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雜誌標準字
NO.381 MAR.2023
貿易知識庫標準字 1-2
381期・Cover Story風險篇

盲點多如牛毛  小心誤踩經營地雷

監管風險面面觀  合規好難?

◎撰文╱賴品語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美聯社
376mainpics 1

全球貿易風險四伏,監管法規順應情勢滾動式調修,細節潛藏違規的法律成本,不同產業領域,所面臨的法遵合規風險不盡相同。究竟法遵之於企業,是未爆地雷,抑或是風險避雷針,全在企業一念之間。


金融法遵爭議曾鬧得沸沸揚揚,兆豐銀行紐約分行(Mega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Bank)內部疏於監管洗錢防制法令,潛在可疑交易通報不合規,以至於遭美國紐約州金融服務署(DFS)以「法令遵循程序過於鬆懈」為由,裁罰1.8億美元罰款。

兆豐一案說明企業因未留意法遵而衍生慘痛的「合規風險」。國際數據資訊機構IDC歸納,企業疏忽法遵風險,大致是以下情境:

情境1》企業無法掌握法令法規更新時程。

情境2》企業未能正確解讀法令法規內容。

情境3》法令法規要求,未能內化至營運流程。

情境4》員工不清楚法令法規要求及其影響。

情境5》企業缺乏即時偵測與防阻違法風險機制。

情境6》跨業或跨國經營,未能及時注意適用法規差異。

裁罰個案顯然誤觸諸多法遵情境地雷。之後,兆豐銀行理所當然努力挽救商譽信用,重建有效監管法遵架構,深度稽核管理盲點,嚴格杜絕監管紕漏。

鬆散監管缺失  法遵漏洞百出

也可見得,只要一次輕忽誤入監管灰色地帶,引爆法遵地雷,將前功盡棄,衝擊公司治理成效,後續往往耗費更多心力彌補監管缺口。

關於監管法規疏失,美國顧問公司Starling Trust Sciences有更精闢見解,在剖析企業法遵風險,主要探討組織結構鬆散、培訓不足導致的合規漏洞。對此,專業經理人稱為「偏差成習慣的常態」(Normalization of Deviance)。

跨國風險管理諮詢機構勤業眾信經手許多合規諮詢個案,發覺近年來頻繁更新監管法規,尤其金融稅負、環保、衛生安全及勞工權益,是對應外在社會環境重大變化,在在敦促各行各業重新評估商業合規風險。

深入風險情境  企業法遵遊戲規則

尤其現下貿易鏈重整之際,法遵課題推陳出新,牽動監管風向球,正是重新解構公司治理方針,梳理內部流程,適時導入未知風險情境,再解讀供應鏈法規,以尋求韌性因應合規方案的時機點。

其中最重大改變,莫過於氣候變遷造成產業的經濟衝擊。世界各國紛紛允諾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放(Net Zero)目標,這也成為供應鏈當務之急。企業面對碳邊境調整稅(CBAM)、碳足跡盤查、碳交易,需融入ESG永續治理評估,才有逆轉風險的機會。

最顯而易見,國際大廠綠色供應鏈受碳盤查監管,蘋果供應鏈率先允諾將全面使用可再生電力,透過訂單約束台灣供應廠商台積電、和碩、日月光、緯創、可成、仁寶投入再生能源,形成供應鏈共識。

381pics 3-1
蘋果推動供應商使用綠色能源生產,包括代工iPhone的富士康和生產蘋果所有行動裝置A系列晶片的台積電。

同時,具體法遵也在施加壓力。環保署著手研擬碳定價機制,並強化監管碳排放量,而金管會則推動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鼓勵企業擬訂轉型計畫並期望金融業納入投融資決策。當「紅蘿蔔與木棍」軟硬兼施,法遵監管成效逐步擴及上下游供應鏈。

然而,與其被動承受監管風險宰制,中小企業應主動協商法遵配套,包括鋼纜、模型、自行車、CNC工具機、金屬加工、光學鏡頭等業者,挺身而出協調廠商碳交易費率,要求遵照國際碳定價走勢。

監管風險個案  樣態與時俱進

而碳監管並非只是單一監管風險個案,對應全球大環境瞬息萬變,新興科技及政經貿易、金融賦稅正以新面貌改變,引來的風險與日遞增,致使個案法遵界定更加複雜。

個案1》全球稅改  透明財報合規避險

全球大稅改逆襲,「全球利潤分配稅制」和「全球最低稅負制」大舉擾動境外企業監管。開曼群島國際稅收合作部門(DITC)加速抽查純控股公司的財報,追究實際的應負稅額。

英屬維京群島稅務機關ITA更大刀闊斧抽查包括集團總部、銷售與服務中心、融資與租賃、基金管理、銀行、保險、航運、控股公司及無形資產,追查實質經濟營運活躍度。

金融監管機構嚴格審核交易流程,須有實質帳務流動,當作抵稅合法成立的依據。有鑑於此,台商境外公司逐漸落實委託會計師查核報表,盡可能完成財報資訊透明化,降低稅負影響及潛在追討稅務風險。

個案2》境外掛牌   組織雙重監管安全鎖

另從開放外國企業掛牌以來,登記在英屬開曼群島(KY)公司大舉來台上市、公開募資,卻接連引爆掏空。資本額新台幣4.55億元的五金百貨貿易商「凱羿-KY」曾因為未確實評鑑供應廠商、未審核採購對象資料、付款欠缺內外部憑證,以及合約書面程序等等多項程序監管內控缺失,遭證交所打入全額交割股。就連紅極一時的生技股后「康友-KY」也違反法遵,觸動監管法規警鈴。

放眼全台至少還有百餘家KY公司掛牌,有鑑於此,金管會加嚴監理手段,研擬要求台籍董事席須過半、獨立董事席次至少2席,且特定業務須經母公司董事會決議執行,公司財務、海內外營運布局也講求更細緻的揭露。

381pics 3-2
美國交易量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之一Coinbase允許用戶在沒有足夠背景調查的情況下開立帳戶,違反了反洗錢法,可見得美國政府對加密貨幣市場、項目、投資方,採取更嚴格的監管和審查。
個案3》數位攻擊   加密監管防堵

交易環境複雜也凸顯於資安層面,一旦落入監管法規漏洞,風險猶如滾雪球。國際導航裝置大廠Garmin、電子廠廣達就曾遭勒索軟體攻擊,癱瘓產線系統,造成連日營運損失。

德國萊因(TÜV Rheinland)更進一步提示,法遵不只攸關成本,還影響企業申貸融資金額通過與否,牽動實際企業競爭力。

企業內部風險管理機制格外重要。因此,美國安全技術研究院(Institute for Security and Technology)試圖健全監管法規,包括將加密貨幣產業納入反洗錢(AML)與反恐募資(CFT)法規,嚴密監理法遵規避風險。

381pics 3-3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要求汽車銷往歐盟市場,皆須通過相關資安法遵,對智慧聯網車輛供應鏈擴大資訊安全範疇。
個案4》資安漏洞  標準法遵落地

資安監管還跨足電動車用領域,舉凡汽車電器、電子相關系統、機械零件,均講求更細緻的安全標準及法遵。國際標準組織(ISO)和國際汽車工程協會(SAE)著手擬定參考標準ISO 21434,並於2021年實際落地。

另外,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更在世界車輛法規協調論壇(WP29)頒布「車輛網路安全」和「軟體更新」新法,要求汽車從軟體應用、雲端操作流程應更新,且只要整車、零組件銷往歐盟市場,皆須通過相關資安法遵,對智慧聯網車輛供應鏈擴大資訊安全範疇。

加密監管措施看似滴水不漏,卻百密一疏。一名德國19歲駭客David Colombo發現軟體安全漏洞,於是入侵特斯拉(Tesla)電動車網路儀表板,遠距操控各地25輛特斯拉開關車門、關閉車輛哨兵模式、鳴笛,甚至從數位車鑰匙軟體存取車主電子郵件個資,掌握特斯拉行蹤位置等。

事後駭客David Colombo回饋監管漏洞,特斯拉也重新編寫修復程式,解決資安缺口。

381pics 3-4
特斯拉一個應用程式介面(API)曾存在資安漏洞,透過德國一名駭客入侵並善意提醒後,已重新編寫修復程式。

法遵無遠弗屆   風險藏在細節裡

「鄧白氏」(The Dun & Bradstreet)直指法遵盲點普遍在於,公司政策空轉,疏忽更新、與時俱進,渾然不知內稽、內控SOP已跟不上愈來愈嚴謹的現行法規,還安心地恪守行之有年的法令,導致法遵漏洞擴大,與現實差距甚遠。

行政院洗錢防制處曾統計,台灣上市櫃公司近1,700家,懂得執行法遵風險的企業,僅有7%,且大部分風險觀念只停留在內部法遵人員,並未形成由上而下的法遵共識,等同隱形法遵守門只由少數人把關。

若反映在海外分公司據點,風險更大。畢竟全球法遵議題時刻翻新,且法規不一定一體適用,專業財會分析,全球貿易鏈綿長,企業夥伴往來的每一步,皆是法遵縮影,有必要深入了解避險。

由於法遵風險潛藏一連串「應注意而未注意」的疏失裡,如果不小心誤踩法規地雷,輕則損失利潤,重則衍生國際制裁罰款、損害賠償,更嚴重還可能遭凍結資產、中斷營業,招致商譽毀損。

對應現今貿易時空背景,法遵不只攸關大型跨國企業集團,中小企業更要有危機意識,謹慎掌握變化,唯有全面合規,才能安然度過擴大中的監管危機風暴。

風險平衡法遵成本  企業實務障礙

把關監管風險的確在無形之中墊高法遵成本,緊縮的人力須負荷法規盤點行政工作,至於內部監管措施評估,又更仰賴法務專業。

將法遵制度透明化是最理想的做法,但考量到實質法令遵循壓力,台商企業可採折衷作法,適度評估單純化境外公司行政作業,以避免財務資訊公開增加稅務風險,同時也能精簡投資架構,在有限的法遵成本中有效降低風險。

另外,也有許多企業委託外部第三方公正機構,協助緩解內部吃緊的財務會計或法務人力,又能仰仗其風險管理專業,密切掌握及精確解讀法規、建構妥善商業交易流程,大幅降低貿易監管法規的風險。

企業始終無法規避監管法規,唯有合規法遵才能預先避險,知法守法,無形中築起一道貿易安全守門。■

30771_公會LOGO%20W%20[轉換] 01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