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29/ Nov. 2018
回首頁

台灣篇美中貿易戰掀起驚濤駭浪 台灣衝擊有多大?機會在哪裡?

當美中貿易戰火熱烈延燒,台灣產業可說利弊兩樣情。在中國大陸投資設廠的企業,可能因為出口美國的高關稅,面臨訂單縮減困境;而與中國大陸廠商在美國市場互相競爭的台商,卻因轉單效益獲利。貿易戰引發的供應鏈轉移又將對台商全球布局帶來何種改變,同樣值得關注。
◎撰文/劉麗惠 圖片提供/法新社、商周圖庫、Shutterstock
當美國不斷提高自中國大陸進口商品之關稅,西進投資設廠的台商,可能因此面臨訂單縮減困境。

我國2017年對外貿易總額為5,768億8千萬美元,其中出口額的3,173億8千萬美元中,出口中國大陸的比重高達41%,美國的比重也有11.7%;顯示美中為台灣極為重要的兩大出口國。如今,美中兩國大打貿易戰,台灣受到的牽連當然不小。綜合智庫、研究機構與產業界對美中貿易戰的分析,大抵上可從影響面與策略面,找出台商具體因應之道。

探討美中貿易戰對台灣與台商受到的影響,得從3個面向進行了解與探索:第一、美國、中國大陸課稅清單對台商影響所及;第二、掌握原產地認定原則;第三、各產業面臨的影響與利弊。

面向1》美對中兩波課稅清單觀察

美中貿易戰中,最受矚目的焦點是雙方彼此祭出的關稅障礙。而台商受到的影響,得從美中貿易戰開打以來,兩強相互祭出的課稅清單來看。

6月15日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正式依據「301調查」結果,宣布針對自中國大陸出口到美國的1,102項特定產品,包括航太產品、電子資訊、通訊產品、機器設備及汽車產品等,加徵25%進口關稅,影響約500億美元的商品進口額。其中818項相當於340億美元的中國大陸輸往美國商品,正式於7月6日開始加徵進口關稅。

面對美國的貿易戰攻擊,中國大陸商務部隨即進行反制措施,也對美國農產品(大豆)、汽車、水產、化工產品、塑膠及其聚合物、醫療設備器材以及能源相關產品,課徵對等的懲罰性進口關稅25%。緊接著川普又於7月10日宣布,擴大對中國大陸相當2,000億美元的6,031項商品,包含魚類、蔬菜、水果、麵粉、大米、菸草、化學物、紡織品、紙漿、鋼鐵、以及電器等,加徵10%關稅,並且正式於9月24日實施。

從美國對中國大陸祭出的前兩波課稅項目來看,孫明德分析,第一波課徵500億美元關稅產品內容,都是一些無傷大雅的產品,殺雞儆猴意味比較大,對台灣產業影響小。但第二波相當2,000億美元的商品課徵10%關稅,許多民生用品、紡織用品、顯示器等都列入其中,對台灣影響擴大。如果到明年1月1日雙方沒有找到和解之道,這2,000億美元商品課稅金額將再增加到25%,影響所及更不可小覷。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法律服務會計師曾博昇分析,美中貿易戰對台商影響,可以分成2個層面。

其一是在中國大陸設生產基地的台商,這類台商若從美國進口相關商品進入中國大陸,將導致進口成本增加;另外自中國大陸出口產品至美國的企業,可能因為美國加徵關稅導致成本增加,進而影響台商企業產品的價格競爭力。

其二是沒有在中國大陸設廠,但是採取台灣公司接單、中國大陸生產的三角貿易關係,進而將產品銷往美國的台商。這類企業可能因為最終產品是從中國大陸出口到美國,因為成本增加導致價格競爭力下降,影響美國進口商的採購意願,需求因此減少。

中國大陸對美國水產、農產品(大豆)、汽車等商品,課徵懲罰性進口關稅25%。

面向2》不可忽視的原產地認定原則

由於在兩強相互課稅規範中,都採取世界貿易組織(WTO)訂定的「原產地認定原則」,因此因應美中貿易戰的關稅加徵,台商必須對原產地認定原則有深入的掌握。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貿易服務組組長黃瀞萱表示,進口國對某些特定國家製造的產品,課以優惠關稅或反傾銷稅、又或禁止某些國家產品進口等,往往會以「原產地認定原則」為標準。此波美中貿易戰,雙方都以原產於對方國家的商品作為報復對象,因此台商若要因應美中貿易戰的稅徵可能性,就必須了解「原產地認定原則」。

舉例來說,在中國大陸生產製造的台商,可能會以為只要將產品先出口到台灣,再轉出口到美國,就可避開稅徵。事實上,如果美國認定原產地是在中國大陸,仍然會被課徵關稅。黃瀞萱說,除非該商品有經過「實質轉型」,才能認定為從台灣出口。所謂「實質轉型」即原材料經加工或製造之後,所產生的貨品與原材料歸屬的稅則號列不同;又或貨品加工、製造雖未造成稅則號列改變,但附加價值率超過35%,即符合實質轉型。

黃瀞萱強調,若業者在台灣對貨品僅從事運送保存、分類、改包、貼標、未進行造成貨品特性重大差異作業,皆不得認定為實質轉型。提醒出口貨品到美國的業者,應先檢視該產品是否有在中國大陸加工,並向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申請原產地預審。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副總經理洪于婷補充,由於每家企業經營成本結構及供應鏈組成不同,企業短期因應之道除了要檢視商品稅則號列及原產地的正確性外,針對供應鏈組成及受影響商品的成本結構,也需取得更詳細、更精確的資料,進而分析受影響商品進出口資料,以提高進出口報單申報品質,確保及時掌握產品通關狀況。

此外,廠商也應擬定受影響產品的物料清單表(Bill ofMaterial,BOM),檢視哪些物料可調整供應商或選擇產地,以及重新審視與目前商業夥伴的安排,又或評估運用美國首次銷售規定,降低商品進口至美國完稅價格的可行性。

面向3》台灣產業衝擊與受惠兩樣情

由於台灣不同產業的全球布局模式差異甚大,如要深入掌握美中貿易戰帶來的影響,得從個別產業台商在全球供應鏈的角色與關係下手。大抵上,採取兩岸、美國三角貿易營運模式的台商,產品項目如果列入在美國課稅清單中,就會受到衝擊。

反之,近年來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崛起,原本與台灣的供應鏈互補合作模式轉變為競爭關係,因此這波貿易戰的關稅加徵,與台灣在美國市場有競爭的中國大陸廠商成本提高,將使台商獲得轉單效益。

LED、伺服器、電子零組件成本因關稅提高

2000年台灣電子組裝廠大舉西進,台灣電子零組件多採取台灣接單、中國大陸生產的三角貿易關係,如LED、網通、電源供應器、伺服器等產業。原本在美國第一波課稅清單中,上述電子零組件的最終成品並未納入清單,台商暫時不受影響。不過在第二波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10%關稅清單中,上述產品皆列入其中,電子零組件產業影響擴大。

尤其LED多在中國大陸組裝為燈具成品後,再出口到美國在內的全球市場,未來因關稅提高終端產品銷售成本,恐導致消費者購買意願下降,需求減少,對LED廠商帶來衝擊。LEDinside分析師王婷表示,受美中貿易戰影響,美國LED燈泡成本上漲,品牌廠商已開始調高產品售價,將關稅負擔轉嫁至消費者。

伺服器廠商的影響也不小。TrendForce記憶體儲存研究(DRAMeXchange)資深分析師劉家豪指出,美國2,000億美元關稅制裁中,對伺服器代工廠影響最大,包含廣達、緯創、英業達與神達等代工廠,皆面臨關鍵零組件成本墊高的壓力。現階段由於大多數代工廠的組裝與測試產線(L10)設立在美墨邊境的免稅區,受到的衝擊較小,但主機板製造業務(L6產線)與中國大陸本地製造封裝的伺服器記憶體模組,影響較大。

以廣達為例,劉家豪分析指出,廣達因主要業務來自北美資料中心建案與直接代工,其中Google、AWS、Azure與Facebook的代工量為最高,且廣達組裝與測試廠在美國境內,若從中國大陸直接出口美國,受關稅影響較大。為避免美中貿易的衝擊,廣達現階段已開始考慮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生產,藉以規避整機成本與零組件成本墊高的威脅。此外,若從人力成本角度來看,由於中國大陸薪資水平提高,伺服器廠轉往台灣或是東南亞等第三地生產,都是權衡且必要的選擇。

受美中貿易戰影響,美國LED燈泡成本上漲,燈泡品牌因此提高產品售價,將關稅負擔轉嫁至消費者。

機械、面板、顯示器、汽車零組件影響小

不同於台灣電子業與中國大陸供應鏈連結甚深,我國家電、重電(變壓器、電線電纜)、機械、工具機、顯示器、工業電腦、車輛及汽車零組件等產業,因主要生產基地仍在台灣,就算在中國大陸設立生產據點,也是以供應中國大陸市場內需為主,因此受到的影響也有限。

孫明德分析指出,一直以來我國精密機械的大本營就在台灣,雖然不少企業也在中國大陸設廠,但主要供應中國大陸本地需求,外銷全球的部分仍由台灣出口。又或者規模較大者如上銀科技、友嘉實業等,早就完成全球布局,在全世界都有設廠,因此貿易戰對精密機械影響不大。

再看工業電腦。「工業電腦屬於毛利高的產業,當年在中國大陸設廠是市場導向思考,目的是為了就近中國大陸客戶,而不是利用中國大陸廉價土地與勞動力降低成本的製造導向。」研華執行董事何春盛指出,研華1992年到中國大陸設立據點開拓市場,並於2002年在中國大陸昆山建廠,雖然目前中國大陸產能佔25%,但是高單價、高毛利產品生產都留在台灣,由台灣出口到全球市場。因此美中貿易戰導致的關稅障礙,對研華影響不大。

顯示器部分,台灣面板廠包括友達、群創等在中國大陸廠區,也是以供應中國內需市場為主,不擔心課稅問題。而且高階面板產品都在台灣製造,反而可能因為中國大陸面板廠商面臨課稅問題,獲得轉單效益。不過,友達電子董事長彭双浪比較擔心的是,美中貿易戰如果持續打下去,恐將影響全球經濟,導致需求萎縮,可能致使面板產品整體出貨量減少。

台灣精密機械製造商上銀科技早已完成全球布局,因此受貿易戰的影響有限。

手工具、扣件、馬達獲些許轉單效應

受衝擊產業之外,另外有部分產業如手工具、螺絲螺帽(扣件)等,因為美中貿易摩擦可能出現轉單效益,帶動出口成長。一家扣件業者表示,我國扣件產業生產基地及供應鏈皆在台灣。因此,美國對中國大陸課稅,有利於提升台灣產業出口競爭力。另外在鋼鐵部分,目前也已經有滑軌、馬達等相關業者,獲得些許轉單效應。

策略面》五大戰略趁勢創造新格局

「從歷史經驗來看,美中貿易戰的開打並非偶然,而是全球化走到一個端點之後,走向『逆全球化』發展,將對既有全球化路線帶來修正的機會。」何春盛指出,世界自15世紀以來走向全球化至今,全球化發展模式就不斷在調整。這次美國向世界各國發起重新談判貿易協定的舉措,就是希望以「美國優先」修正全球化的規則。而中國大陸崛起後進入全球化體系,沒有依循以美國馬首是瞻的全球化遊戲規則,導致這次美中貿易戰的發生,讓全球化的未來發展呈現多變格局。

面對全球化路線修正的變局,台商除了應該懂得善用稅務工具降低衝擊;所有台商都更應該站在全球架構下,進行全球生產基地布局,擺脫過去站在兩岸架構下,導致出口過度依賴中國大陸的問題。同時,布局思維也要從製造導向,轉向市場導向。走向工業4.0、建立智慧製造能力,也是台商下一個課題。

策略1》善用稅務工具 降低貿易關稅衝擊

面臨貿易戰,台商也可善加利用關稅工具,避免懲罰性關稅衝擊。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關稅服務副總經理黃賜正指出,根據過往經驗,跨國企業對產品稅則的歸類平均有20%~30%可能產生錯誤,建議企業可重新檢視受影響產品,找出稅則重分類的規則。

「又或探討『首次銷售原則』的適用可能性,」黃賜正說明,若符合美國首次銷售訂定規範,例如台灣企業為中國大陸供應商及美國買方間的中間商,得主張以中國大陸供應商銷售予台灣企業的交易價格,作為進口美國時完稅價格的估價依據,以此計算關稅,如此可以一定程度降低貿易戰衝擊。

策略2》站在全球架構下 轉移製造基地

有鑒於美中貿易戰正加速全球生產供應鏈轉移,台商正重新思考全球製造基地的規劃。根據DRAMeXchange最新調查顯示,受到美中貿易戰關稅制裁影響,從中國大陸出口到美國的伺服器相關產品,如主機板、網路交換器、伺服器與伺服器模組等,都將受到10%增值稅衝擊。由於北美市場伺服器需求約占全球的四成,考量在中國大陸生產的不確定因素,主要代工廠已開始評估轉移生產重心,將產線遷至東南亞、台灣等第三地。

短期來看,中國大陸出口美國的伺服器相關產品,皆可透過改從第三地出口方式,避免關稅帶來的額外成本。但以長遠分析,由於在中國生產的不確定因素較多,DRAMeXchange認為主要伺服器製造商未來可能會遷移重心,並將台灣列為生產重鎮。

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副總經理周容羽認為,「中國製造」將式微,台商必須建立海外生產據點,包括擁有政策利多的美國,以及具有「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經貿協議的東南亞國家,如越南、泰國和印度等,都是可以考慮的轉移基地。孫明德則認為,長期而言,台商可以考慮回台投資設廠,或是將生產製造基地移往越南、墨西哥等經濟自由化程度高的地區,減少關稅障礙。

黃賜正則建議,台商可將產能適度移轉至中國大陸與美國以外的國家,改變商品原產地,避免懲罰性關稅的衝擊。若供應鏈分布於中國大陸和其他國家,台商可考慮重新分配生產比例,降低中國大陸原產商品的產量,並且提升他國生產產量。

由於轉移生產基地工程浩大,台商要採取循序漸進的策略。周容羽建議,在短中期戰略上,企業可透過併購分散供應鏈,長期才走向增加海外生產據點,就近供應客戶。另外,台商也可善用政府資源,解決陣地轉移時的各種困難。

經濟部指出,政府於今年7月成立的「美中貿易衝突因應專案小組」,目前同時朝兩方向協助台商有秩序的轉移生產基地:若是產業已做好轉型準備,能夠回台的企業,政府將協助企業解決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的「五缺」障礙,並由投資台灣事務所提供投資服務,加速廠商回台設廠。如果需要大量勞工、適合到東南亞發展者,政府會幫助其有計畫地轉移到新南向國家、尋覓基地,讓產業聚落能有秩序地轉移。

越南經濟自由化程度高,勞動力充沛且低廉,台商可考慮將生產製造基地移往越南,減少關稅障礙。

策略3》從「製造導向」 走向「市場導向」

何春盛強調,隨著全球化路線的修正,未來製造業的國際布局,不能再只考慮勞力、水電、土地、原料等以成本為考量的生產要素,而是要思考最終商品的目標市場位於何處。規模大者可在目標市場建立價值鏈,規模小者應切入在目標市場的價值鏈體系。

策略4》迎向工業4.0 建立智慧製造能力

當然,逆全球化的全球經貿修正路線可行,有賴工業4.0科技的成熟。因為未來台商不論是回台灣設廠,或是將生產基地轉到中國大陸以外地區,都可能面臨勞動力成本增加的挑戰。

對此何春盛建議企業,可以透過推動工業4.0,發展智慧製造以減少勞動力的需求,又或利用智慧製造創新發展具備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提高商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尤其台灣具備發展智慧製造的優勢環境,未來台商如果決定把工廠移回台灣,可以利用智慧生產模式,化解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同時提高產品競爭力。

「美中貿易戰固然負面影響多,但台商也應掌握此波商機,加強跨國經營能力,同時更要克服人力及人工成本變動因素,提升企業生產自動化比例。」劉鏡清強調,隨著機器人、物聯網等智慧製造技術逐漸到位,企業若及早導入自動化,不僅可提升產品生產效率與品質一致性,未來更可建立數位化的跨國制度與經營管理能力,以數位轉型走向創新,朝向微笑曲線具高附加價值的兩端發展。

策略5》融入區域經濟 建構全球經貿合作新藍圖

轉移陣地與發展智慧製造的同時,台灣也必須融入全球區域經濟體系中。劉大年表示,未來台灣將面臨貿易障礙更高的全球市場,當務之急是建構台美經貿發展合作新藍圖,建立台灣與美國全新的生產供應鏈合作關係。又或加入CPTPP等重要的全球區域經濟體系中,為台商創造跨足海外的新契機,政府也應把握美中貿易戰的機會,做好申請進入CPTPP的準備。

綜觀來看,美中貿易戰顯然已經不只是單純的兩強經貿競爭,而是全球地緣政治不穩定的表現。於此之際,台商如要分散風險,目光不能只投向中國大陸或美國,同時也必須評估世界其他國家,誰是對手、誰又可以成為夥伴。從全球角度做好生產基地的全盤規劃,建立智慧製造能力以提高競爭力。如此,除了因應迫在眉睫的挑戰,也能從中找出台灣的新機會。

《 延伸閱讀 》
  • 將帥會大師講座追求生命學問 從生活中提升能量
  • 探究本質持續演化打造成功產品的四大系統思維
其他精采內容下載本期網路版PDF網路版PDF僅提供部分單元文章,欲閱讀全文歡迎訂閱《貿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