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道激辯產生共識 混亂中建立規則印度不思議

伴隨台灣的新南向政策,更多台灣人開始踏入印度這塊南亞次大陸。然而,文化、語言、宗教、飲食以及思考邏輯都相當不可思議的印度,在商場互動上究竟有什麼眉角應注意?從筆者在印度首都新德里長駐6年的日常觀察,或許能提供些許蛛絲馬跡。
要我接受答案 先說服我再說
「小心被騙!」「記得殺價!」是許多人在印度購物的時候會收到的「警告」,其中又以市集中,總加上5、6倍,甚至後面加一個零的漫天喊價,最讓人頭痛。不過,我們眼中可惡的「欺騙行徑」,某種程度上卻是他們正常的「談判過程」。
外國臉孔確實較容易被當肥羊宰,資訊不對等也常讓人氣得咬牙切齒;然而,印度人之間也同樣得一來一往地喊價、砍價,最終達到雙方都滿意的價格才能完成交易。這是印度「相互說服」的日常,小從交易買賣,大到政治經濟議題,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論述與想法,印度就是一個什麼都能談、全都好談的國家。
印度人的辯論習慣與說服過程,搬到辦公室與會議中也適用。一位台商朋友就曾告訴我,公司曾想將一套台灣的成功方案複製到印度分公司,沒想到印度同事們居然一個個開始挑戰這套方案,提出更多的問題與想法。他們不接受所謂的「正確答案」,除非你成功說服他們;雖然規則存在,但萬事皆可談、皆有調整空間。
辯才無礙又精於談判的印度人,和台灣人總把100分謙虛地說成80分有所不同,他們總會把60分說成100分,甚至是120分,以增加談判優勢跟合理化論述,千萬可別被他們乍聽之下好像說得通,看似振振有詞的荒謬神邏輯給唬住了!
此路不通再尋出路 永遠要有Plan B
印度人以靈活的思緒與亂中求生存聞名,也以此在全球各產業開拓一片天地,甚至被譽為全球「出口」CEO最大的「生產基地」。Google執行長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百事可樂首位亞裔女執行長英德拉‧努依(Indra Nooyi)、MasterCard執行長阿傑‧邦加(Ajay Banga)以及被視為股神巴菲特可能接班人的阿吉特‧賈因(Ajit Jain),都是赫赫有名的印度裔跨國集團高層。
印度管理學院(IndianInstitute of Management,IIM)是孕育印度高階管理人才的搖籃, 其中又以印度總理莫迪的故鄉古吉拉特邦(Gujarat)最大城市艾哈邁達巴德(Ahmedabad)的IIM-A分校最為有名,是最大的商管菁英集結之地。某次前往該校採訪,校友們異口同聲地說,在「沒有規則結構之下工作」以及「在混亂中建立秩序」,是他們學習到最重要的能力。
不過,就筆者在印度的生活經驗,印度人與其說是擅長建立規則,不如說是被逼著找到出路。在印度,這樣一個資源與效率都還在逐漸完善中的發展中國家,經常得先求有再求好;加上突發狀況頻繁,許多事情是很難按照規則的,這也成為他們生活中「Jugaad文化」的發展背景。
Jugaad在印地語中意思類似替代方案,也就是缺少第一解決方案時的其他可能方法。印度人總能想出一些「旁門左道」,當然其中也包含許多讓人覺得荒謬,甚至更複雜麻煩的辦法。然而,Jugaad文化背後代表的是印度人在此路不通時,靈活變通再尋出路的彈性。堪用但不完美的Plan B,是在印度生活與經商的必備策略,然而,發想Plan B的過程中,有時也會迸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

遲到不是罪 怎麼需要道歉?
印度生活的不可控變因實在太多,這也讓準時變得相對困難,因此絕大多數的人都會遲到,也習慣別人遲到。他們那將遲到視為理所當然、甚至連一聲抱歉也沒有的態度,總會讓外國人抓狂。如何抓緊印度人的時間,成為一大考驗。
「你說的是印度時間(Indian Time),還是你的時間呢?」印度人有時候也會開起自己的玩笑。依照筆者在印度的工作經驗,通常會為他們預備拖延的時間,同時流程不能安排得太過緊湊。當然,灌輸他們準時觀念也是長期耕耘的必要項目,慢慢縮短「印度時間」與標準時間的差距,但在成功磨合之前,還是得經歷一段不短的陣痛期。
在家裡飯桌上談生意也不奇怪
相較於台灣中午12點吃午餐,晚餐時間落在傍晚6、7點的習慣,印度人的用餐時間要比我們晚得多,如果以台灣的吃飯時間約印度人聚餐,很可能發生對方滿頭問號,或硬著頭皮赴約卻一點也吃不下的尷尬場面。印度的中餐時間大約會在中午1點半之後,晚餐則是晚上8點以後,遲至晚上10點、11點也大有人在。

印度人非常重視家庭,也特別喜歡在家用餐,一來合口味,二來健康,三來和家人共桌吃飯就是最簡單的幸福。不同於台灣人多約在餐廳吃飯應酬,印度人非常喜歡邀請客人到家裡用餐,談生意也可能發生在他家的飯桌上,此時可千萬不要拒絕,因為這是和對方拉近距離的最好方式!
不過,到印度人家晚餐之前,建議可先吃點東西墊肚子,一來是前面提到的用餐時間差距;二來,若是有客人來訪,印度家庭通常會準備非常多餐前點心、奶茶當作閒聊過程的調劑,真正開動時間常會延至10點或10點半,得作好晚歸的心理準備。
台灣式的應酬往往脫離不了拚酒文化,但印度主流的印度教、伊斯蘭教以及錫克教都禁止喝酒,飲酒自然成為一種負面標籤。當然,年輕世代以及較為開放的印度人也會品酒喝酒,但豪飲拚酒通常是在狂歡的喜慶場合,或僅限於親友與好兄弟之間,在家喝酒或對外應酬多以隨意小酌為主。
印度和台灣的距離直航飛行時間僅約六個小時,然而我們對它的理解卻停留在一個遙遠的奇幻國度。「不可思議的印度」總讓人又愛又恨,然而慢慢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與文化習慣,那充滿幽默與彈性的印度活力,卻總能讓人會心一笑!讓我們一起對印度說你好,Nama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