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紀九】精緻化服務與策略聯盟

借力使力串聯合作, 開拓更廣闊的貿易空間

  六十年來,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持續用心,希望為會員創造一個良好的經營環境,並借力使力,積極與各方策略聯盟,開拓更廣闊的貿易空間。

 

雙向溝通,扮演政府與貿易商間的橋樑

  公會位居政府與貿易商間的橋樑,不僅需將各項政策措施或經貿法令即時通知會員,也經常舉辦各種研討會或演講,協助政府推動各項經貿政策。公會也透過會員組成的各產業與專案研究小組,不定期召開會議研商,針對產業發展趨勢、貿易政策方針、行政管制、海關進出口通關,或不合時宜的經貿措施,向政府建言。

  例如,公會歷經10年的積極推動與努力催生,促成了民國八十二年國內第一部「貿易法」與「出進口廠商輔導辦法」之訂定;建議調降「貿易推廣基金」與「商港建設費」之收費比率,以減輕進出口業者的負擔;民國八十五年,國際貿易局擴大開放進口,改為採取負面表列方式,也是公會早先提出這項建議案,經過6年努力才達成目標。

  民國八十四年,公會成功協助27家會員廠商,分期取回伊朗因外匯短缺積欠數年的貿易貨款約800萬美元。此外,也協助業界簡化各項業務的辦理流程與成本負擔,如民國七十五年,公會即接受經濟部委託,核計貿易商信用狀轉讓出口、轉開本地信用狀出口實績。民國九十一年,公會辦理「台灣原產地證明書」簽發業務,至今每年簽發產證都高達上萬件,並持續成長。

 

策略聯盟,成功推動貿易成長

  策略聯盟,已經是當今貿易往來的必要戰略之一。民國八十七年,為有效解決進出口通關、稅務、法律等問題,公會在經濟部的協助下,結合15個政府單位,成立「出進口廠商聯合服務中心」,提供單一窗口服務,進出口業者透過該中心,每年皆處理數百件的申辦案。從民國九十四年起,服務中心採取「虛擬化」的通訊方式辦理,由相關部門擔任窗口聯絡人,另外,加入專業顧問團隊,針對大陸業務部份,聘有14位專家顧問提供服務,未來還會增聘律師、會計師等專業顧問。

  跨組織的策略結盟將可藉力使力,讓貿易推動更成功。民國八十九年,公會整合了172家輸出入相關同業公會,創立「中華民國輸出入相關同業公會聯誼會」,加強輸出入公會的聯繫以及共同利益的爭取。

 

化零為整,串聯合作

  除了與相關公協會合作,爭取共同利益外,民國九十二年公會與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中國生產力中心「四合一」策略合作,希望在相互支援、學習與競爭的關係中更趨成熟。

  民國九十三年,為扭轉台韓貿易逆差,公會結合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台灣區機器工業同業公會、台北縣電腦商業同業公會等成立「台韓經貿聯誼會」,加強拓銷韓國市場。

  未來,公會研議計畫,希望能與台灣省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高雄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共同合組成立全國性的進出口公會聯合會,讓國內貿易業者團結起來,發揮更大的力量。

 

重視會員需求,協助會員提升經營能力

  公會相當重視會員需求,並積極了解業界經營狀況,從民國九十二年起,先於業務研究發展委員會下設立「提升會員服務研究小組」,進行「提升會員服務意見調查」,深入了解會員需求。其中有高達八成會員表示,「提供經貿資訊」是他們最希望的服務項目,其次依序為舉辦研討會或講習班、舉辦會員聯誼活動、組團前往國外拓銷或採購、與其他貿易單位進行策略聯盟,以及推動電子商務行銷等。

  為呼應會員對經貿資訊的需求,除了透過電子郵件發送「貿易雜誌電子報」、「貿易機會快訊」與各項公告與活動通知外,也規劃一系列商務課程與研討會,聘請專業人士講授經營之道,都獲得廣大的迴響。

  民國九十二年,公會第一次辦理「貿易業經營環境調查」,並陸續辦理「出口關務障礙與貿易便捷措施需求調查」及「中國大陸貿易環境調查」,具體了解與反映進出口業者對當前國內外經貿環境的看法,並透過媒體發布,讓更多人重視當前台灣貿易業面臨的環境,以利於爭取社會資源。

 

公會擔任平台,協助貿易商建構全球供應鏈

  為落實民國九十五年「共識會議」(WORKSHOP),做會員褓姆的共識,公會成立「會員諮詢服務中心」,同年主動辦理「貿易商自願合併或合作方案推動計畫」,蒐集業者意見,研究推動進行自願整合之可行性,並提出發展策略與相關配套措施的建議,希望整合貿易業,協助提升會員的經營能力。這項調查也讓公會與國際貿易局、外貿協會,以及各地進出口公會以及貿易業者,建立緊密的夥伴關係。

  根據國際貿易局統計,截至民國九十五年六月,出進口廠商總計為23萬5,000家,其中零實績家數就高達16萬5,000家,比率高達七成。為了扶持貿易業突破現狀、重新定位、加強專業與擴大規模,上述調查計畫從民國九十五年三月開始進行,期間由公會成立研究團隊,聘請2位總顧問以及17位諮詢顧問小組,陸續舉辦焦點會談、雜誌系列報導、問卷調查、北中南研討會、高峰論壇等,至少帶動8,000家以上的貿易廠商參與,並喚起政府主管機關、社會輿論與全體業者,了解貿易商當前經營困境,重新省思貿易商的定位與未來發展。

  貿易商也普遍認為,公會應扮演的角色,為輔導有意願的貿易商進行整合或合併,並協助策略聯盟夥伴,輔導形成上、下游的策略聯盟關係。尤其貿易商對於「建構全球供應鏈(或貿易鏈)」懷高度期待,業界也希望由公會來擔任平台,協助貿易商建構全球供應鏈。

 

創新優質服務,提升經營績效

  近年,公會依據「共識會議」決議在擬定「行動方案」以來,服務更化被動為主動,並積極推動整體產業走向知識經濟!過去公會扮演的角色,比較像是政策推動者的問題;如今,當產業需要什麼協助,公會更應洞悉前瞻,提供產業實際所需。 公會將持續蒐集會員需求,包括透過「提升服務品質」的問卷,深入了解會員的實際需求。而公會提供的服務,也將隨著產業發展與廠商全球佈局而順利轉型,成為創新的優質服務,並將提升本身的經營績效。民國九十五年度公會的會員滿意度達成目標設定為85%,最後調查結果高達93%,可見公會的精緻化服務,已經深獲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