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21/ Mar. 2018
回首頁

文化快譯通避開溝通誤區 建立跨國界的長遠關係美國商務社交技巧

國家與國家間的地理距離,雖然已被日益精進的通訊技術消弭,但文化差異仍為跨國交流的隱形障礙。本單元將解析各國商務互動特色,帶領讀者掌握溝通訣竅、減少誤解,建立友善且長遠的合作關係。
◎撰文/Elsa Ho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本文作者/Elsa Ho
第一份工作任職於日商公司,於東京、台北、上海三地擔任用戶體驗顧問。後來輾轉至新加坡工作,又在華盛頓大學取得人機互動碩士。目前於美國微軟從事用戶研究,專注於跨文化行為觀察,同時為用戶體驗部落格Conversation Lab 的共同創辦人。

日本人在商場上的溝通相當謹慎且禮節隆重,我在日商任職期間,每封電子郵件都是由「不好意思在百忙之中打擾您」等類似文句開頭,以「真的不好意思打擾了,未來請多多指教。」結尾。向客戶提案時,也會避免把話說得太果斷。例如在不完全確定的狀況下,我們就不會說「這就是最好的方案!」而是以「根據多方考量,我們覺得目前最適合的方案應該是這個,可能可以達成這個成效,但還需進一步確認⋯⋯」這類方式表達。

當時我非常習慣這種溝通方式,甚至沒注意到它可能僅適用於特定文化,直到前往新加坡工作時,我和來自英國、美國的同事排練提案,事後英國同事私下用微慍的語氣問我:「妳為什麼講話要用這麼多不確定的用詞?這樣客戶怎麼願意買單?」當下我反駁他:「這些提案都是根據假設提出的,未來合作後還需進一步驗證,我認為用斬釘截鐵的語氣並不適合。」

事後我仔細思考,才發現過去習慣的日本溝通方式,在主流西方文化下可能會讓我吃虧。不久後我搬到美國工作,期間觀察台灣、中國和美國人的溝通方式,發現在亞洲文化下成長的我們(包含日本人),和美國人在溝通上有些差異;如果沒認知到這些差異,可能會影響溝通的順暢。以下分享幾點和美國人商業往來或工作上互動時應注意的事項。

挑對話題 以閒聊拉進距離

過去和日本客戶開會時,打個招呼、換個名片後就快速坐下來討論正事,以免耽誤對方時間。很多人和上司談話時,也會覺得「我要講些有見解的洞察,而不是聊些有的沒的生活瑣事,讓對方對我有好印象。」

在嚴肅的會議前選擇輕鬆的話題與美國人閒聊,有極高機會獲得對方友善的回應。

但美國人並沒有這麼羞於在工作場合討論私事,剛度假回來、車子壞了,都可以是同事間閒聊的話題,在工作相關的社交場合也是如此,這是他們增進人際連結的一種方式。甚至在星巴克總部,重大會議的前十分鐘都會有個coffee tasting(咖啡品嘗)時間,讓與會者品嘗數款星巴克最新的咖啡,交換意見、討論咖啡的味道,目的是確保來自不同部門的同仁,能建立更好關係。

下次如果有機會和美國人生意往來,試試看拋下「趕快切入正題,專注在商業對話上」的想法,稍微閒聊再切入話題,看看對方會有什麼反應。聊天話題最好選擇休閒、廣泛且無害的,尤其是不熟悉對方背景與經歷時,切記不要聊政治、種族、戰爭等敏感話題。

常見的對話主題包含詢問對方最近生活過得如何?放假去哪裡玩?如果是在研討會、酒會等社交場合遇見對方,可以用「你為什麼會想參加這個活動?」(What brought you heretonight?)、「你覺得今天的會議如何?」(Whatdo you think about the conference?)、「你來的路上交通還好嗎?」(How was the traffic here?)這些主題破冰。

會議中不說話 小心被邊緣化

在美國的會議中,我觀察到很多來自亞洲的同事(包含我自己),相形之下比較安靜。安靜的原因往往不是因為沒意見,而是我們在等一個沒有人發言的時機,這樣發表自己的看法時才不至於打斷別人。然而,在美國較常發生的情況是,會議室裡的討論你一言、我一語地持續不斷,還沒來得及說出看法,就已有人搶先發言;在你找到完美時機前,會議早就結束了。

相較之下,台灣或日本會議的發言頻率通常沒那麼踴躍,有時甚至還要會議主持人或主管點名發表看法。在美國開會,很多時候討論不曾中斷,甚至沒有空檔插話,在這種情況下,很難等到發表意見的最佳時機。美國是個人主義極重的社會,如果數次都不發表意見,你的存在感會逐漸削弱,在職場上容易被「邊緣化」,其他同事覺得有沒有你在都沒差,最後甚至也不邀你來開會了。

這並不是要鼓勵不經思考的評論或插話、搶話。如果能找到相對完整時機提出深刻的見解,固然能藉此獲得同事尊敬;然而,根據個人經驗與向專業人士請教的結果,比較好的做法是直接投入對話中:先不要去想自己要做出什麼聰明的評論,當聽到讓你有任何想法或疑問時,對方講完就直接提出。如果發言的時候另一人也正要開口,可以說「不好意思打斷你了,你先說。」(Sorry that I talked over you. After you.)。等對方說完,與會者也會識相地沉默,留出時間讓你發言。

遠端會議則稍微困難些,因為很多時候遠端會議沒有使用視訊設備,就算有,也很難看清楚肢體語言或眼神的暗示。這時你可以說「我不是想打斷你們,但我想說⋯⋯」(I didn't mean tointerrupt, but I want to say......)。

直接的話委婉說 避開與美國人溝通的誤區

我曾經聽過一則說法:日本人講日文時很委婉,但講英文時卻又過於直接,甚至可能到粗魯的程度,因為他們以為跟英文系國家的人溝通必須如此直來直往。

根據個人觀察,美國人的「直接」是體現在「指出你覺得不對或不同意的地方」,即便對象比你資深或年長也沒關係。如果對薪水、工時、工作內容等不滿,在健全的工作環境下都可以公開跟老闆討論,這在職場階級較嚴明的台灣或日本等地並不一定適用。

然而,所謂的「直接」並不是指「毫不掩飾地表達看法」。即使美國的工作環境鼓勵個人發表意見,但這不代表可以不顧及對方感受。例如,在工作上給同事或上下級反饋時,相對於直接指出對方哪裡做錯、哪裡需要改善,美國人更常使用「你有沒有想過另一種可能性?」「我覺得你這個提案很好,但如果換成另一種方法呢?」「可能只是我這樣覺得,你不同意的話也沒關係,但我認為⋯⋯」這類溫和的說法。在傳統日本或亞洲職場常見的高壓指導與責罵,在美國是可能挨告的。

要如何直接指出你認為有問題的地方,但又表達得宜,對方仍感覺良好?除了上述幾種範例,可嘗試不要說對方哪裡不好,而說你期待什麼結果,特別注意不要針對個人。例如你的同事或窗口總是在最後一刻才上傳報告,與其說「你總是這麼晚才交報告,讓我很緊張」,不如說「如果報告都能準時上傳,我會更安心」。同時,不要直接否定對方的行為或意圖,與其直接批評「這設計不好」,詢問「這樣設計是出於特定原因嗎?」會是更友善的方式。

綜合以上3點,與美國人進行商務溝通時,可透過適當的閒聊拉近距離,讓對方對你產生興趣,進而建立友好合作關係。在商務會議中,有想法時便直接表達,避免流於沉默而被邊緣化。最後,注意雖然一般人覺得美國人較為「直接」,但這並不意味著毫不掩飾的批判,而是以委婉、不貶低對方的方式指出錯誤可改善的地方。嘗試用以上這些方式與美國同事、窗口互動,方能避免誤會,締造更良好的關係。

《 延伸閱讀 》
其他精采內容下載本期網路版PDF網路版PDF僅提供部分單元文章,欲閱讀全文歡迎訂閱《貿易雜誌》
  • 第四屆將帥班盛大登場身心靈兼具之精彩課程
    為您在新時代開啟新思維
  • 金融與能源企業發展強勁
    資通訊及生化產業仍偏弱從財星世界500大
    看中國大陸產業最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