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57/ MARCH. 2021
回首頁

文創藝術生活美學與環境永續的美好交集春室+The POOL
探索玻璃的無限可能

循環設計已成全球設計產業發展趨勢,引領著世界未來的走向。什麼是循環設計?坐落於新竹公園旁的「春室Glass Studio+The POOL」,以創新、永續方式傳承玻璃工藝技術,落實循環經濟概念,就是一個好例子。
◎撰文/張煥鵬 攝影/陳正國
春池玻璃副總經理暨W春池計畫主理人吳庭安,讓回收玻璃傳統本業轉換為循環經濟開拓者,探索玻璃的各種可能性。

從回收玻璃本業出發,再以「W春池計畫」成為循環經濟的倡議者,春池玻璃副總經理暨W春池計畫主理人吳庭安,透過再生玻璃的實際使用驅動循環,讓環保實際落實於生活中。2020年6月正式開幕的「春室Glass Studio+The POOL」,除延續W春池計畫的永續、循環理念外,更是連接生活與工藝的媒介;在這個由循環設計導入的概念空間裡,可看見藝術、文化、展覽、餐飲等多樣化內容,讓訪客透過各式創新體驗,進一步理解循環經濟概念。

循環設計走進建築 實踐永續的可能

推開一樓玻璃工坊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棵「盛花」之樹。以50餘種在各種活動結束後收集而來的「剩花」,加以風乾保存後,依風乾程度及色彩構成一棵花樹,賦予剩花全新的藝術生命;樹腳下鋪設的白色玻璃砂,猶如綿延起伏的小山丘。這兩件吸引著訪客目光的裝置藝術,是前二檔展覽留下的作品,它們以一種再生循環的方式重現在空間裡,呼應著W春池計畫的核心價值。

春室藉由舒適的空間規劃,讓循環經濟轉換為空間體驗,凝聚訪客們對循環經濟的體會。

在「春室」,「循環經濟」與「環境共生」的概念轉化成一種日常,隨處都可看以循環設計與循環經濟為核心的設計巧思;致力將重複利用、可回收再製的思維注入每個人的日常。「循環不單是概念,還是方法,能轉化成各種獨一無二的空間體驗。」吳庭安希望藉由實體空間凝聚人們的感受。他表示,在規劃春室的整體空間前,已做好循環設計的縝密思考。「彡苗空間實驗」是春室整體空間規劃的合作夥伴,這群年齡不到30歲的設計師團隊,將吳庭安對循環設計與空間整合的期待與想像,透過設計完整呈現出來。

從一樓至三樓,在每一處空間裡都能發現回收玻璃的再利用,包括地板、吧檯、餐具,甚至桌椅腳等。吳庭安指出,除材料外,春室每三個月為週期推出的主題展覽,同樣見緊扣住循環概念。例如目前正在展出的《設計包覆 春池量子》,詮釋春池玻璃最原始樣貌─回收玻璃,將回收玻璃的型態解構成四個春池量子符號,符號重組也代表設計的加入,讓春池玻璃帶著更多想像與可能跨進未來。

「未來的展覽或活動,無論是否和玻璃材質有關,它們都不會脫離循環經濟的概念。」對於吳庭安而言,從設計本身的循環意義出發,是很重要且具有核心意義的過程。

透明卻真實的空間 以再製思維開啟對話

春室,是一個透明卻又真實存在的「容器空間」計畫。三層樓的複合式空間分別是一樓「玻璃工坊」,走進玻璃世界近距離觀賞年輕的玻璃職人展藝,亦可親自體驗吹玻璃與拉絲玻璃製作課程;二樓「春玻選物」展售春池玻璃與W春池計畫的玻璃設計器皿,回收再製的玻璃經由設計與新概念整合,變身為各式美好生活小物;三樓「The POOL」一池咖啡+展覽,選用在地食材並與台南蜷尾家、京盛宇台灣茶等品牌聯名,推出特色飲品。此外,每一季更推出不同主題的展覽或活動講座,創造永續的無限循環。

「The POOL」是整體空間的一大亮點,拱形天花板有著玻璃窯爐圓頂的意象,大面玻璃窗與純白為主的基調,讓空間變成一個可盛裝各種想像的透明容器。在三樓的空間裡隱藏著許多和循環設計相關的細節,好比回收玻璃再製材料包覆天地壁,及回收碎玻璃製成的磨石子地板等;吧檯的主要結構由耐火磚和玻璃磚堆砌而成,外型有如冰塊般晶瑩剔透的玻璃磚,是利用回收手機面板再製而成的產品。

吳庭安希望能透過創新方式,讓玻璃傳統產業能再創可能性,「春室」與The POOL的營運模式,即轉型的最佳例證。

「窯爐是玻璃的初生之地,而連結三樓到一樓的橘色迴轉樓梯正像是從窯爐舀出、高溫流動的玻璃膏,從高處往下流散。」設計師鄭又維、曾郁翔以玻璃窯爐為靈感為梯間構築的畫面,鮮明的橘色隱喻為流淌的玻璃膏,垂直串聯一至三樓的樓梯空間,規劃成為梯間美術館,透過不同品牌與展覽計畫,呈現玻璃藝品應用,同時引導著訪客更上層樓。春室藉由回收玻璃的延伸應用,讓生活美學與環境永續產生美好交集,同時加深參觀者與在地文化連結,並於各種策展和體驗活動中得到啟發。

背負復興玻璃使命 傳統產業創新革命

「玻璃,曾經是新竹非常重要,且具代表性的產業。」吳庭安說,新竹產矽砂與天然氣,成為玻璃產業的利基點。1960至1980年期間,是玻璃產業最風光的年代。當時,外銷至國外的玻璃工藝品近八成都來自於新竹,當地人口的三分之一都仰賴玻璃產業為生。1981年後,許多歐美和日本的企業將代工廠從台灣移轉至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以代工為主的玻璃產業開始逐漸沒落。

春池玻璃投入玻璃產業超過60年,吳庭安身為春池玻璃的第二代,放棄台積電穩定優渥的工作加入家族企業後,便一直致力於推動傳統產業轉型,他串聯玻璃工藝、設計、議題與材料,並透過W春池計畫探索「回收」與「創造」間的矛盾與共生,以製造玻璃器物的原料玻璃為題,在建構與破壞同時,尋求有意義的無限循環。

W春池計畫過往與不同領域展開跨界合作,小至生活器物與用品、大至建築與空間,好比是春室迴轉樓梯的玻璃磚扶手、The POOL咖啡盛裝飲品的玻璃杯等,都是傳統工藝與循環設計概念結合下所創造的產物。春室讓人看見玻璃的無限可能性,創新與創意的概念獲得2020「金點設計獎標章」的肯定。

「執行春室計畫的過程,其實並不簡單。例如將回收碎玻璃製成磨石子地面,就是一項辛苦的工程。」吳庭安表示,從春池玻璃到W春池計畫,再到春室的誕生,他深信「循環經濟」與「環境共生」的價值,於是賦予春室「復興玻璃」的使命與責任,提倡永續循環精神。「做品牌,它的定位很重要。」對於吳庭安而言,他已找到指引全公司的北極星指標(North Star Metric),因此每一步都走的篤定且踏實,雖然過程中難免經歷挫折和挑戰,卻從未有過疑惑與放棄的念頭。

從專業找出價值 永續傳承玻璃工藝

面對時代變遷與瞬息萬變的市場,品牌須時時創新持續維持動能。吳庭安認為,老品牌一定有包袱,因此既有品牌要創新改變,須找到企業最原始的核心脈絡,並以適當的方式轉換。吳庭安認為,老品牌能通過時間考驗在市場存活,一定有其核心價值和專業,只是身處其中的經營者或員工,常會忽略。

「傳統產業如果不能擺脫舊有包袱,很難做出創新與改變。」吳庭安以自身為例,當時他啟動循環經濟計畫時,工廠員工覺得「回收玻璃」就是在做廢棄玻璃的回收,他們並不覺得自己有何與眾不同。「玻璃是一個可以重複回收利用的材料,它在循環經濟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吳庭安表示,玻璃回收再利用,讓有限的資源不停循環使用,不僅對環境友善,還能創造全新的價值。吳庭安讓老員工了解「回收玻璃」這件事的社會價值與意義。

春室讓工作夥伴都能了解「回收玻璃」的社會價值與意義,轉換舊有思維,持續在品牌創新之路上邁進。

吳庭安指出,從企業舊有的脈絡中,重新找到專業與強項,再以全新思維檢視並轉換舊有的模式,是品牌創新的關鍵。他將品牌創新之路比喻為馬拉松,當跑者明確知道終點在哪裡的時候,就可知道還要跑多少公里才能抵達;相反地,若跑者搞不清楚目的地的方向一直跑,時間一久,就會覺得撐不下了。「過去的經驗累積,對我的助益非常大。」有了「循環經濟」與「循環設計」的目標後,吳庭安帶著充滿自信的笑容,輕鬆且愉快地持續向前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