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44/ Feb. 2020
回首頁

名家專欄誰扼殺了企業的轉型和創新?

在過去30多年的專業經理人職業生涯當中,有非常多機會接觸台灣企業創業成功的老闆們;又由於我在美國跨國企業服務30年,因此對東西方企業文化的差異,感受特別深刻。

東西方文化的不同,最能體現在孩子的教育上;西方人用引導、啟發的方式來教育,東方人則相信「嚴師底下出高徒,棒頭底下出孝子」,打打罵罵最有效。

管理 vs. 教導、責備 vs. 羞辱

在我剛加入某本土企業集團時,有位高階主管跟我說:「這裡的管理模式很簡單,總結一個字,就是『譙』!」其實不只這個集團,許多台灣知名企業都採用這個管理模式;規模愈大、愈成功的企業,「教導」方式愈嚴格,甚至達到「嚴苛」的地步。我在這裡特別採用「教導」這個詞,而不用「管理」,是因為「管理」兩個字中至少還有個「理」字;教導則著重在「教」。至於有沒有效果,似乎也沒有人太在乎了。

台灣有這麼多企業,當然模式也有差別,但是差別並不大;只在於有的用國語、有的用台語、有的用英文,但重點都是「譙」。其實說真的,我並不全然反對「嚴師」或「棒頭」管理模式,但有些企業似乎搞不清楚「責備」與「羞辱」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很多老闆甚至把它們直接畫上等號。

為什麼老闆喜歡羞辱屬下?

台灣傳統企業文化,仍受東方傳統文化影響;而東方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本來就是建立在階級不平等的架構上。同樣的,東方企業的治理基礎和架構,也建立在階級不平等的基礎上。

終於熬成婆的媳婦,往往比婆婆更兇狠。但是,台灣在戒嚴、探親、民主選舉後,快速地引進西方價值觀和文化;而網路和社群的發展,更加速東西方兩種文化在台灣的衝突,導致兩極化、對立、矛盾、抗爭的現象比比皆是。

有些台灣企業至今奉行採用的,仍以這種教導和羞辱並行的管理模式;然而隨著時間和科技的發展,它一定會被淘汰。我只是擔心,這些企業是否會隨之滅亡?而且會不會在滅亡時,仍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誰扼殺了轉型?

今天不論是產官學研,各界都在討論高科技對傳統產業的衝擊;在行動互聯網、雲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高科技浪潮一波又一波的衝擊下,傳統產業似乎奄奄一息。於是產業界的老闆們爭相參加各種EMBA、商學院、論壇,希望能夠從少數成功轉型的案例中,找到自己企業的救命仙丹;可惜的是,失敗者眾,得益者寡。

我也親眼見證許多企業高喊著要「轉型成為科技公司」、「轉型成為新零售公司」、「升級為人工智慧」、「加上互聯網」等,透過招聘、挖角、併購,引進了一隊隊的高科技人才。但是在舊有治理文化不變:教導、羞辱、不尊重專業的情況下,新進人才轉了一圈後紛紛求去,僥倖留下來的人才也被同化成奴才,轉型何以畢竟其功?

誰扼殺了創新?

或許大家在網路上都看到過「不敢吃香蕉的猴子」,或是叫做「五猴實驗」的故事:研究人員擬定一項實驗設計,這個實驗的基本元素包括:5隻猴子,1個大型鐵籠子,籠子中間設有可以掛置香蕉的掛勾,掛勾上設有可以啟動強力水柱的感應裝置,以及猴子喜愛的香蕉。其中,有些元素是固定不變的,包括籠子、掛勾、以及香蕉;其他的部分則是可變的,也就是可以由研究人員控制的設置條件,包括5隻猴子的組成與變動、強力水柱是否啟動噴射。研究人員可透過改變這些元素條件,做為觀察社會個體與群體的互動、個體習慣的養成、群體傳統的形成、以及權力關係如何形成與延續作用等問題。(來源:〈習慣與變遷:5隻猴子的故事〉)

後來,雖然有人揭發了這個流傳20幾年的故事和實驗,事實上是有人編撰出來的;但仍有其他實驗證實「恐懼制約」的現象確實存在。

扼殺自尊,扼殺創意

無論是傳統產業或是成熟期產業,想要擁抱高科技、降低高科技的衝擊,都必須引進新的團隊、採用新的科技和模式,以求轉型或升級;但如果不思在企業文化上做根本的改變,即使有再多投資和努力,最終還是會以失敗收場。

要改變企業文化,就必須從企業老闆的思維和行為開始改變;如同我過去提到過的:企業最大的敵人,通常不是外部的競爭對手、也不是高科技,而是老闆自己。

如果企業仍然奉行「教導」和「羞辱」的管理模式,終究會被時代的潮流所淘汰,不要歸咎於競爭對手和高科技。當你扼殺了一個人的自尊,也就扼殺了他的熱情與創意。

    名家檔案
  • ■程天縱
  • 曾任中國惠普總裁、美國德州儀器亞太區總裁、富士康集團副總裁、富智康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