育東南亞語系人才,才能符合東協台商的人力需求。印度市場深具潛力,吸引全球企業前往投資,台商也瞄準印度商機,派遣人力前往拓展,但如何克服語言及生活文化差異,是台商最大挑戰之一。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經濟成長動能仰賴「台灣接單、中國大陸生產、美國出口」的「三角貿易」關係。之後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內需市場湧現,不少台商憑藉兩岸同文同種的優勢,搶占中國大陸內需商機。如今,中國大陸經濟動能趨緩,未來全球經濟成長最具潛力的地區聚焦在印度、東協十國等新南向國家。當各國企業不再將新南向國家視為製造基地,更積極謀求開拓其內需市場時,各領域的新南向人才需求於焉湧現。

由於早期台商海外布局以歐美市場為主,人才大多具備英語能力,所以沒有語言障礙,後來西進開拓中國大陸市場同樣語言暢通。如今台商要轉戰印度、東協十國市場,不僅有語言隔閡的問題,再加上對這些國家的生活文化與背景都較為陌生,因此這波搶進南向的台商面臨不小的人才缺口。信男國際貿易公司董事長陳穎潤認為,台商南向布局缺乏具備當地語言的人才,建議政府或學校應儘速培育東南亞語系人才,才能符合東協台商的人力需求。

研華科技公司董事何春盛在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將帥班」演講時提到,當年研華為了布局印度市場,多數赴海外就任的主管難以適應印度的生活文化,但研華未因此放棄,最終成功開啟當地市場。由於未來印度市場不容小覷,建議台商仍要解決人才南向的問題,才能在新南向國家大刀闊斧。

另外,近兩年來積極布局東協市場的承業生醫董事長李沛霖指出,台灣擁有豐沛的醫療服務與設備相關人才,具備開拓東協市場的競爭力。但如要加速拓展,仍需善用當地人才,因此承業生醫目前透過以台灣團隊培育當地合作夥伴的方式,共同開拓東協市場。

現象2》積極培育跨領域與創新人才

不僅新南向國際人才需求孔急,跨領域與創新人才更不容忽視。過去30年來,隨著中國大陸、印度在內的新興經濟體釋放出數十億勞動人力,龐大的基層勞動力湧現,導致全球出現生產過剩的現象。電子科技、紡織、機械產業都面臨低價競爭,企業為持續維持競爭力,必須發展具備差異化的產品或服務,跨領域與創新人才的養成刻不容緩。

以面板產業為例,近十年來全球面板生產過剩,廠商多陷入經營瓶頸,台灣面板雙雄友達與群創甚至一度面臨賣一片虧一片的窘境,所幸近年來2家公司皆憑藉差異化產品策略,逐漸走出價格廝殺的陰霾。不僅營運由虧轉盈,群創、友達更寫下連續5年獲利,且創10年新高的成績,而招募與培育創新及跨領域人才,是面板雙雄能突圍再起的關鍵因素之一。

近年來全球面板生產過剩,台灣面板業者透過差異化的產品策略,以及培育創新及跨領域人才,創造產業新價值,為企業帶來獲利。

友達光電董事長暨執行長彭双浪表示,面對快速變遷的外在環境及日趨激烈的全球競爭,公司組織必須持續變革及創新。友達光電長期投入專業人才的培育,藉由計畫性的職務輪調及組織調整,讓優秀經理人拓展跨領域思維及提升管理格局,以因應未來挑戰及發展需求。

現象3》AI引領人類工作新型態

全球經貿競爭衍生出跨領域人才需求,雲端(Cloud)、大數據(Big data)、人工智慧(AI)等前瞻科技推陳出新,也引爆不一樣的人力資源現象,尤其AI時代來臨,更將徹底顛覆人類的工作型態。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在新書《人工智慧》中直言,未來將有五成的人因AI失業;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人類大歷史》書中也大膽臆測,到了2050年,AI讓多數人不用工作,進而衍生出靠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費用(Universal Basic Income,UBI)的「無用階級」,如果預測屬實,足見AI對人力資源帶來的變革之劇。

AI影響所及到底有多大,各界尚在評估。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的《AI機器人真的會偷走我們的工作嗎?自動化對工作之潛在影響》報告指出,在2020年代早期,自動化對工作衝擊僅3%,但到2020年代晚期比例上升至20%,到了2030年代中期,則上升至30%。

就產業別來看,該報告指出,未來各產業受自動化影響的差異很大,工作高度被自動化取代的比率前3名依序為:運輸與倉儲業、製造業和建築業;最低的為教育業、次低則是與人類健康及社會相關的工作。資誠創新整合董事長劉鏡清分析,在運輸與倉儲業方面,隨著無人駕駛車輛的規模不斷擴大,長期來看,運輸業的工作可能被自動化取代的比例最高;短期來看,由於金融服務業的部分工作涉及純數據分析,因此金融服務業的工作可能被自動化取代的比例也較高。

劉鏡清認為,雖然自動化可能造成某些工作被機器人取代,但新技術將帶來更富裕的經濟、創造更多新的就業機會。由此可見,企業培育人才或勞工本身都應做好準備,找出轉型之路。資誠企管顧問執行董事林瓊瀛也表示,如何降低自動化對自身工作的威脅,關鍵在於是否能夠「終身學習」,讓自己成為順應未來需求無可取代的人才。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面對全球人力資源的新現象,包括德國、美國、以色列等都以其國情與產業優勢,發展出強大「人才力」。無論是美國的跨領域整合人才、德國深耕工業技術的匠才,或是以色列大量的創新與創業人才,都值得台灣政府與產業界在制定人才策略時借鏡。

美國》跨領域整合提升競爭優勢

談起跨領域整合,美國蘋果公司(Apple)創辦人賈伯斯無疑是最經典的人物,不管是說服全球五大唱片公司將旗下音樂放在iTunes銷售,帶動iPod銷售,使Apple擊退SONY坐上MP3霸主寶座,之後iPhone與iPad的熱銷同樣有賴Apple軟硬體整合的強大威力。

Apple之外,包括Google、奇異(GE),或是美國運動品牌Nike、汽車品牌福特(Ford)等,都堪稱「整合」高手。例如原本為工業製造大廠的GE,近年來為轉型為數位型服務公司,將集團旗下所有IT部門整併成GE Digital,並且對外整合技術公司、供應商、區域合作夥伴,建立強大的合作夥伴生態系,目標在2020年成為全球十大軟體公司。

德國》培育工業技術人才不遺餘力

再看以頂尖工藝技術維持製造業優勢的德國,一直以來具備深厚的「匠師」與「職人」文化,所以學生從中學開始,就接受雙軌併行的技職教育,即在學的三分之一時間接受學校教育,三分之二接受職場教育,許多學生得以進入西門子等大型製造公司磨練,這也是讓德國製造業始終不缺乏基礎技術人才的關鍵。

德國實施雙軌併行的技職教育,將人才培育徹底落實在學校教育中,這也是德國製造業始終不缺乏基礎技術人才的關鍵。

台北科技大學分子系兼塗料中心主任芮祥鵬指出,德國教育注重科學實作,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小就培育出追根究底與創造價值的因子,這讓德國工業得以深入扎根,成為工業大國。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何啟聖則表示,德國人擁有嚴謹認真的民族性,再加上從小技職體系的培養,對於產品的容錯率相當低,因此德國企業特別能恪守六標準差中:每百萬個產品最多只有3.4個不良品的要求,造就德國強大的製造工業。

以色列》技術與應用創新人才濟濟

不同於德國的技術人才型態,素有「創新之國」美稱的以色列,擁有全世界最充沛的創新人才。關鍵因素之一在於以色列位處沙漠地帶,土地貧瘠,加上戰爭頻繁,使以色列人必須以創新思維在惡劣環境中求生存,無怪乎以色列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切哈諾沃(Aaron Ciechanover)曾說:「有時候該感謝阿拉伯人刺激我們隨機和創新的能力。」

另一方面,以色列人從小就勇於挑戰權威的文化,更是造就創新的關鍵。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指出,以色列人高中就去當兵,18歲孩子在軍中擔任要職,從小面對事物都得抱持謹慎認真且實戰的態度,因此更懂得學以致用,這樣的實作訓練,讓以色列擁有全球頂尖的創新人才,也造就以色列成為創業之國。

綜觀全球未來人力資源發展現象,再探索美國、德國、以色列等經濟強國的人才優勢,可以發現台灣產業也應依照自身在全球供應鏈的既有角色與定位,規劃人才培育藍圖,如此才能在經貿變革與科技演進的雙重洪流中,建立符合未來需要的人才庫,開啟台灣經濟與產業嶄新的路途。

《 延伸閱讀 》
  • TPP退位 CPTPP補上!區域經濟整合浪潮依舊?
  • 打造客戶導向的嶄新服務萬能聊天機器人
其他精采內容下載本期網路版PDF網路版PDF僅提供部分單元文章,欲閱讀全文歡迎訂閱《貿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