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篇從「尊重珍奶」的精神出發深耕在地 把嘗鮮變日常

台灣珍奶進軍國際有20多年的歷史,但卻是近10年才發展至今日的規模。為什麼這些早年在台灣市場經營有成、率先進入國際市場的先行者,沒有搶得灘頭堡?
聯發國際董事長、歇腳亭創辦人鄭凱隆認為,「沒有因地制宜、放軟身段」是主要原因之一。
成功做品牌 拒絕炒短線賺短錢

「每個國家的市場環境跟風俗民情都截然不同,若只是複製台灣的成功經驗,就貿然進駐國際市場,自我感覺良好的憑空想像,甚至是削價競爭,這不是做品牌,而是炒短線。」鄭凱隆直言。
更何況台灣人到海外就是拚價格,沒有提高自身的價值,只一味的廝殺價格,最後勢必要偷原料,只進貨價格低卻品質差的茶葉、糖與珍珠。一直以來,許多業者都在做偷品質的事,最後走不下去的還是自己,甚至連帶影響其他正派經營的業者。
鄭凱隆表示,歇腳亭從1992年創立至今已27年,1997年決定要將品牌、產品與經營理念推廣到海外,秉持著不能讓苦心經營的品牌毀於一旦的想法,抱持非常慎重的態度來面對每一個市場。
尤其20年前網路還沒有這麼發達,必須一步一腳印去當地考察,去了解物料是否符合各國的進口規範等。進入新的市場前,更會安排一連串密集的當地市場調查,確保總部做好萬全的準備之後才進駐國際。
「現在雖然網路科技發達,優勢是外國的資訊取得快速又容易,但相反的,有太多人仰賴網路訊息,沒有實際去當地了解民情、市場、消費習慣就貿然進入,無異是瞎子摸象,店開了問題接踵而來,搞到人仰馬翻,才知道跟想像有多大落差。」鄭凱隆說。
為了讓苦心經營的品牌走得長遠,歇腳亭拓展海外皆由總部人員親自到當地,親力親為每個環節,同時為堅持產品品質,原物料皆由台灣運送到國外。鄭凱隆認為,這才是打造一個在國際上有價值且長久的品牌應有的態度。
深耕當地市場 白人進駐管理團隊
除了親自到海外探點,了解當地市場的消費習性外,如何在開第一家店之後,站穩腳跟快速展店,讓品牌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著實考驗經營團隊深耕在地的能力。
六角集團董事長王耀輝以澳洲子公司為例。「我們的行銷,從國小、國中生就開始建立,品牌要深入消費者心中,首先要很確認目標市場,並且想辦法在這個領域投放一些資源,讓消費者接受茶飲。」為了讓國小、國中生認知「日出茶太」這個品牌,除了在社區辦活動,也會在年輕族群間結合學校辦活動,以各種方式推播並促進消費者行為。
「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大家知道日出茶太就是在賣茶,並且用各種方式讓消費者進來喝飲料。」就如同麥當勞這個速食品牌深植小朋友心中,「要讓他們從小就習慣這個味道,並且慢慢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王耀輝坦言,每個市場的差異都很大,儘管現在日出茶太在全球六大洲都已展店,但各市場的發展狀況不同,有的是熱區,有的才剛開始萌芽或初有火苗。六角的做法是一開始先插旗,創造消費者需求,同時培養當地的營運人才。只要前幾年在當地站穩腳跟,後續展店的速度自然就能加快。
在澳洲市場,早年休閒小站在當地營運10年,最多開到60幾家店就到頂了,因為他們主要經營華人等泛亞洲市場,而泛亞洲市場只占當地2,500多萬澳洲人口的3%,市場規模60幾家就已是上限。

同樣的,日出茶太開到第五年時,也遇到同樣的瓶頸,開到60幾家就上不去。「但我們認為這個市場不應只有如此,至少有300至500家的市場規模。於是我們做了一個很大膽的決定,就是在管理團隊引進白人,從白人的思維去了解白人要什麼,如何才能讓白人了解這個品牌與產品,用這種方法慢慢切入當地的市場。我們花了兩年的時間,果然讓店數成長一倍,現在已經有超過110家店。」
而日出茶太在加拿大的門市,其消費者族群中,白人比例占了6成之多。「要評估一個品牌有沒有深耕在地,最重要就看是否被當地人接受。」王耀輝說,「對我而言,在國際化的過程中,首先食品安全最重要,其次則是產品標準化,第三才是口味,這是我做品牌的概念。」他認為,品牌就是帶給消費者信任跟感覺,並且更進一步獲得消費者的認同。
現在,日出茶太在印尼展到300店,菲律賓、澳洲、加拿大則展到100多家店,就是深耕並獲得當地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同與支持的成果。
在地經銷回饋 找到核心通則建構資料庫
至於原料供應商要如何做到在地化?承恩食品總經理柳繼勝指出,承恩雖然提供一條龍服務,飲品設計主要是台灣的元素,但來台灣學習的潛在客戶回到當地市場開店以後,一定會慢慢加入自己的創意。「承恩現在正在興建的千坪新廠,就是為了後續與當地經銷商共同開發新食材,生產真正符合當地口味的原料。」承恩食品總經理柳繼勝說。
像是南非國寶茶,台灣沒有這個素材,潛客一定會結合當地的原料,用國寶茶做為珍奶的基底,當地消費者喝了以後,會打從心底認為「這才是我們喜歡的味道」。
柳繼勝觀察台灣珍奶連鎖品牌到國外發展時,初期會受歡迎的模式,是最原始的台灣口味,然而當一個產業在當地發展久了,飲料風味就必須在地化。例如西方人認為牛排要放在冷盤,旁邊放幾根蔬菜才是牛排;可台灣人認為,牛排就是要放在燒得熱燙的鐵板上才是牛排,道理是一樣的。
而隨著珍奶在世界各地發展,珍奶也會逐漸結合當地的飲食文化出現各種風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去定義何謂『珍奶』,因我們無法去定義當地人喜歡的口味是什麼。但我們會強調這是發源於台灣的概念,先告訴大家台灣的風味是什麼,同時保留經典產品,但是未來更多品項,我認為會結合當地的飲食文化,這一定要由當地人去發展出來才行。」
在柳繼勝的藍圖中,台灣最後會變成這個產業的精神領袖,一些經典的原料由台灣供應,至於產品的創新、創新後對原物料的需求,則由客人回饋,並由承恩負責生產提供。
柳繼勝認為進軍國際市場最難的3個部分,分別是人才、資源與經驗。首先要找到了解並認識每個國家市場的人才很難;其次,企業資源有限,光是參展一次的費用就要新台幣50萬元,1年參展6場就要新台幣300萬元,而且還不知道能否回收。尤其現在傳統參展效益有限,企業在參展前還必須投入網路行銷,先在當地投放廣告,讓當地潛在客戶知道有一家台灣的廠商要來參展,有興趣的可以來接洽。而這些行銷費用一直堆疊上去且無上限,對企業來說,無疑是一筆龐大的開銷。

最難的部分則是經驗,柳繼勝認為台灣連鎖總部要到全球市場開店,但因不比當地人更了解該地情況,究竟台灣經驗是否適合當地,必須要打個問號。並不是每個品牌都有能力去經營國外市場,畢竟台灣總部自己也未必了解當地市場。
不過他也坦言,連鎖總部在國際化發展的過程中,對自身品牌的定義很精準,因此能夠聚焦在發展的方向。承恩的主力在原物料輸出,必須協助不同角色、不同客戶當時的需求,而每一個階段客戶的需求都不同,服務客戶的內容相對較發散。「所以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從中找出比較核心的通則,先協助客戶從無到有,接著透過當地經銷商的反饋累積經驗,並且建立資料庫以擴大競爭力。」只不過這個過程,相對艱辛,也複雜許多。
回頭來看,一個產業要長久發展的根本,是「有沒有尊重這個產業」。鄭凱隆自豪地說,歇腳亭是真正尊重珍珠奶茶的企業。「很多人只是把它拿來當作賺錢的工具,但這樣的心態是不對的,我們因珍珠奶茶而走到國際,但又有誰真正去感謝它、保護它?」
他沉重呼籲,台灣業者要提高警覺,不是衝衝衝,而是回頭來自省:自己賣的原物料是對的嗎?傳授的經驗也是對的嗎?如果繼續用短視的心態去消費珍奶這個招牌,等到消費完了,珍奶還剩下什麼?不用對岸興起搶市場,最後台灣只會把自己走入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