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挑戰,發揮組織戰力, 為台灣產業及經濟發展穩固基磐!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院長羅蘭吉(Peter Lorange)來台演說時曾指出,企業成長應兼顧成長與獲利,必須有清楚的成長目標,實際可行的組織架構,建立內部的企業家精神,並充分信任位居高層的核心領導者,共同組成一個創意導向的組織文化。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雖屬於民間商業團體,但也應與企業體一樣,需要有明確的組織目標,以及不斷創新的組織文化,作為前進的動力。面對全球進入完全競爭時代,無論是企業或公會,都沒有樹起「免戰牌」的權利。只有藉由大家齊心團結、健全的組織規劃與高效率執行,才能超越挑戰!

  為了讓組織團隊發揮更大的績效,釋出最大的力量,本人於民國九十二年接任第十四屆理事長以來,便推動「合理化、團隊化、價值化與家庭化」的「四化」理念,尤其是「家庭化」的概念,更可帶動組織的生命力。同時,對內,強調開源節流,鼓勵會務人員提出更具前瞻性、開創性與策略性的服務;對外,整合會員意見,為會員發聲,加強與其他公協會的互動,致力於同業與異業的策略聯盟,發揮組織的戰力,以提供全體會員更優質的服務。

 

WORKSHOP共識會議,擬定公會願景及行動方案

  為了強化本會的組織競爭力,提升會員服務的質量水準,本會於民國九十四年舉辦了創會以來首次的「WORKSHOP共識會議」,希望藉由理監事與會務主管的學習型組織,進行標竿學習,提升公會組織的效率與競爭力。

  作為一個服務會員的商業團體,我們期望以「做會員的褓姆,提供全球經貿專業服務,成為最佳、最具影響力的商業公會」為願景,抱持著「提升服務品質,滿足會員需求」的信念,整合各界資源,為會員設想更多、更新的服務項目,也為整體貿易業界,發揮更大的影響力。目前,包括設立褓姆服務專線、協助會員解決相關問題、整合貿易業各項周邊服務、協助會員降低營運成本、提供創新與效率服務、建立中國大陸貿易服務平台等行動方案,都依照短中期目標執行當中。未來,我們也希望各項業務引進關鍵績效指標(KPI),定期追蹤執行成效。

  在貫徹開源節流方面,公會雖然是民間團體,同樣需要具有成本效益的概念,本人於民國九十二年上任之後,經與理監事達成共識,希望每年的預算能穩定成長,經過五年努力,預算數年年增加,業務成長亦近兩成。在經濟不景氣之下,每年收支都能達到平衡甚至節餘,這是大家努力的成果,值得肯定。其中,為了開源,我們增加國際貿易推廣活動、簽發「台灣原產地證明書」等多項新業務;為了節流,也將「貿易雜誌」委外製作,以釋出人力,從事更多元服務。

 

隨時掌握經貿資訊,了解會員需求與經營狀況

  在這個掌握資訊即掌握權力的時代,網際網路與寬頻電信發達,資訊傳播不僅速度更快,也更趨透明,企業經營者不僅需具備全球化視野,也需不斷創新產品與服務內容,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為深入了解會員需求與經營狀況,從民國九十二年起,本會即在業務研究發展委員會之下,設立「提升會員服務研究小組」,進行「提升會員服務意見調查」。其中有高達八成會員表示,「提供經貿資訊」是他們最希望本會能提供的服務,其次依序為舉辦研討會或講習班、舉辦會員聯誼活動、組團前往國外拓銷或採購、與其他貿易單位進行策略聯盟,以及推動電子商務行銷等。

  調查結果除反映出公會未來應加強的業務方向外,也顯示出會員對資訊的共同渴望。為了呼應會員對經貿資訊的需求,我們規劃了一系列商務課程與研討會,聘請專業人士講授經營之道,也透過電子郵件發送政府各項公告、「貿易雜誌電子報」、「貿易機會快訊電子報」,都獲得廣大迴響。

  為確實反映業者經營問題,我們辦理「貿易業經營環境調查」、「出口關務障礙與貿易便捷措施需求調查」以及「大陸貿易環境調查」,具體了解與反映進出口業者對當前國內外經貿環境的看法,並透過媒體發布,讓更多人重視當前台灣貿易業所面臨的問題,並爭取社會資源。我們並新設「貿易政策委員會」,更有效地建立與政府的對話平台,對政府相關經貿政策善盡建言之責。

 

加強大陸經貿服務,開發新業務

  由於兩岸特殊的政治關係,使得目前許多大陸經貿事務都需借重民間力量。本會為協助業者開拓大陸市場,民國九十四年首度設立大連台商聯絡處;民國九十五年,開辦中國大陸在地服務研討會。未來,還規劃在北京、上海與廈門等重點城市設立服務據點。此外,我們編印了一系列大陸經貿叢書、舉辦大陸市場與經營法規研討會,也建置「貿易中國資訊網」、發行「貿易中國資訊電子報」,獲得各界熱烈迴響。

  為協助業者開拓海外新興市場,目前每年約辦理30餘個參展及考察團;同時也積極與國外工商團體洽簽合作協議書,目前在全球41個國家擁有83個姊妹會。此外,為培訓貿易人才,民國九十五年起開辦「國貿人員證照考試」,同年十二月與台灣省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高雄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合作舉辦第一屆「國際貿易大會考」,吸引高達1萬餘人參加,熱烈程度超過各方預期。

 

整合各界資源,加強策略合作

  為了迎接全球化的挑戰,我們積極整合各界資源、加強策略聯盟。民國九十二年,本會與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中國生產力中心、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展開「四合一」的合作關係,希望在相互支援、學習與競爭中壯大組織能量、擴大業務規模。民國九十三年,在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的指導下,我們也結合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台灣區機器工業同業公會、台北縣電腦商業同業公會等成立「台韓經貿聯誼會」,協助業者加強拓銷韓國市場。

  為整合貿易業,協助貿易業者提升專業能力與經營效能,本會於民國九十五年展開為期八個半月的「貿易商自願合併(作)方案推動計畫」的可行性研究,也獲得政府主管機關對於貿易業發展轉型問題的重視。

 

知識經濟時代,以研發力、知識力、創新力為核心

  當前的經貿環境與過去大不相同,全球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已從過去追求「生產力」與「品質力」的時代,蛻變為以「研發力」、「知識力」、「創新力」為核心的知識經濟時代。未來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想要有效拓展出進口貿易業務,勢必得突破傳統的買賣或仲介關係,朝向附加價值較高的整合與功能來發展,才能提升貿易產業的競爭力。因此國內的貿易商應改善經營體質,尤其是中小型貿易商更需要重新定位,創新經營型態。

  面對完全競爭時代的挑戰,我期許每一位組織成員都能以「五項修煉」來因應,包括建立創新機制、建構核心競爭力、積極的企圖心、貫徹執行力,以及掌握速度,來因應瞬息萬變的大環境。希望本會組織的每一個環節,都具有接受挑戰的能力,而公會未來的組織運作,能夠達到「共同攜手,邁向未來」的境界,引領同仁向一致的目標努力前進,以積極且輕鬆的心情達到顛峰。

 

台灣應成為「研發中心、營運中心、資本中心、發貨中心」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2006~2007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2006年台灣專利註冊水準僅在美國與日本之後,顯示台灣已邁向「創新型社會」,有能力提供全球高附加價值的技術服務。因此,未來我們應朝向使台灣成為「研發中心、營運中心、資本中心、發貨中心」的「四個中心軸」方向發展,並且讓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知識密集的產業在台灣深耕;同時能讓這些產業透過全球佈局,利用全世界資源,作最有效的運用,來提升台灣的全球競爭力及永續發展。

  政府近期亦經審視、調整經社體制與發展方向,揭示了增加投資台灣、創造就業機會、拉近城鄉距離、縮短貧富差距等原則;而以投資台灣優先的「大投資」,以及弱勢照顧優先的「大溫暖」的計畫主軸,研擬出未來3年的「產業發展套案」,目標為2009年每人GDP達2萬美元,為台灣產業及經濟發展穩固基磐。

  其中在「營造優良投資環境」計畫中,政府透過土地優惠政策,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國有土地「四免六減半」即是企業根留台灣的重要利多,延長並擴大工業區土地租金優惠「006688」專案,及引進國際人才來台,推動新世代「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等,皆可協助廠商排除投資障礙,用心值得肯定。

 

打造台灣永續發展的「幸福循環」

  本人深信,企業都期盼有一個好的發展環境,「民安康泰、政通人和」是太平盛世的寫照,台灣2006年幸福指數為全球第68名,愛爾蘭則是全球幸福排名的第4名,從愛爾蘭例子可知,同樣身為缺乏資源的海島國家,透過了一連串的改革,取得豐碩的成果,成為一個眾多國際級廠商的聚集地,能有今日這樣的成就,愛爾蘭的改革是由民眾發起,為了生存,他們超越了政黨、族群的藩籬,全民相信政府,確立國家科技發展為優先領域,制定長期科技發展策略,注重教育制度,人民也普遍樂觀感到幸福與滿足。台灣若想塑造一個「近者悅、遠者來」的環境,其經驗可堪借鏡。尤其是關於產業與民生重要法案,若皆能在最高民意機關捐棄成見、共同支持之下,儘速付諸實行,就能建構強而有力的行政效能。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多關懷員工、關懷環境、關懷整個社會,打造台灣永續發展的「幸福循環」,給台灣所有的人民希望,同時也打造了企業的未來。多一分對社會的關懷、少一分強取豪奪的競爭與功利,讓我們攜手朝向共同嚮往的目標邁進。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 許勝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