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期 •2006年10月1日出刊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行
深耕大陸 15年的新麗企業,一路穩紮穩打,透過「用外銷來養內銷,用成熟商品來養新興商品」的模式,在台灣以接單與研發為主,中國大陸則以生產為主,奠定了相當穩定的基礎。總經理簡榮富提醒,別再以為中國大陸的投資比較便宜,台商若要往內陸走,必須考慮交通便利性,尤其是物流成本,還有勞工退休金等許多隱性成本。以往台商的第二春成功經驗不見得能套用,一定要建立屬於自己的優勢! |
撰文/
董珮真
|
創立於 1963年的新麗企業,以一家傳統的不織布產業,卻陸續獲得國際級的杜邦等大廠於台灣地區的獨家銷售與製造權,並授權於中國大陸市場、東南亞地區的合作製造與銷售,靠的正是其獨到的國際化眼光,以及創新研發的理念。 |
![]() |
新麗企業,一家經常被人誤以為是紡織業的高科技公司,其實是全球不織布產品的專業龍頭,生產的是包括樹脂棉、不織布、直立棉等擁有專利技術的複合型材料。新麗獨創的「纖維直立技術」 VFT,已獲得二十多國的專利權,1999年曾榮獲國家發明獎。而PET長纖新產品也開發成功,以及在美國市場的消費品牌經營,也持續開花結果。 深耕大陸 15年的新麗企業,一路兢兢業業、借力使力、穩紮穩打,靠的是「用外銷來養內銷,用成熟商品來養新興商品」的商業模式。目前新麗在全球擁有16個產銷據點,2005年合併營收已達25億元,公司估計每年仍會以25%的成長率,穩定獲利,明年合併營收可達30億元。 |
![]() |
1991年,新麗企業先到蘇州籌備設廠,2年後,蘇州廠正式開工,生產新麗最具競爭力的樹脂棉產品。蘇州,成為新麗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個生產基地。 簡榮富認為,蘇州這個據點,對於新麗企業日後能在大陸站穩腳步,影響深遠!由於這一步站得穩,也奠定了日後新麗陸續能在對岸設立 6處廠房。相較於當時大多數台商選擇了深圳或東莞登陸,新麗的想法顯得與眾不同。 |
![]() |
《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報告》中指出,蘇州地區連續數年都榮登台商未來佈局與推薦的前 10大城市。也因此,新麗企業在蘇州繼續設立了第2座廠房。 簡榮富表示,新麗企業在中國大陸的佈局,是先沿著長江三角洲(蘇杭一帶),再擴及到珠江三角洲(廣東東莞),從華東到華南,然後再往北走,最近開始佈局渤海灣,同時也已經在天津設廠。「台商在中國大陸的佈局,由於大多還是以外銷為主,因此初期選擇佈局沿海的出口港;日後行有餘力,需要開闢內銷市場時,就得考慮往內陸走了!」 他比出手勢指出,「基本上,就是一個 T字型,翻90度!」儘管往內陸走,還是得考慮交通便利性,尤其物流成本是項重要考量。簡榮富以新麗企業為例指出,新麗生產的樹脂棉及不織布,由於體積比較大,因此增加不少運送費用,剛開始為運輸成本頭痛不已,後來,隨著陸續設廠,就近服務客戶,才逐漸把運費成本down下來。所以他也建議,如果要往內陸走,盡量不要離開長江流域,例如重慶或武漢,就值得列入考慮。 |
![]() |
簡榮富不諱言,大陸市場的複雜性,也是新麗企業在摸索了多年之後,才慢慢悟出其中的奧妙道理。早年,新麗企業也曾南進,如泰國與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目前在這兩地仍設有廠房,「不過這些東南亞國家,就像台灣一樣,是屬於淺碟型市場,」他一語指出,「大陸市場則完全不同,是屬於大陸型的經濟體。每一個地區,都是一個區域型經濟。」 新麗企業剛開始,面對這種大陸型的經濟模式,只能「借力使力」,透過外資客戶的力量,才能把戰線拉長,打下市場。 例如,新麗與杜邦等跨國公司的長期合作,透過國際品牌的全國通路、降低運費與行銷手法,新麗只需專心生產流程即可。等到站穩腳步之後,新麗才能逐步走出自己的路,進而研發新產品、甚至自創品牌。例如近期新麗已涉入汽車裝配材料、並自創寢具品牌等用品。 說穿了,就是「用外銷來養內銷,用成熟商品來養新興商品!」簡榮富分析說,在中國大陸,平均至少要花兩、三年的時間,才能讓一個新廠房、一個新產品達到「損益兩平」( balance)!所以,如果不是財力雄厚,或是很早就深耕大陸的台商,只能一步一腳印,摸著石頭過河。目前,新麗公司的樹脂棉外、內銷比例,已經是6:4,汽車地毯等內裝材則是100%內銷。 |
![]() |
跟著國際大廠的腳步走,往往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簡榮富指出,最近不少日本汽車大廠紛紛進駐廣州,希望把廣州打造成「中國的底特律」,由於產業群聚效應,加上大陸的汽車內銷市場又是一塊大餅。因此,不少汽車相關產業,也紛紛把廠房設在廣州一帶,新麗企業自然也不例外。 為了更貼近客戶,新麗企業也已經設立了專門生產汽車內裝材的工廠,目前在大陸的市占率已超過 11%,今年預計可達15%。簡榮富指出,以往在大陸,要做到汽車廠的這些生意,非得要有點裙帶關係不可,如今,幸好有WTO的保障,讓大陸的外資企業,也得以跨入以往的高門檻,進來汽車產業分一杯羹。 「這是一個大商機!」簡榮富興奮的說,「中國大陸的新車市場正在蓬勃發展,據日商估計每年至少有 100萬台的銷售量。以每台新車型,平均每2、3年就會換一家供應商來看,這個市場大有可為!」 |
![]() |
而且,他也提醒,別再以為大陸的投資比較「便宜」!因為中國政府這幾年對於外商投資,已經逐漸轉為資金密集化,而且當地的勞工成本也不斷上升,「有很多看不到的隱性成本,包括提列退休準備金、環保節能化的要求等等,都得列入考慮。」他也指出,「許多地區雖然提供 2免3減半等優惠措施,但對於退場機制卻絕口不提,萬一企業因為經營策略改變需要關廠時,卻往往很難抽身,甚至得把當初享受的優惠通通賠回去,得不償失。」 所以,他呼籲台商,一定要建立屬於自己的優勢,透過研發、專利、品牌,拉開與後進者的距離,盡量往產業鏈的兩端來加值!當企業建立起更高的進入障礙時,才能走在中國大陸的前面,不至於被趕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