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雜誌標準字
NO.386 AUG.2023
貿易知識庫標準字 1-2
386期・名家專欄

台灣長期大缺工警鐘響起

台灣失業率在2000年之前,大致維持在百分之2點幾的水準。但此後接踵而來的是「失落的18年」,經濟「低投資∕低成長」造成長期的「低薪高失業」,從此失業率再也看不到「2」這個數字,甚至還一度衝破6%大關。

但2018年後,台灣經濟重新恢復成長動能,失業率一路下降,薪資冰河期也宣告結束。從科技業到服務業,相繼出現史上最嚴重的缺工潮,目前失業率已降至3.5%,達到22年以來的最低水準。以下分成2個階段,回顧這5年來就業市場的劇烈變化。

第一階段是2018到2022年上半年。2018年美中貿易戰揭開新冷戰的序幕,中國大陸最有競爭力的科技公司,大多上了美國制裁的黑名單,「轉單效應」為台灣科技業帶來強勁的成長。而疫情爆發後,台灣是全球唯一工廠可以完全正常運轉的國度,這又帶來第二波的「轉單效應」。與此同時,台商科技公司撤出中國大陸、回流本土展開大規模投資,台灣從「產業空洞化」轉向「再次工業化」,導致人力需求直線激增。然而,人力供給受到高齡少子化的影響,15至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卻從2016年起逐年銳減。一消一長之下,科技業出現空前的人力荒,即使大幅調高薪資、放寬科系與學校限制,依然難以紓解。

對比科技業的高燒不退,服務業在疫情肆虐下,卻呈現「全倒」的慘況。2021年無薪假衝破6萬人、每週工時低於35小時者直逼百萬人,受害者主要是觀光餐飲從業人員。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科技業大缺工、服務業大裁員,連帶引發人才板塊位移效應,大量服務業從業人員改行,投向科技業懷抱。以青年世代來說,近年出現過2次180度相反的集體流動:第一次是在疫情前的10年,每100個29歲以下的青年,從事製造業從31人跌到22人,其中最多是轉向觀光餐飲業。但疫情爆發1年後,整個方向完全顛倒過來,選擇製造業的應屆畢業生激增15%,而選擇餐飲旅館業者卻減少10%、選擇旅行社者減少20%、選擇批發零售業者減少5%,服務業人才大量流失到製造業。

第二階段是2022年下半年到現在。美國為壓抑通貨膨脹,2022年起連續10次密集升息,全球經濟進入緊縮週期,台灣各項總體經濟指標,不論是經濟成長率、出口外銷、固定資本投資、或是採購經理人指數,都從2022年下半年起翻轉向下。但唯獨只有一個經濟指標,逆勢一枝獨秀,那就是就業。2023年4月,國內失業率幾乎來到本世紀最低點,完全與總經情勢脫鉤,出現「無失業的經濟衰退」的奇特現象。

隨著疫情結束,服務業終於否極泰來,但在疫情期間大發災難財的行業,如筆電、海運、自行車,則是被打回原形。而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科技業,景氣也快速冷卻,面臨嚴峻的「去庫存」壓力,多家指標大廠的庫存超過千億水準。但與過往不同的是,雖然產能利用率與公司獲利惡化,卻沒有任何本土科技大廠裁員,甚至無薪假也鮮有所聞,寧可用鼓勵休假、減少加班、遇缺不補等方式來因應。業者體認到人力短缺是長期性的,人一旦砍了就很難招回來,觀光餐飲業的殷鑑不遠,絕不可重蹈覆轍。

觀光餐飲業在疫情期間過度裁員,疫後即使業者紛紛加薪、想要重新招兵買馬,但大多數離開者都不願再回去。目前公立就服機構的人才求供比(每位求職者可分配到的職缺數),科技業已降至0.97倍,但飯店餐飲業卻創下破記錄的7.04倍,從無薪假榜首逆轉為缺工榜首。勞動部不得不推出「疫後改善缺工擴大就業方案」,失業民眾只要肯到觀光餐飲業任職,政府每月幫忙加薪6,000至1萬元。從前「創造就業機會」被看成是政績,但如今政府卻希望勞力密集行業「人力降載」,例如鼓勵餐飲業引進自助點餐機、QR Code掃描點餐、電子支付結帳等「無人化」科技,以減少僱用外場人力。

目前無薪假的主角轉為傳產,其中不乏自行車、輪胎業的指標大廠,而工具機業更開口要求政府提供薪資補貼。這一輪經濟衰退何時會結束?誰都說不準。但可以確定的是,一旦景氣復甦,缺工程度將惡化到超乎想像。何以見得?因為這5年台灣經濟「半熱半冷」,第一階段製造業熱∕服務業冷、第二階段製造業冷∕服務業熱,兩大板塊完全不同步;即便如此,依然出現人力荒。未來兩大板塊同步復甦,勞力短缺必將遠甚於過往5年。

長期大缺工時代已然來臨,如何開發潛在的人力資源,例如提供冷門科系畢業生轉業培訓、彈性雇用中高齡者與二度就業婦女,將是每家企業都要面對的課題。

30771_公會LOGO%20W%20[轉換] 01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