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49/ July. 2020
回首頁

寰宇聚焦便利帶動的商業模式外送浪潮 宅經濟下的風起雲湧

躺在家中滑手機、點一點螢幕,沒多久門鈴響起,打開門就能拿到你想吃的任何美食。如今「外送」已成為全球民眾的日常,受疫情在家政策影響,外送更成為所有業者不容忽視的市場大餅。
◎撰文/楊迺仁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全球各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帶動起餐食外送服務的浪潮。

近年來,愈來愈多消費者已養成使用外送服務的習慣。以台灣為例,根據市調公司凱度洞察及LifePoints線上調查,去(2019)年全台達600萬人嘗鮮體驗外送美食,其中15%更是重度使用者,消費頻率1週至少1次以上,甚至1天多次,去年堪稱是台灣外送市場的爆發元年。

據經濟部統計處調查,去年提供外送或宅配服務的餐飲業者中,有55.5%的業者2019年單店營收較2018年成長;而沒有提供外送或宅配服務者,僅4成營收有成長,顯示外送或宅配服務的便利性,確實帶動了營收成長。

外送新浪潮 宅經濟無法擋

事實上,從線下購買轉移到線上的宅經濟浪潮,已是全球趨勢,尤其疫情延燒,更加速推動外送服務的浪潮。據麥可錫(McKinsey)對美國消費者進行新冠病毒疫情的購買意圖轉變調查,在食、衣、住、行、育、樂六大消費領域中,飲食及休閒娛樂消費轉向線上通路或使用數位服務的傾向最為明顯。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RT i Research調查更發現,有超過3成的美國消費者,因疫情首次在線上訂購食品雜貨,即使疫情消失,仍有超過5成的消費者表示會選擇繼續在線上訂購食品雜貨。

電子商務平台Yotpo則對美國、英國及加拿大消費者進行調查,其中43.2%計畫增加網路購物頻率,31.7%已轉向線上購買。從這些調查數據中可發現,消費者依賴餐食外送模式,已養成習慣,未來也不會回復。

經濟部指出, 今年初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民眾為防疫減少外食、外出消費,使餐飲業一片慘淡,1至2月餐飲業營業額的年增率只有0.5%,遠低於近5年同期的平均增幅4.6%。

但今年1 至2 月餐館業及飲料店業者, 有外送或宅配者,營收仍維持正成長,年增5.2%;反之,「無」外送或宅配服務業者,今年前2個月營收年減幅度達8%,顯示外送或宅配服務,有助減緩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

勤業眾信指出,在疫情期間到回穩的過渡時期,即使需求不減反增,許多防疫措施也使消費者居家自炊比例增加,帶動冷凍食品、自動加熱以及即時食品產業鏈發展。而疫情帶來的「無接觸」需求,也會促進生鮮超市線上訂購,在家收貨的消費模式大幅成長,當顧客習慣仰賴「線上銷售」和「無接觸外送服務」,即使疫情結束,這股外送浪潮也不會消退。

疫情期間,新加坡Grab公司的外送平台GrabFood訂單增加20%。

寡占市場 點燃競爭戰火

疫情雖是點燃外送商機的重要推手,但這只是讓外送風潮變得更加興盛,外送服務之所以能推動宅經濟,其實還有其他因素扮演關鍵角色。

事實上,比較凱度洞察與LifePoints在2019年7月與2020年3月進行的2波調查中就可發現,前兩大平台「foodpanda空腹熊貓」與「Uber Eats優食」在過去7、8個月間吸引了更多消費者,甚至已囊括了近9成的最常使用者,不僅導致原為市場第三大的「honestbee誠實蜜蜂」於去年從台灣撤資,來自英國的「Deliveroo戶戶送」也在今年4月宣布將關閉台灣市場的業務,顯示外送服務的市場競爭激烈,並非所有業者都能雨露均霑。

凱度洞察客戶經理簡良芸指出,美食外送平台業者除大舉祭出免運費、促銷、與知名藝人合作增加廣告曝光外,也陸續推出差異化服務,例如購物商城( 販售生鮮、日用品)、訂閱制(購買平台方案可以享有免運或餐點折扣等優惠),其中拓點早、營業範圍廣、平台送餐速度快以及運費低等,都是前兩大平台能造就高市場滲透率的關鍵。

但外送平台一旦成為寡占市場,餐飲業者就未必能享受商機,因外送平台收取的費用逐漸成為餐飲業者的經營壓力,甚至超過採購食材與人事費,成為餐廳最大成本,尤其是Uber有意收購Grubhub,創造重量級外送平台,更有可能導致外送平台對餐飲業者予取予求。

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許多餐廳業者已公開表示,擔心很快就會無力反擊外送平台業者的收費,Pierogi Mountain餐廳業者麥賈斯基(Matt Majesky)即表示,他先前沒注意Grubhub和UberEats的收費,導致平台收費使餐廳從收入打平變成赤字,餐廳最後被迫在4月底關閉。

隨著加入外送平台的餐飲業者愈來愈多,小型餐廳卻未必能從中獲利。因外送平台會將買得起廣告的連鎖餐廳置頂露出,連鎖餐廳也較能配合平台提供免運費促銷,此時無力支付平台業者相關費用的小型業者就難以插旗。

想要掌握外送商機的業者,要嘗試與更多第三方平台或物流合作,避免過於依賴單一的外送平台,甚至應設法建立自己能掌握的線上社群。

盤點企業體質 打造營運模式

若要突破疫情阻力, 加速線上通路布局,勤業眾信認為業者要先站在顧客角度,優化銷售流程設計並提升購物體驗,才能對品牌價值及與消費者的互動基礎產生重大影響。

勤業眾信建議想要掌握外送商機的業者,要嘗試與更多第三方平台或物流合作,避免過於依賴單一的外送平台,甚至應設法建立自己能掌握的線上社群,如常利用網路直播或連線社群方式進行遠距販售。

此外,業者也應設法將既有的實體客群轉為線上流量,並讓品牌訊息觸及全網,建立自己能管控的購物線上平台,不僅可傳達議題、主打行銷活動導入流量,提升線上業績,也可彌補疫情時期實體人潮下降的衝擊。

要能掌握宅經濟商機,絕對不只是讓銷售商品或服務上網而已,而是要設法掌握資料驅動(Data Driven)技術的優勢,業者除了可透過線上集單,進行線上團購,掌握即時訂單與庫存量,還應設法統一出貨,藉此縮短出貨時間及降低物流成本。如零售超市推出線上訂購集體外送服務,實行「無接觸販售模式」,能滿足顧客減少接觸需求,增強更好的購物體驗。

企業更要運用銷售結果統計,實行點到點(E2E)策略、落實即時庫存更新,利用數據偵測市場變化,即時掌握通路存貨狀況、預先補貨,並即時更新後端庫存,降低預期外的物流成本,優化外送菜單內容,主動推薦消費者較喜歡的產品,才能養成消費者使用習慣,促成高黏著度的客戶忠誠度。

因此,業者不能只注意新進客戶,還要不斷主動延攬舊客。勤業眾信指出,維繫舊客成本不僅是開發新客人的五分之一,且6成的新客來自熟客推薦,業者應多經營會員,提高舊客回購率,才能為宅經濟市場做好準備。

但最重要的措施, 是要重新檢視企業營運流程,宅經濟是必須兼具虛實通路營運比重的新營運模式,還要與重點上游供應商維持良好且有效率的互動關係。如生鮮食品雜貨外送平台Instacart,就與食品通路共同制訂品項最高購買上限,確保供貨,並給予履行訂單更多彈性,如到貨前顧客可取消訂單,平台也要新增缺貨與取消訂單通知,幫助食品通路提高對訂單的掌握,也加大供應商運作彈性。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隨時可能復燃,業者須盤點現有資源,為接下來的1∼2年,制訂完整營運持續計畫,並確保第一線員工能貫徹企業政策,確保企業做的努力能被消費者看見,維繫顧客信任。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大幅帶動消費者線上叫外送的習慣,也因此讓各餐飲業者無不利用各種平台插旗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