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資源整合,提升附加價值
「2007台北國際經貿論壇」論壇1——

全球化趨勢下,貿易業者如何進行整合以發揮綜效


  「2007年台北國際經貿論壇」邀請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海外擔當役員中川雅博、特力集團董事長何湯雄及印度Mahindra & Mahindra總經理Mr. Harsh Kumar以「全球化趨勢下,貿易業者如何進行整合以發揮綜效」為題進行對談。

  中川雅博表示,台灣貿易商應積極尋找與日本貿易商的「互補」商機;何湯雄勉勵貿易商,創造出一個具有效率,勇於創新的環境;Mr. Harsh Kumar則建議,台商到印度直接投資或合資,會比單純做貿易所創造的商機更大。

 

◎ 撰文/董珮真

 
  6月13日下午於圓山大飯店舉辦的第一場論壇——「全球化趨勢下,貿易業者如何進行整合以發揮綜效」中,引言人公會常務理事陳達雄(北祥公司董事長)表示,台灣早年由於勞力密集,加上技術密集,因此吸引許多人開設貿易公司,成為經濟成長的重要根基。貿易商在台灣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更是製造業與買主之間的最佳媒人,如今,貿易商在全球化趨勢下,面臨轉型,更需要積極加強整合資源,提升本身附加價值。
  主持人政治大學EMBA執行長于卓民指出,面臨全球化衝擊,貿易業必須成為服務業才有未來。貿易業者若要進行整合以發揮綜效,有兩大重點,一是策略聯盟,透過與別人合作來壯大自己,但必須慎選夥伴。二是掌握優勢並提升本身的成長空間。貿易商必須體認,目前貿易業不再只是資訊的提供者而已,而必須明確定位,自己的主力產品與服務為何,並透過專業組織與人才,累積的經驗與合作關係,讓自己的實力持續提升,才不至於在全球化的洪流中被淹沒。

 

伊藤忠商社中川雅博:
日本綜合商社經營型態獨具特色

  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是日本歷史悠久的知名商社,每年淨收益高達1,000億元。擔任海外事業群總監的海外擔當役員中川雅博指出,目前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旗下擁有七大事業體,成為日本舉足輕重的綜合商社。
  以貿易立國的日本,像伊藤忠商社這類的綜合商社,可說是貿易尖兵。「商社」向來是日本獨具特色的商業經營型態之一,起因是日本本身就是個缺乏資源的國家,而二次戰後的日本,正需要縮短與西方的距離,希望振興產業,提高實力。當時許多產業都要向海外進口國內所需原物料,再加工製成商品,因此給予商社經營極佳的背景與商機。
  中川雅博分析說,早在1880年代,紡織產業興起,掀起產業革命,伊藤忠商社開始媒合買家與賣家,進行棉製品交易,只要成功仲介一筆交易,便可收取佣金,成為商社收入的來源。到了1920年代,伊藤忠商社跨足海外,遠赴美國紐約等各國成立據點,進行三角貿易。1940年代韓戰過後,日本經濟走向自由化,各商社開始進行合併或整合,改善體質,這段期間可說是商社的復甦期。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期是商社的高速發展期,伊藤忠商社這時已涉足鋼鐵、機械、金屬、能源、農產品及化學等多種產業領域,透過三角貿易與對外投資不斷擴大規模,經營多角化,從礦泉水到人造衛星,都可看見伊藤忠商社扮演著積極的角色。1980年代歷經兩次石油危機,1990年代又碰上日圓升值與日本國內泡沫經濟,商社的經營面臨重整階段,許多商社在此時也進行整併,朝轉型努力。商社已不再只是買賣雙方的中介,還必須做到策略聯盟、需求預測、資源整合、風險承擔、協調溝通與事業的投資者。
  中川雅博認為,伊藤忠商社多年來歷經產業起伏與景氣變化,至今仍屹立不搖,憑藉的正是不斷的調整與轉型,尤其是成功扮演協調人(organizer)角色,積極追求綜效的達成。他預期未來產業供應鏈管理很重要,「集團公司」的分量將會越來越大,集團與集團之間的競爭值得關注。台灣貿易商應積極尋找與日本貿易商的「互補」商機。

 

特力集團何湯雄:
主動創造自我價值,建立多贏合作關係

  特力集團成立於1987年,在全球27國擁有40家分公司,去年集團總營收10億元中就有6億元來自貿易。董事長何湯雄表示,貿易業絕非黃昏產業,只是今昔角色已經有所不同。以往做貿易的利潤很高,但如今資訊透明,業者必須從傳統的被動角色,轉化為主動角色。過去貿易商只要提供客戶重要的產品,好的品質,準時交貨,就能滿足買主的要求。如今,這些已經不夠了,貿易商要能深入了解市場變化,從產品的造型到隔年色調的趨勢,都必須主動提出觀念與實物樣品,提供給買家選擇。
  因此,在他眼中,貿易商提供的不再只是商品,而是「價值」,也就是完整的全套服務(total solution)。何湯雄以特力集團為例,從包裝設計、工廠篩選、驗貨、併裝、併櫃到door-to-door的資源,從頭到尾一氣呵成。他說,目前全世界的大型零售商,已經是大者恆大的趨勢,有些零售商甚至go direct,完全不需透過貿易商,因此貿易商必須掌握通路,並努力為客戶創造價值。為了幫客戶降低庫存,特力還自行研發一套MS系統,讓上游與供應商連線,線上即可下單,即時掌握出貨;下游則與客戶的零售通路配合,協助客戶管理庫存。唯有依靠主動與價值,才能生存下去。
  針對如何與周邊產業整合,發揮綜效?何湯雄認為,這純粹是觀念問題。因為,貿易商在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同時,自然便要設法為周邊產業創造價值,也就是創造「多贏」的局面。他以特力的經驗為例,多年來擁有不少的合作廠商,彼此之間也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當特力成長之際,這些合作廠商多半也可以隨之茁壯。
  當然,也會有一些新開發的合作夥伴,無論大小,特力都會運用IT管理來協助大家。當廠商需要財務支援時,特力也會與銀行聯繫,對於取得訂單的廠商,給予財務上的配合服務,或協助取得資金週轉。而且特力也會與工廠共同討論製程的安排與調整,希望提高雙方的效率與交貨品質。他認為「貿易E化」是很重要的目標,唯有大家一起來努力,一起進步,才能為各自創造更大的價值。
  何湯雄強調,這是一個變動的時代。消費者在變,零售業者當然也要變!貿易商在物競天擇的環境中,一定要洞燭機先,積極調整,找到本身最有利的位置,創造自己難以取代或無可替代的價值。在全球化環境中,生意是透明的,唯有靠效率與創新,才能永續經營。而要提高效率,就得靠企業裡每位員工的基本功;要創新,就得營造開創性的環境與氛圍。因此,他勉勵貿易商,得創造出一個具有效率,勇於創新的環境。

 

印度Mahindra & Mahindra 總經理庫馬:
雙邊相輔相成,創造更大商機

  印度的大貿易商Mahindra Intertrade Limited. 成立於1947年,以鋼鐵業起家,目前擁有從汽車到旅遊等84種產業,在全球四大洲都擁有經營據點。Mahindra & Mahindra總經理庫馬(Harsh Kumar)表示,金磚四國之一的印度擁有產業的成長力,龐大人口也提供了消費潛力,尤其是可提供年輕,素質相對高的人力資源,對於各國投資者都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就台灣與印度之間的貿易而言,庫馬認為有極大的成長空間。他舉印度前五大進口產品為例,雖然近幾年持續成長,但在電子類產品,台灣僅占2%比率,機械用品與設備,台灣只占2%,光學與攝影產品,台灣只占1%,塑膠類產品,台灣占9%,鋼鐵類產品,台灣僅占1%,可見未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他認為台灣與印度之間是可以「互補」的,台灣廠商擅長電腦硬體與電子產品研發與製造,印度擅長電腦軟體與服務,兩者之間正好互補,值得廠商多加注意。事實上,台印之間的雙邊貿易已達10億美元,印度可以提供從低加值到中加值的產業,台灣則可彌補印度缺乏的高加值產業,雙邊相輔相成,足以達成綜效。他特別舉出幾個領域,是台灣貿易商可以努力創造的商機:包括基礎建設、電子購物、食品加工、生態旅遊、汽車電子、電腦硬體與半導體;而且他也建議,到印度直接投資或合資,會比單純做貿易所創造的商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