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27/ Sep. 2018
回首頁

文創藝術代工廠轉型西服精品店STYDER以紳士風範 征服年輕客層

經營西裝代工廠近三十年,父親黃翔鉦親眼見證產業興衰,曾極力反對兒子繼承家業;黃淯晨卻看到西服製作技藝的價值,成立高端訂製品牌STYDER,秉持傳承與創新精神推廣西服魅力,力求找回傳統工藝的榮光。
◎撰文/劉盈孜 攝影/施純泰
活用家中西裝代工廠資源,黃淯晨打造高級手工訂製西服品牌STYDER,彰顯訂製技藝的價值。

走進敦化南路的STYDER,迎來一排英式、義式高級手工訂製西服,風格搶眼,明亮的空間,馬上讓來客備感尊榮。

2014年6月,STYDER成立,創辦人黃淯晨獨家代理上萬種進口布料, 兩百多種鈕釦,種類居全台之冠,成功吸引三、四十歲的年輕客層,甫半年,月營收即超越競爭對手數十年的成績,獲得藝人及萬寶龍、GQ等知名品牌青睞。

一場金融海嘯 讓他決心將家業品牌化

50年前,西服產業極盛時,西服公會會員數曾高達4,000家。20多年前,黃淯晨的父親黃翔鉦經營西裝工廠,員工數不到100人,排名台灣第八、第九大,代工國外知名精品品牌的西裝。黃淯晨服兵役時,適逢台灣製造產業低迷,紛紛西進中國大陸設廠;父親選擇留在台灣,轉型接單ODM、OEM,代工各大銀行、航空公司的制服。

誰知危機再次發生,2008年金融海嘯,銳減一半的訂單重挫生意。曾積欠員工5個月薪水,工廠甚至被貼封條。黃淯晨當時在美國就學,「我爸開始流眼淚,霸道的他,第一次跟我說對不起……,沒人想過金融業這麼脆弱,即使做這麼穩的生意,都可能倒閉。」

雙主修國際貿易與品牌行銷的黃淯晨,認知到代工只能看人臉色,產業必須轉型,因此興起成立品牌的念頭,「對於我們這一代而言,希望可以有尊嚴地活下去。」

黃淯晨的父親卻極力反對:「要你回公司幫忙,就不會要你去念書了。」西裝已經是夕陽產業,沒有市場、沒有生意,每間公司都在想怎麼節流,父親為了工廠多年的老戰友,勉力支撐著。當時黃淯晨年僅27、28歲,自知經驗不足,決定先投入職場,成為40年老牌生技公司總經理特助。3年內,黃淯晨重新設計公司LOGO,協調各部門流程,建立員工獎勵制度,開始接見外資法人。期間,25億營業額的公司成長一倍,股價從38元上漲至180元,他個人年終高達18個月,知名公司也前來挖角。

借重老師傅的好手藝,黃淯晨以自己擅長的行銷操作,走出STYDER 的品牌之路。

傳統技藝時尚加值 吸引年輕世代上門

31歲時,黃淯晨認為,回家創立品牌的時機到了。不顧父親反對,秘密籌劃半年,到台北所有西裝店市調觀察店家的經營和服務。完全不懂布料和西裝的他在凱恩洋服實習,一個月的訓練後,他光摸布料,就能得知成份、布料重量。他走訪四十幾年經驗的老師傅,「我跟他們說我不會做衣服, 但我擅長品牌經營,我需要他們的手藝。」

不同於父親,他認為西裝仍然具有市場潛力。黃淯晨的同儕恰好為三、四十歲的中生代,知道手工訂製西服的魅力,「人都會想追求更好,只是台灣很難買到好看的東西。」

據黃淯晨估計,台北真正的手工訂製店不超過25間,香港比台灣小,光中環的西裝店數就超過50間。他思考,台灣真正手工訂製的店家,技術都有一定的水準,那問題出在哪裡?客人為什麼不願意走進去?「傳統老師傅一輩子都鑽研在專業技術上,溝通技巧上相對薄弱。」

採訪當天,一位客人試穿手工訂製西服獨有的毛胚,希望稍微調整合身一點,師傅卻認為太過合身不好看。黃淯晨說:「每個人對時尚的品味不同,我們是服務業,可以從旁協助客人做決定,但是不能幫他做決定。」STYDER成立之初,黃淯晨直接面對客戶,了解客人實穿的季節、場合,也了解其職業以及個性,「他可能很低調,但是在這個場合,必須突出一點,那就要想辦法找出低調奢華的元素。」

「只要夠貼近人心,了解消費者需求,十之八九你不會走錯,接下來就是看時間跟運氣的累積。」黃淯晨分享了某夜店老闆的故事,老闆平常穿著走嘻哈風格,為了參加紅點設計頒獎典禮, 訂製一套西裝,「他不是揮霍的人,平常很願意吃路邊攤,但是他該做什麼事情、像什麼樣子的時候,他相信朋友的推薦,朋友說STYDER的西裝很棒,這比買YAHOO關鍵字有用十倍。訂製業講求口碑,這是為什麼我們比較專心在Facebook上。」

中生代年輕人願意了解更多的訊息,黃淯晨1個月只挑2套客人的訂製西服照片上傳臉書,詳盡介紹布料品牌、系列名稱、成分、支數。因為對品質堅持,從來不打折,「我有15張A4紙,滿滿的價目表。1匹布差3,000元,有的傳統店家仍算同樣價格,但他們品質明明不同。沒有在做品牌的人,最終是看誰的價格低,這往往就是轉型最大的問題:你不懂價值在哪裡,你只看價格。」

一套Bespoke手工訂製西服平均要價三、五萬元以上,黃淯晨選擇切入最高端的消費市場,強調STYDER的做工和服務。STYDER提供的不只是產品與售後服務,講求的也不是價格,而是價值,每年嘗試不同的異業合作,如萬寶龍、GQTaiwan、跳舞大象葡萄酒等,「注重自己穿著的人,也會注重自己的生活。」

每年10月份的週年慶,STYDER會舉辦回娘家Party。雖然已有許多明星喜愛STYDER,黃淯晨卻邀請一般客人上伸展台走秀,環肥燕瘦皆有,「我希望藉由這個場合,呈現不同西裝在不同人身上的樣貌,像現場放歌的DJ也穿西裝,就連工頭也是我的客人。我覺得西裝應該只是男生衣櫃讓大家更願意嘗試。」裡的一個選擇,要找出方法,讓大家更願意嘗試。

獨家代理上萬種進口布料與西服配件,STYDER 以多樣選擇收服消費者的心。

心繫傳承 讓年輕學徒愛上老手藝

STYDER成立第一年,創業資金300萬元,先投入200萬元裝潢,繼而用在布料、租金、人事。前3個月,客人全為黃淯晨的朋友,好不容易做出口碑後,正好遇上農曆年,「為了發年終獎金,我去辦青創貸款,總要讓師傅回家過好年。」第二年開始,月營業額破百萬,數字看似驚人,卻僅達到收支平衡;因最大成本在於人事費用,月支出至少50萬元。

但這正是黃淯晨的用心,他希望將獲利促成產業延續。目前西服產業面臨傳承斷層的危機,現有的工廠內員工平均年齡五、六十歲以上,黃淯晨和夥伴Anton認為,產業轉型需要更多年輕人加入。STYDER最多曾有5位學徒,薪資為全台北市最高,每年另有調薪制度。

STYDER成立第八個月,他們決定參與西服公會的比賽,「別的店家都派最有經驗的師傅,我們推派1個師傅和學徒。」黃淯晨其實沒有抱很大希望,只是想讓STYDER的第一個學徒,知道自己可以有更大的殿堂。結果當年得了銅牌,隔一年拿了金牌,代表台灣出賽,最後獲得亞洲第二名。

「名次對我來說不是那麼重要,對實際銷售也沒什麼幫助。但是當我們參加國際賽時,遇到香港、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隊伍,這麼多國家加上台灣,只有我們有個不到30歲的女學徒,每個人都搶著跟她拍照!我想讓從事傳產的年輕人知道,你是可以有光環的!」

黃淯晨創立STYDER,最終希望幫助父親的工廠。「鴻海也是做代工,但是他可以自己決定價錢。我們家算是大工廠,技術與規模都有,但市面上的制服代工標案還是傾向取價低者,非常不合理。」

黃淯晨對自家工廠的生產線有信心,即使半訂製成品,品質也在水準之上。因此,目前STYDER致力於最高端的手工訂製西裝,待獲得消費者信任、打響品牌知名度後,就可提高工廠訂單量和身價。之後還能以半訂製、套量訂製模式,觸及更多消費者。

未來,黃淯晨更希望成立STYDER的副牌,價格定位更平易近人,卻仍能使用英國純羊毛料子。他相信台灣代工的品質和技術,先從高端的手工訂製服做起,做出自己的價值,才能轉型成功,「台灣人值得更好的生活。」黃淯晨說。

《 延伸閱讀 》
  • 名家專欄:程天縱創業團隊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 布局人工智慧精誠資訊推動「企業4.0」
其他精采內容下載本期網路版PDF網路版PDF僅提供部分單元文章,欲閱讀全文 歡迎訂閱《貿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