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22/ Apr. 2018
回首頁

總論篇從「十二五規劃」、「供給側結構性」到「中國製造2025」變動中求新 中國大陸加速經濟轉型

中國大陸經貿環境不斷轉變,透過推動各種改革,逐步促進經濟轉型。面對屢屢求新求變的國家,台商必須隨時注意其政策動向,才能順勢而為。鎖定「十二五規劃」、「供給側結構性」與「中國製造2025」施行的關鍵,成為掌握中國大陸未來經貿發展的第一課。
◎撰文/劉麗惠 圖片提供/法新社
中國大陸經濟結構轉變,新創公司快速湧現,成為帶動新經濟成長的主力。
今年3月中國大陸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未來習近平路線圖將深刻影響中國經濟發展。

去年10月18日,在北京舉辦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十九大)落幕,習近平政權正式進入第二任期,當時世界都預期中國大陸未來5年經貿政策將延續十八大的發展格局。時序進入今年3月11日,中國大陸政府再通過憲法改革,取消中國大陸國家主席任期限制,習近平路線圖的中國大陸經貿政策,將不再只是下一個5年,而是更長的一段時間。

台商如何在習近平擘畫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中,找到與中國大陸產業競合的新路線,將深刻影響台灣經濟與台商未來。深入掌握中國大陸經貿、財政、稅賦與產業的發展方向,台商才能在中國大陸持續崛起之際,找出最佳策略方程式。

經濟轉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見效

觀察中國大陸的經貿發展現況,近十幾年來中國大陸經濟快速崛起,同時也對環境與社會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中國大陸從2011∼2015年的「十二五規劃」開始,不再一味追求高成長,而是積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出口轉內需的改革路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生產端切入,調整經濟結構,使供給側的各項要素實現最佳效益,以促進經濟成長。

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崛起,同時也對環境與社會發展造成如空汙等負面影響,因此,中國大陸積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隨著經濟改革啟動再加上全球經濟陷入多年低迷,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一路從2010年的10.6%往下滑落;2015年更下滑至6.9%。

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訓所所長盧陽正指出,中國大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已進入深化之年,經濟與產業效益日見成效,整體經濟呈現L型的底部形態,經濟築底確立。預期未來幾年,在中國大陸持續推動的既定路線下,其經濟成長率大約維持在6%∼7%之間。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3月舉辦的「中國兩會」中指出,過去5年透過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度擴大總體需求,不僅頂住經濟下行壓力,避免「硬著陸」,也保持經濟穩定成長。因此得以大力發展創新產業,包括開展「互聯網+」行動,推動大數據、雲端運算與物聯網相關應用;同時也對傳統產業進行轉型升級,例如實施「中國製造2025」與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李克強指出,成功的結構性改革已使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從過去依靠投資、出口拉動,轉為倚賴消費、投資與出口三部馬車的同步驅動,並從過往依靠第二產業帶動成長,轉向由第二與第三產業共同策動。

新創主力》掌握變革才能勝出

縱觀中國大陸現階段的經濟實力,中國大陸國務院的資料顯示,其生產總額(GDP)從2013年的人民幣54兆元,提升到去年的人民幣82.7兆元,年平均成長率達7.1%,占全球GDP比重也從2013年11.4%提高至15%,成為帶動全球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

在經濟結構轉變上,中國大陸消費貢獻率從2013年的54.9%提高到去年的58.8%;服務業比重從45.3%上升至51.6%,顯示中國大陸出口轉內需、製造轉服務的經濟改革明顯有成。這也讓中國大陸的創新驅動持續往前推進,包括無人機、深海探測、電子通訊、航太等高階硬體製造都有明顯成果。

在電子商務、行動支付與共享平台的發展也表現領先,並藉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步調,中國大陸新創公司快速湧現,如今新創已成為帶動中國大陸新經濟成長的主力。

就在中國大陸調整經濟結構改革進入深化階段之際,過去幾年來中國大陸台商面臨的衝擊不小,成功跟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轉型者,也在中國大陸開啟更大的市場。

例如研華科技迎上物聯網趨勢、台達電搶攻綠色環保商機,但是許多從事製造代工的台商,隨著中國大陸製造供應鏈崛起與環境保護的多重要求下,鎩羽而歸的也不在少數。

綜觀來看,崛起的中國大陸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已經不亞於美國,由於兩岸經貿往來向來緊密,更深刻牽動台灣經濟與台商發展。

如今,面對變革不斷的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台商必須掌握貿易、創新、科技、產業、政策與貨幣的全面性趨勢,才能掌握好與中國大陸的競合關係,進而走出屬於台商的新路線。

《 延伸閱讀 》
  • 餐飲、零售、物流、資訊服務輸出全新戰略思維 「服務」也能賣到全世界
  • 一板一眼、保守有禮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商場文化互動解析
其他精采內容下載本期網路版PDF網路版PDF僅提供部分單元文章,欲閱讀全文歡迎訂閱《貿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